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伟钢 李关政/文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互联网金融是最热门的主题。移动支付、余额宝、P2P、微粒贷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颠覆论”一时兴起。然而,无论从交易量、资产规模、业务品种还是客户基础,互联网金融都远远比不上传统银行,更没有触及银行的核心利益。据此,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仅仅是一种补充,无法真正改变金融格局。当前银行业界进行的互联网金融尝试,也大多是增量创新,核心业务模式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那么,互联网对银行业的影响到底会深入到什么程度?互联网金融的大潮是终将退去留下一地狼藉,还是会把银行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跳出互联网金融的圈子去寻找更本质的规律,从工业文明变革的维度,看银行业进化的路径。
工业文明变革背景下的银行发展史
按照前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当前的产业互联网革命,我们可以把工业变革的历史和未来划分为工业1.0-工业4.0;银行业的发展进程也相应形成了1.0-4.0的四个不同阶段。
工业1.0时代是由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动力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原来的小手工业发展成机械工业,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开始逐步取代农业的地位。
而银行业,虽然早在16世纪就在贸易发达的意大利出现,但主要服务于商业贸易领域,以及王室贵族等拥有大量金钱的上层人士。蒸汽革命以后,工业成为资本需求最旺盛的领域,但是作为新的经济形态依然有较大的风险,银行虽然逐渐把服务对象扩展到了工业生产领域,但还不是工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银行从事的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保管、结算以及简单的放贷,盈利则主要来自于汇兑收益,其次是存贷利差。银行的经营渠道主要是单体经营或者有少数分号,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制约尚未形成广泛的经营网点。这时的银行风控技术也十分粗糙,主要是抵押、担保,还没有信用评级的概念。这是银行的1.0时代,由于这个时期的货币主要是贵金属货币,我们可以将银行1.0时代称之为“金属货币时代”。
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工业文明带进了工业2.0阶段。电力、电讯、内燃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变革了生产方式,重化工业得到大发展,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核心。同时,规模化生产在各行业催生了大型企业,产业走向集中。
工业蓬勃的发展也开始为资本带来稳定的回报,而银行也相应把主要的金融资源投向第二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能源、通讯与交通方面的技术突破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获取成本,所以银行可以把服务对象从1.0时代的商人、王室等极少数群体扩展到整个工业领域,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及其衍生的富裕阶层是核心服务对象。围绕生产制造环节,银行可以为大型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设备更新贷款,这样的生产型信贷是银行2.0的代表性产品,存贷利差成为最主要的利润来源。银行也把电报、电话等技术充分利用于银行业务;工业经济在全球的普及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也为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分支行多网点的经营渠道。风控方面,银行也发展出项目评估、信用评级等技术,进阶到了银行2.0时代。
工业2.0时期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人类创造的财富开始超越了贵金属所能衡量的范围,货币形式必然要摆脱贵金属的天然约束。所以在银行2.0时代,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体的法定货币逐渐从贵金属(金银)演变为可兑换为金银的纸币,又逐步建立起不可兑换的纸币制度,我们可以将银行2.0时代称之为“纸质货币时代”。
工业3.0则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出现大大扩展了产业经济的范畴,产业发展走向多元化、细分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的多元化、细分化也对企业的最优规模提出了不同要求,企业规模不再是越大越好,大中小型企业都可以找到最优的边界,出现了像“1+N”这样的产业合作关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如债券、股票、风投、资产证券化、衍生品套期保值等层出不穷。
而银行也从2.0升级到3.0,由于大中小型企业都可以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银行不再以规模作为企业信用水平的标准,盈利能力成为更重要的因素,银行把服务对象扩展到中型企业,信息技术也最早应用在银行的经营当中,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成为新的经营渠道,特别是电子支付技术的普及使得银行可以更紧密地把握企业的资金流向信息。
企业层面,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电子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丰富的经营生产信息都可以通过电算会计转化为财务数据,再加上国际会计准则、企业工商制度、财税金融法规的完善,这些因素都大幅降低了银行获取企业信息的成本,让银行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现金流监测、财务报表分析、EVA、RAROC、资本管理等技术。金融产品也从单纯的外部融资渗透到了企业的采购销售、财务管理、经营风险对冲、并购重组等内部业务乃至重大战略领域。
