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破局之道_财经评论_大宗商品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国产手机破局之道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5-05-18 15:42:55 我要评论(0
字号:
一个品牌若销量广泛、口碑优良,决定因素一定不在营销手段或人口红利,而是回归产品本身,掌控核心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5月12日,小米Note顶配版在全国20多家小米之家首发。第二天,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便走向前台,解释了小米Note的台前幕后。

今年以来,各国产手机品牌都和小米一样频繁亮相。但国产手机对市场发布的热情,却难挡市场给予其的冷淡。

IDC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发货量同比减少4.3%,六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位置,也由苹果公司凭借1460万部的出货量夺取,小米居第二。

一位深圳手机供应商对《财经》记者表示,线下红米卖得非常好,但是之后的米3、米4销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魅蓝Note、联想乐檬、华为荣耀等产品的亮相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相似的外观、配置、性能之下,性价比成为主要考量因素。

多数业内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智能手机是移动时代的一次“硬”机会,市场空间仍在,但国产手机品牌商更应以差异化的竞争手段和商业模式参与市场竞争。

同质化硬伤

热闹的国产手机品牌既没有带来销量的激增,也没有带来多大的产品惊喜。

小米5被指撞脸HTC One;乐视超级手机被网友认为其正面像华为Mate7,背面像iPhone6;多次“致敬”苹果的魅族也因多次遭到侵权诉讼,以致M8曾被迫停产。

5月6日小米发布小米Note顶配版,称配备了来自高通骁龙810第三版处理芯片,拥有4G内存和夏普/JDI深度研发的2K屏幕。但同日晚上发布的中兴努比亚Z9在配置上与前者几乎完全一致,虽然内存少了1G,但业内专家表示,对于普通用户来讲,2G内存足够。

八核处理器、2GB内存、支持4G、价格在千元以内、主要通过电商销售——成为多数国产手机的同质特征。

雷军在5月13日接受媒体群访时亦承认,智能手机的创新到了一个瓶颈期。

科通芯城副总经理祝在葵向《财经》记者表示,在手机产业链上已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目前国产手机摄像头使用索尼品牌,中高端手机芯片制造商主要为高通、联发科等。

产品创新乏力,各手机厂商多强调手机配置,尤其是CPU性能。但对于用户体验来说,高配CPU意味高能耗,包括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厂商更多的是在追求性能和功耗的整体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CPU主频和核数。

芯片厂商高通高管曾对此表示:“处理器仅占手机性能的15%。根据处理器性能购买手机,就像根据轮胎类型购买汽车一样。”

除硬件同质化之外,在手机操作系统上亦很难有所作为。小米的MIUI,阿里的YunOS,锤子SmartisanOS,抑或是魅族Flyme,本质上都是在Android系统基础上进行的二次深度开发。阿里YunOS试图另辟蹊径,与国产的三四线手机品牌合作,以期扩展市场、打造生态链,但业内专家表示,阿里需谨慎因此定位而拉低品牌形象的风险。

基于二次开发的Android操作系统,实现软硬通吃,这种模式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但这种模式制胜的关键在于“软”、“硬”两头能否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而非营销差异。

最初定位于“极客”和“发烧”的小米商业模式从最初诞生至今,毁誉参半。据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小米的态度基本分为两个极端——“死忠粉”和“死也不买粉”——后者向《财经》解释的理由是认为以低价营销起步的小米太low了。

一位中兴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出一种有趣的说法:正如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气宗和剑宗,气宗以气驭剑,很像传统手机厂家,注重研发和供应链的打造;剑宗则偏技巧,很像当下的互联网手机,更重营销设计。

但是,当行业发展到市场保有量不断下降的洗牌期,已经没有足够多的“粉丝”为营销模式买单。同时,软硬两端又深陷同质化泥潭,国产品牌手机必须寻找到新的成长途径。

差异化求变

5月6日,奇虎360宣布与酷派合作,推出“奇酷”牌手机。

此次虽然没有发布手机产品,但周鸿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股权众筹”模式。与此前大可乐手机在京东众筹平台做的实物众筹不同的是,用户可投资奇酷公司成为公司股东。

相对于小米用情感维系用户,奇酷则直接用利益绑定用户。比如通过“众筹”一万名合伙人,便可发挥这一万人的社交能量,将产品和品牌影响力呈几何级数扩散到各社群中去。用户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并带动周边人群购买。

大可乐手机创始人丁秀洪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国内手机普遍趋势就是硬件毛利下降,直至零利润,“硬件免费,靠软件和服务赚钱是大趋势”。

周鸿亦表示,未来卖手机一定不是生意,因为硬件盈利能力会越来越低,手机会变成用户和厂商之间的一个联系。

即便是之前十分注重硬件产品本身的老牌手机厂商魅族亦表示,不再一味地埋头搞研发,今后会更加注重与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在其发布会上,魅族联合创始人白永祥言谈之间的自信与调侃也显示出这家公司正由过去的低调、保守变得强势、张扬,每场发布会他都不忘提醒一下友商,“跑个分比比?”

