作为全球最大的汞消费国和排放国,中国要从根本上预防“水俣病”的悲剧重演,没有懈怠的空间
《财经》记者 张瑞丹
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万山特区万山镇的土坪村,一排筒子楼顶层的一个小房间里,76岁的吴阳春靠窗而坐。对面的墙上,挂着丈夫已经发黄的黑白遗照。
“他比我好,只熬了三个月,就走了。”吴阳春喃喃自语。说话间,她的眼睑、嘴角、左手和左腿,经常会同时出现无法控制的震颤。
与居住在这个家属院中其他人一样,吴阳春和丈夫都曾将青春奉献给了不远处的贵州汞矿。多年后的1997年,在汞矿一线从事冶炼工作的丈夫,在短短三个月内死于急性鼻咽癌。罪魁祸首,正是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汞蒸气。
七年后,吴阳春开始步丈夫的后尘。由于过去干的是选矿,吴阳春的呼吸器官并未受到汞蒸气的直接刺激。但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因为这意味着她受到汞残害的过程会拖得更加漫长。
【作者:《财经》记者 张瑞丹 】 (责任编辑:闫祺)
更多关于 汞污染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