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之源_读书_财经专栏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美国民主之源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5-03-16 13:52:52 我要评论(0
字号:

书 评

即便在资讯发达、中美人员往来频繁的今天,在很多国人眼里,美国依然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对这个民族,我们常常抱有微妙而复杂的情感:既对它的所作所为有着颇多批判和不屑,又对其独特的现代化经历充满好奇,总想从中学到点“规律”,得到些“启示”。

一个老掉牙但依旧很有市场的问题是:什么是促使美国崛起和强大的最为核心的制度因素?从王希教授的《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一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部分答案。

作为一本严肃的历史学著作,本书的写作初衷当然不是迎合国人预设的“美国想象”。换句话说,作者对美国宪法进行研究,并非以一种判官式的后见之明,臧否品评,宣示其对中国法治化建设的“借鉴价值”,或是斥为“虚伪”而鞭挞扬弃。

相反,他将美国宪法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解读,揭示其对美国发展的特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恰到好处的“中国视角”,给读者以思考。也正因如此,在学术市场异常繁荣,趋新求变的当下,《原则与妥协》仍然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阅读价值。

这样一本如词典般厚重的大书,讲述的不仅是美国宪法和宪政本身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以宪法为中心的美国通史。用近千页的篇幅为这美国宪法区区几页纸“作传”,并不是以逐字逐句“注疏”的方式来阐释其本意和精要。作者所做的,是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以宪法的演变为线索,呈现出美国宪政的发展脉络,进而将整个国家的历史串联起来。以历史注宪法,以宪法释历史,自成体系,一气呵成。

美国不仅有历史,而且这段并不长的历史有波折,有转型,有主线,有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或是“气质”。这条美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当然并不是唯一的线索),就是作者一再强调的围绕宪法原则和实践的谈判和妥协机制。用王希教授最新的理论性思考来说,是“权力与权利的互动博弈”。

作者动态地揭示了美国宪政发展的内在机制,也间接回应了很多人的疑问:一部诞生于18世纪末,主要针对当时政治问题的宪法,为何能不断因应社会的变化,保有鲜活而顽强的生命力?

不过,在本书中,很难见到对高度概括性或概念化的“理论”的大段解释。作者为这部美国宪法的历史大戏搭建了舞台和背景,设置了主要剧情,也让形形色色的历史当事人次第登场或同台竞技,诉说他们对宪法的理解,表现他们对权力的抗争。

在这个舞台上,充满了冠冕的修辞,真诚的言说,机关算尽的权力斗争,惊心动魄的利益博弈。政治精英常常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在很多转折关头,往往是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有意无意地改造了宪法,也创造了历史。

这个“美国民主的故事”虽短,但它所体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却足以令读者细细回味品咂。正是有了宪法这个关键词,正是有了宪政机制这个舞台,美国精英与平民的互动才得以存在,不管是对抗与冲突,还是合作与妥协。

美国的政治传统有着独特的文化土壤和历史背景。宪法是这一传统的产物,也在延续、塑造和改变着这一传统。放眼世界,恐怕也只有美国能以“宪法”为主题,编写这样一部喜悦与泪水相交织的历史连续剧。如果说这个国家的发展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秘密”,宪法一定是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要素。

作者的目的不是从尘封的档案中发掘不为人知的秘辛,而是从大量的基本史实中,于看似纷繁杂乱的历史荆棘下,清理出历史流转的脉络和线索,进而揭示其意义所在。

作者一方面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和高度对史料抽丝剥茧,加以概念化,同时避免简单化之嫌;另一方面不时回到具体的历史时空,廓清话语和动机,兼顾精英与民众,公允冷静地作理解之同情。

这次出版新增补的章节,显示了近十年来作者对公民权利和身份问题的心得体会,也证明了原有解释框架的有效性。所有这些角色的把握与分寸的拿捏,无不体现出一个成熟史家的眼界、功底和修为。这样一件个人思想制品,也倾注了一个在中国成长、在美国接受学术训练,又在中美两国往来生活和教学的学者的特殊关怀。

从更大的意义上说,这本书代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者对美国真正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重要一步,记录了一代中国美国史学者的关怀和贡献,也铭刻了王希教授个人学思羁旅的点点印记。如此说来,今后一些个案研究或许会有突破,甚至会出现新的美国宪法史,但《原则与妥协》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美国史博士

《原则与妥协》,王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作者:薛冰清】 (编辑:yanqi)
关键字: 之源 美国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