信息技术作为工业3.0的代表,在银行业的重要应用成果之一就是缔造了电子货币,货币第一次可以摆脱物质形态,而仅以数字的形式存在,银行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由于人们普遍使用银行卡作为电子货币的存储、支付媒介,银行3.0又可以称之为“电子货币时代”。
工业4.0及企业金融需求的变化
和工业3.0相比,工业4.0最大的突破在于生产方式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基于整个价值链的端对端的数字集成,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以及最优化资源整合,而对终端用户则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定制。智慧工厂就是典型代表。智慧工厂可以接受用户的个性化订单,智能制造系统自动排产,并将信息自动传递给各个工序生产线,不同的工序根据指令生产相对应的产品模块,最后在总装线上进行组装。往产业链上游追溯,用户需求信息还会由智慧工厂分发、传递给模块生产商、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物流商,形成无缝衔接。生产的产品也更加智能化,基于数据采集功能可以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以及挖掘出更丰富的需求信息,形成从终端到终端的闭环。产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工业4.0的代表。
工业4.0将深刻改变经济结构。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升级。工业4.0将把第一、二、三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界限更加模糊。在互联网的改造之下,一些农业产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甚至可能超过一些工业行业。另一方面是产生新的支柱产业,引领经济发展。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汽车产业、第三次工业革命孕育了计算机产业,都成为后来的支柱产业并改变了整个经济结构。工业4.0的领导产业就有可能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机器人等领域产生,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垂直产业链将成为新的产业划分形式。在产业互联网平台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区隔被进一步打破,智慧生产把原材料、产品、物流、后端服务高度联结在一起,垂直分工更加明显。也就是产业链的块状特性被弱化,而条状特性将放大,垂直产业链成为产业划分的主流。例如,在工业4.0时代不能再简单地把某个行业(如钢铁)划分为产能过剩行业,而要细分为汽车钢铁、造船钢铁、建筑钢铁等。在这种产业链模式下,融资需求将更多体现为供应链金融。
出现新的“(N+N)/1”产业联盟模式。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联盟将大面积出现,但可能会有两种风格迥异的模式。一是由传统的“1+N”模式升级而来,即核心厂商加上众多的周边厂商形成封闭的产业联盟,但是“N”对“1”的依赖不仅体现在产品,更体现在生产系统的依附。第二种模式是不存在产品意义上的核心厂商,“N”对“N”在统一的互联网平台上交易,形成开放的产业联盟,可以形象表示为(N+N)/1,其中“1”代表产业互联网平台。在“1+N”模式下,传统银行是围绕着核心企业的应收、应付等商业信用关系,对周边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但是在“(N+N)/1”模式下,核心企业变了,非核心企业之间并没有商品的业务往来,商业信用关系只存在于“N”与“N”的非核心企业之间,而且商业信用的主体也不再是大型企业。所以“(N+N)/1”模式的融资需求无法通过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得以满足,这是工业4.0时代的融资蓝海。
产业的分工格局将被重构。智慧工厂的个性化定制是以产品模块为基础,所以模块化生产会成为主流生产方式。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大型企业可以把模块生产分包出去,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有的甚至可以只做生产撮合的平台,变成“(N+N)/1”中的“1”;另一方面,智慧工厂的外部供应商就从零部件生产商变成模块生产商,简单的零部件生产商将被淘汰。在这种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下,银行会发现原来的大型企业变小、变轻了,投资生产设备的融资需求减弱了,而原来的零部件生产商由于要升级为模块生产商而产生大量的融资需求,银行的服务对象将进一步向金字塔的底部迁徙。
企业信息从边界清晰走向高度共享。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的内部信息是不会轻易让外部人获知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清晰的信息边界。但是在网络经济模式下,企业的信息边界已经模糊了。以淘宝为例,上面每一位商家的所有产品库存、交易、支付信息都裸露在阿里巴巴面前。而到了工业4.0,智慧生产体系里的厂商则连产品设计、生产、物流信息都接入到智能制造系统,为体系所共享,从而将颠覆现有的风控技术。在工业4.0时代,谁掌握了企业信息,谁就能占据融资的制高点。很明显,这样的制高点不是传统银行所能占据的,传统银行将被更高级形态的银行所取代,也即银行4.0。
银行4.0的图景
基于上面所总结的银行业“进化”规律以及对工业4.0时代融资需求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展望银行4.0的宏大图景。
服务对象将发生战略性变化。工业4.0实现生产、交易信息的数字化,将进一步减少企业生产运营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可以让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掌握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消除意味着风险的下降,这将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大瓶颈。与此同时,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也将改变银行的展业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关系营销不再有用武之地,产品优势才是营销成功的关键,因此现在的客户经理管户模式将变成在线批量获客模式。这将大大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而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长尾客户也将成为有利可图的目标客群。因此,银行4.0将可以系统性地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小微企业和草根个人客户。银行4.0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银行”。
