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乍暖还寒_经济全局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宏观经济乍暖还寒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5-07-20 14:21:16 我要评论(0
字号:
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萌芽。伴随着基建投资“单臂托底”力度的减弱,明年一二季度可能会迎来宏观经济新低

《财经》记者 杨中旭

又是一个7%。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的相关数据。其中,一季度、二季度和上半年GDP增速均为7%。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政府曾经宣布,今年GDP增速目标为7%左右。

宏观半年报显示,中国经济延续了“四万亿”政策退出以来的下滑之势。2011年以来,年度GDP增速分别为9.5%、7.7%、7.7%和7.4%。诸多机构发布的2015年全年GDP增速预测值,亦在7%左右波动(6.8%-7.1%)。

由于消费波幅甚小,出口难堪大任,投资每每发挥“关键作用”。其中,为避免经济加速下滑,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单臂托底”,部分对冲了经济下滑。

上半年资本市场的火爆,让二季度以来的宏观数据发生了小幅改善。伴随着新开工项目的增多,下半年经济短期企稳之势会更为巩固。多数市场人士预期,下半年经济不会低于7%,甚至可能微升至7.1%。

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朱振鑫指出,从中期看,经济毕竟还处于“基建托底+传统部门去产能+新增长青黄不接”的状态,在此背景下,下半年宽松的宏观政策不会转向。

7月10日,一位参加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的人士,也向国务院领导并建议加强政策和项目储备。这位人士表示,最近一个月以来,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使下半年无法再现“疯牛”行情,同时,伴随着基建投资“单臂托底”力度的减弱,明年一二季度可能会迎来宏观经济的新低。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姚景源表示,经济短期企稳,如何通过改革、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乃至乘法,是宏观经济从谷底攀升向好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出现新亮点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国务院新闻办表示,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去年底的48.2%升至49.5%,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在工业下滑的背景下,服务业增速创下新高。2015年二季度,第三产业增速由7.9%升至8.9%,跑赢GDP增速,成经济企稳的新亮点。

多家券商宏观分析师表示,上半年股市成交活跃,金融业增加值不断走高(一季度增速15.9%,二季度数据尚未公布,但预计会更高。去年全年为10.2%),这是第三产业增速攀升的首要因素。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朱振鑫测算,如果剔除掉这一因素,上半年经济增速或许仅为6.5%。

除了金融业异军突起,通过扩大项目包也部分托住了加速下滑的宏观经济。继半年前推出七类重大工程包后,6月底,国家发改委又推出包括轨道交通、现代物流在内的四类新重大工程包。同样在二季度,国家发改委通过放行“专项债”(带有风险隔离性质的特殊债)的方式,适度为此前捆得太紧的地方融资平台松绑。

这些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七类重大工程包已开工221个项目,33个专项,累计完成投资3.1万亿元。1月-5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1%,“仍然是支撑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基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增速近年来不断放缓,国家发改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PPP)。李朴民透露,国家发改委已经建立了首个国家部委层面的PPP项目库,并发布了1043个PPP项目,预计总投资1.97万亿元。在PPP行业浸淫多年的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称,从现在开始的一年内,大岳咨询落地的PPP项目保守估计会超过1000亿元,乐观估计会达到2000亿元,预计占全国落地PPP项目的份额将超过20%,落地金额连续两年翻番。

基建投资的加码,带动了工业增加值的企稳回升。在3月份工业增加值下探至5.6%的新低之后,二季度以来,工业增加值开始一路上扬。最近三个月,该项增速分别为5.9%、6.1%和6.8%。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在上半年投资增速节节下滑的背景下,今年5月和6月两月,投资增速企稳于11.4%,基建投资增速回升是主力。受益于基建投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交运工具等行业增加值明显提升,带动工业增加值6月增速至6.8%,“经济暂企稳,稳增长效果初现”。

内需短暂企稳,外需走势也出现回暖。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综合全球市场预测,美国二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2.5%,三季度有望达到3%,较一季度(-0.7%)大幅攀升,迈入复苏轨道,对下半年出口是利好。上半年统计公报显示,出口增速虽然仅为1%左右,但从月度数据来看,6月份同比增长了2.1%。

或许是股市财富效应的影响,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也从5月起,连续两月回升。盛来运表示:“二季度最显著的亮点,是主要指标在回暖。”

