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存量债务是关键_社评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重组存量债务是关键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5-06-08 11:12:57 我要评论(0
字号:

目前中国经济持续疲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投资乏力。这其中,政府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无法作为助推器发力,是近年来经济难有起色的主要原因。此前数年中国经济的稳增长逻辑在于,当市场需求尤其是外部市场需求出现调整时,由政府投资充当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这也是当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出发点。

不过,由于上一轮政府投资因短时间内用力过猛导致经济出现泡沫化倾向而难以为继,货币政策进入以去杠杆为重心的阶段,人们普遍冀望中国经济能进入更多以消费和出口而非投资拉动增长的轨道。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迟迟无法回复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阶段,而消费虽然发挥了相当大的拉动作用,但也无法抵消出口和投资增速双下滑效应。由此,自去岁以来,关于重新认识投资重要性和重启投资的呼声渐次高涨,国家也随之推出了不少规模不小的投资计划。然而预期中的投资红利并没有应声而起,与人们习见的前些年地方政府“跑部进京”要项目的蓬勃热情相反,今年甚至出现了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6000多亿投资无法落实的尴尬之局。

投资引擎疲软,是因为“燃料”即手中“银子”不足,而曾被寄予厚望的通过PPP等形式吸引民资参与基建的计划也因项目建设和回报周期长而应者寥寥,因此有关各方呼吁央行放水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而央行近期也通过采取包括降息在内的放松手段进行了回应。但这一方面不足以解决投资引擎的燃料匮乏问题,另一方面也引发对新一轮大水漫灌的隐忧,当下如火如荼的股市更是让央行不敢轻易发出货币政策会大幅宽松的信号。

大水漫灌之所以窒碍难行,首要因素是效果不佳。存量贷款已经不少,新增贷款会有多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让人放心不下。中央紧缩增量,也有倒逼存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想法。不过这一直也是一个力度难以准确拿捏的游戏,去杠杆的斜率略微陡峭一些,便会引发“钱荒”,进而产生风声鹤唳的市场紧缩效应,导致经济波动加剧,不利于新常态的建立。

事实证明,不主动清除泡沫,而冀望通过倒逼的方法来盘活存量资金的想法过于一厢情愿。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很多资金一经放出便在各种通道类公司和机构手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外理财产品中,进行着一轮轮无效循环。这些坚硬的泡沫不仅滞留了大量的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流动性陷阱,还因资产价格的继续维系不坠而使名义利率和资金价格持续居高不下,进而使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迟迟得不到缓解。

此前决策层一再声称不搞放水疗法,不打鸡血,原因即在于此,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也更倾向于通过定向降准和推出PSL(补充抵押贷款)等方式定向放水。

除了对加剧经济泡沫化的担心外,不搞大放水还有着商业银行漫灌能力不足的考量。即使决策层有心进一步放宽银根,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受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拖累的商业银行显然无法像以前那样有力配合,此前一些地方以纯市场化方式推销新一轮地方债反响不佳即为明证。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痛消除泡沫法。存量债务得不到有效重组,将导致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而在普遍资金饥渴症的情形下加速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无疑会放大相关风险。因此,加大地方存量债务的重组力度,令地方政府能够轻装上阵,在优化投资结构和效益的前提下重启投资引擎,为面临“三期叠加”的经济觅得调整的空间和时间,有着格外紧迫的现实意义。而摆脱了地方债务重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充分发挥造血功能,通过去腐生肌后的大量低成本资金为万众创新和万众创业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提供充沛的动力之源。

如何重组地方存量债务,各方人士见仁见智。如何在不引发道德风险的前提下在中央、地方和银行间妥善划分权责利,考验着各方智慧。结合决策层对慢牛行情的期待和以混合所有制为目标的国资改革期许,通过在股市坚持地方上市国有公司优质资产获得的收益来重组地方债务,不失为一个稳妥而有效的办法。

在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内,社会资金入市的热情仍将持续,这是地方国有企业减持套现重组地方债务的理想窗口期。除了充实地方财政,地方国有资产优质股份的出售,将令股民获得实在而长久的收益,从而实现社会资金从短融到长投的转换,这一方面会给股市的慢牛行情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会优化地方国有资本的股权结构及布局能力,还可以为持有大量地方债务的银行通过债转股方式优化资产结构提供有效的操作平台,可谓一举多赢。

(编辑:yanqi)
关键字: 存量 债务 重组 关键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