基于垂直产业链来选择目标客户。不是所有的传统企业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迈入工业4.0 的门槛,会有很多企业因为拒绝转型而被市场抛弃,或者倒在转型的路上。这就需要银行对企业加以甄别和选择。垂直产业链将成为银行甄选客户的重要基础。在工业4.0,某个垂直产业链可以形成自己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平台能够打通产业的上中下游,链内产业主要受自身产业链因素的影响,而与链外产业相对独立。因此,银行4.0的目标客户圈定与甄选都是以垂直产业链为基础。
“垂直化”的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及组织架构。客户结构决定着银行的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乃至组织架构的调整方向。以汽车产业链为例,全产业链的客户结构意味着银行要给客户提供从商品期货到外汇期权、从信用证到现金管理、从消费信贷到财产保险的全方位金融服务;而且这样的金融产品必须是基于特定的垂直产业链,要能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金融需求。这就要求银行对产业特性有深刻理解,能够深度嵌入到产业链平台当中,充分掌握产业链平台的交易、生产数据,形成基于平台数据的产品设计模式。
业务流程上,银行4.0要实现与智慧生产同样的智能化水平。智慧工厂可以对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并实时传递到产业链的上游,那么银行的业务流程也要到达同步的响应速度,才能跟得上客户的节奏。银行4.0要基于模块化设计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提供智慧金融服务。
在组织架构层面,银行4.0将以垂直产业事业部作为业务单元,以打通零售与对公条线、条线内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区隔,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垂直产业链同时绑定了企业与零售客户,在竞争中可以更彻底地采取“上游补贴下游”、“产品补贴服务”的策略,自然会涉及到融资服务在企业与零售客户之间的利益让渡问题。而银行如果还是零售、对公条线分割,必然会出现部门利益之争,无法适应这种竞争策略。条线内的不同业务部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把垂直产业事业部作为业务单元,就可以统筹进行客户营销与产品设计,从全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去寻找最优方案。
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大数据风控技术将替代财务报表风控技术。工业4.0时代,信用风险的传染更加迅速。消费者的订单信息可以直达产业链的最上游,银行3.0时期的基于企业财务报表、银行流水的风控技术已经落伍了。垂直产业链平台汇聚了生产、周转、销售、价格波动等全方位、动态数据,银行对企业生产运营信息的把握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真实度与即时度。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银行在这些非财务数据中筛选出核心风险因子,建立比财务风控技术更加前置的风险模型;也只有大数据风控技术能够帮助银行对企业客户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把握客户的信用风险变化。
通过对银行4.0时代风控技术的分析,可以预见,银行4.0时代将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识别时代。垂直产业链之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看到其生存环境、资产负债、资金来源、交易往来、信用水平等相关信息,只要捕获到该参与者的真实身份,就可以知道该参与者的潜在风险。根据这一原理,银行可以将针对企业的服务,扩展到针对所有自然人。也就是说,未来的银行支付,将不再看银行客户的账户有多少资金,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该客户是否具备支付能力,只要风险是可控的,资金账户即使没有现金,银行也可以支付。未来的个人账户识别,将不依赖于信用卡、银行卡等,而是一个与个人身份信息高度捆绑的银行账户,这个账户与个人的身份证、指纹、DNA等个人唯一性信息高度关联(如植入人体内的芯片),任何商户只要能够识别消费者的真实身份,银行就可以确定能否支付。也就是说,银行4.0时代将是一个不需要银行卡,也不需要货币的时代,结算的最小单位也不再是分,而可能是0.001分,理论上所有的支付都可以通过身份识别由银行完成支付。银行的营业场所,不再是主要依托营业网点,而是大部分依托网络进行。银行4.0又可以称之为“信息货币时代”。
如果说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尚未对传统银行造成实质性的冲击,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客户主要是个人以及靠近消费端的中小企业,并非传统银行的核心客户,这与当前的互联网经济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及服务业是相一致的。而工业4.0就是银行的企业客户向互联网迁徙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金融不会缺席工业4.0,也就意味着将逐步蚕食银行的核心客户。所以传统银行向银行4.0升级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可能是生存问题。
那么,传统银行如何走向4.0?传统银行走向4.0的最佳路径就是跳出金融本身,帮助客户搭建基于工业4.0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覆盖垂直产业链的网络基础设施、交易撮合、订单分发、支付结算、数据存储、云计算等服务,并且接入企业内部的智能制造系统。以这些服务帮助传统企业客户向互联网迁移,占据工业4.0的制高点,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陈伟钢为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中国银监会党校副校长,李关政为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