回暖带动了就业稳中有升。统计公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就业324万人,二季度攀升至394万人。盛来运称,上半年新增就业718万人,已完成全年就业目标的71.8%。

去杠杆还未结束

尽管短期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向好,但经济去杠杆过程远未结束。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四万亿”政策退出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经济危机特征”:产能过剩,正在出清。只有摆脱了“经济危机特征”,价格才会回升,扩张性投资才会重新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研究团队监测的数据显示,从目前统计的工业领域投资来看,只有2%的企业投资规模高于其总资产的3%。也就是说,98%的企业所进行的投资只是折旧型的投资,而没有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扩张性投资。

6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跌至-4.8%,再创新低,且连续40个月为负,表明产能依旧过剩。特别是去年7月以来,PPI月度同比增速已从-0.9%快速下跌至-4.8%,似乎印证了总需求的加速下滑。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根据央行研究局的测算,PPI一年来的加速下行,主要系输入型通缩所致。同一时期,国际油价腰斩,是造成PPI快速下跌的首要原因。“如果不是油价突然大幅下跌,PPI同比说不定今年就可以由负转正。”马骏说。

对PPI走势,业界仍有争议。一位刚刚参加过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的人士称,根据他的测算,PPI一年来加速走低3.9个百分点的因素,在扣除油价影响之后,仍有2个百分点系总需求下滑、货币供给冲击、短期利率变化所致,其中,总需求的下滑是主因。

为此他建议,加大宏观政策反周期的力度,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中央背负更多责任,特别是明确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取向,放弃“稳健”,以避免出现更多的衰退。

最近一两年来新出现的地区分化,加剧了这位经济学家的担忧。除了东北地区和能源大省的“塌陷”,还包括地产形势的冷热不均。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9%(一季度为-9.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5%,逆转了一年多来的颓势。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0%,住宅销售额增长12.9%。根据销售回暖6个-9个月内,地产投资回暖的历史规律,拖累投资增速下滑的“罪魁祸首”——地产投资在下半年回暖,似乎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这只是一二线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转暖,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依旧是头号任务。

东北某地级市的地产公司总经理表示,3月底地产政策二度松绑之后,该公司的住宅销售并未有实质好转,“看房的人多了,但不买”。区域内的个别楼盘,成交量稍有反弹,地产商就急于提价5%-10%,使成交量又迅速回零。

这位总经理透露,该区域钢筋价格已从一年前的3050元/吨降至2200元/吨,创下2001年以来的新低,“低到不像话的程度”。同时,由于新开工项目匮乏,建筑工程队没有订单,“土方工程队、建筑施工工程队以前从不找我,近期开始找我,问有没有活儿干”,“还在漫长的去库存阶段”。

政策仍需对冲下行压力

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朱振鑫表示,旧引擎逐渐熄火,尽管新兴产业增速“跑得较快”,但仍处在传统产能与新增长青黄不接的阶段。今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这一“青黄不接”时表示,宏观经济要做好“衔接期”的工作。

关于如何“衔接”,朱振鑫称,6月股灾后,牛市预期受挫,IPO放缓,交易萎缩,这些都会影响金融业对GDP的拉动,而这是上半年经济成功“保7”的主要力量。一位上市公司副董事长透露,5月底,该公司的15亿元可转债已获证监会发审委批准,但是,随后发生的股灾,让这一计划不得不延迟。“所以,要达到全年增长7%的目标,下半年的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朱振鑫说。

下半年基建单臂托底的任务也骤然加重。如果11大类重大工程包顺利推进,今年“保7”无忧,特别是今年5月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施工季,在建项目施工、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不过,如何在短期内找到新的稳增长项目,也成为现实难题。

7月10日,参加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的人士当面向决策层建言,考虑到基建稳增长只是短期手段,而国际、国内经济运转态势表明,美国以外的经济体、包括中国,在明年一二季度又会探底,需提前做好政策储备,以对冲进一步的经济下滑。

在东北一位中型企业的老板看来,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是下一步稳增长的重点。该企业共有百余家客户,普遍拖欠账款,造成该企业应收账款超过3000万元,占流动资金的七成,上游企业拖欠账款,多系政府拖欠工程款所致。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一段时期,还是要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他建议,加快推进“营改增”进度。当前,“营改增”仅为企业减负1000余亿元,距离减税9000多亿元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财经》记者 杨中旭】 (编辑:yanqi)
关键字: 宏观经济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