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的主要内容公开披露,其中的一些亮点和新意,引发各方关注和探讨。
多数意见希望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比如对公益类国有企业,重点考核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这将有利于把人们从国企一定要“做大做强”的思想误区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体现国有企业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应有担当。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曾经指出,央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应该像一个家庭里的大儿子那样争干苦活儿、脏活儿、累活儿,如此才能体现长子风范。
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在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完成特殊任务等方面的考核。
这也体现了一种期许,希望国有企业承担更多担当、多做有利于中国经济蓄积长远动能的事情。比如发展前瞻性战略产业往往投资长、见效慢,对当期利润水平压力较大,希望更多倾向于“挣快钱”的民营企业承担此项使命不太现实,而拥有强大经济和科研实力的国企则理应对此进行更多投入,从而有效解决我国研发投入长期不足,产业升级换代乏力的困局。
央企更多承担长期投资和公益类事业,主动降低利润率,还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长期困扰我国经济运行的“融资难、融资贵”局面。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除了因为利率双轨制所导致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的倾斜外,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先天决定了它们青睐规模大且利润率高的大型国企。换言之,只有将大型国企携规模优势的普遍高利润率降低,才能相应提升银行心目中对于“无风险利率基准”预期,摆脱傍着大型国企躺着挣钱的懒人心态,更好适应利率市场化挑战,更有效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而那些不再追求激进型投资的大型国企,以及按照深化国企改革要求从相关行业和领域退出的大型国企,所共同让渡出的金融资源,也将更好地反哺实体经济。
通过民营企业参股,国企进行战略性研发的成果将得到更有效的市场化转换,从而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效率,进而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供更有利的宏观环境和物质基础。
对于公益类国企,同样鼓励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增加服务业比重是重中之重。公益类国企加大购买服务的比重,必将激活民间资本对相关服务业投资的热情,对于创造服务业就业,改善我国经济结构,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现国有企业分类监管、合理布局,吸引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离不开好的平台和机制,也即意见所指出的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只有实现国企改革的三个“制度”追求,才能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和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的改革总体目标。
目前而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三个“制度”建设中,与国有企业有关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制度建设取得的进展相对较大,而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争议,也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关键词是“管资本”,这也被认为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比较突出的亮点。意见反复强调要以“管资本”为主实现对国有资产运营、布局和监管效率的提升。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之关键,是构建合适的平台。意见给出的路径是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对所出资企业行使股东职责,按照责权对应原则切实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由此可见,承担运营、布局和监管三重平台作用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组组建将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此前中央和省级国资委都曾进行过以投资运营平台公司为枢纽的三级国资管理体制的试点,其中的进退得失值得深入总结,以使新一轮国资改革平台建设能够得到平稳顺利推进,真正发挥好运营、布局和监管三重平台作用,进而较快实现国有企业分类监管、合理布局,吸引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