但这种模式的转变,并不能在短期内看到业绩变化。于是,更多的厂家选择在销售渠道上谋求变化,如目前大批手机厂商减少运营商补贴,大力拓展电商和公开渠道。不过,TCL通讯却偏偏“反向”而行。

TCL集团副总裁、TCL通讯COO王激扬表示,恰逢2015年4G拐点到来,TCL将发挥其在运营商市场的固有优势,重点放在4G产品上,目标在电信市场冲刺500万台销量。

此外,众多国产手机厂商已将重心转向海外——据《2014年中国国产手机出口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手机整体产量为16.3亿部,国产手机出口就达13.4亿部。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此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么多手机厂商不惜血本、不怕赔钱地竞争,我们就少一些浑水。在保证国内市场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

联想的海外市场确实表现出色,2014年第三财季智能手机全球销量(含摩托罗拉)达到2470万部,同比增长78%,中国以外的市场销量占到总销量的59%。

小米今年4月亦在印度市场高调举行了新品发布会,雷军亲自出席。

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则认为,在印度、非洲做销量容易,但那不是国际化,只有在欧美获得认可后才有资格谈全球市场——这就要求产品本身有技术保证并且专利完善。

北美市场90%以上的智能手机是通过运营商渠道进行销售的,即便用户是通过大型分销商渠道来购买手机,最后也会与运营商的套餐进行捆绑。而美国运营商在品牌、质量、售后、元器件、生产线甚至环保等方面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门槛相对较高,对国产手机走出国门提出产品质量的严格考验。

这就意味着,去海外谋求销量的增长并不适合所有品牌。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无论寻找怎样的差异化路径,万变不离其宗——做好产品是最根本的。

回归产品技术思维的紧迫性

但是,专利技术一直是悬挂在中国手机厂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小米曾在印度遭爱立信的专利阻击。

一位手机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手机配置不论高低,成本价格相差无几。据市场研究公司IHS拆机分析显示,苹果iPhone 6的部件和劳工成本在200美元到247美元之间,但其研发成本远高于硬件成本。财报显示,2014财年中苹果投入60.4亿美元用于研发创新,其中2014年9月当季便破纪录达到16.8亿美元。

在专利上起诉多家手机厂商的爱立信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资超过50亿美元,是行业内持有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在全球拥有3.5万多项专利。

在国内称得上“自我研发”的手机厂家为数不多,一位华为人士表示不同意所谓“没有资金搞研发”的说法。“中国人不缺钱,缺研发意识。一旦融到资、贷到款,中国厂商的第一反应是搞营销、打广告,怎么提高知名度怎么来,而不是专注于研发技术。”

产品研发打基础是慢工细活,不会立即见效,华为的经验或值得借鉴。

2011年华为宣布面向终端消费者制造并销售手机,2012年华为发布了定价为2999元的中高端手机P1。由于当时华为的产品质量和口碑都支撑不起3000元的高价,对渠道也缺乏管控力,渠道商降价销售,P1的价格很快跌至2000元以下。

期间华为耐住了性子,不间断地投入研发与创新,直至Mate7上市。其特点在于,搭载海思超八核麒麟925芯片的Mate7打破了国产手机的“魔咒”,售价超过了3000元。此前,没有一款3000元以上的国产手机卖到过50万部。截至今年4月底,Mate7销量突破了400万部,而之前华为内部定的销售目标仅为100万部。

事实上, Mate7、小米Note顶配版,都预示着国产手机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当国产品牌供大于求,消费者更重视品质和体验,低价手机已不能满足用户在速度、手感、配置等多方面的要求,向中高端品质手机进军是大势所趋。

5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询问在场者都用什么手机时,感慨了一句:“还是苹果跟三星的多啊。”

一个品牌若销量广泛、口碑优良,决定因素一定不在营销手段或依赖人口红利,而是回归产品本身,掌控核心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只有在后两者基础之上完善商业模式、培育生态链系统,才可获得品牌溢价主动权,进而带动行业变革。

【作者:《财经》记者 吕倩】 (编辑:yanqi)
关键字: 国产 手机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