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_科技前沿_财经双周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科技前沿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5-09-29 16:49:53 我要评论(0
字号:

09月14日至09月27日

焦点

这一新的科学发现到底科学意义有多大,尚需时日论证

古人类家族真的要添新成员了?

本刊记者 孙爱民/文

近日,一篇有关新发现古人类化石的论文,将全世界古人类学家的目光引向了南非。

经过近两年的发掘,南非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人类进化研究所所长贝格尔(Lee Berger)带领团队,在被称为“启星洞”的洞穴中收获了1500多块古人类骨骼、140多颗牙齿,属于至少15个个体骸骨,这比科学家过去90年在南非发掘获得标本的总数还多。

最令整个古人类学界沸腾的是,对骸骨化石的形态与发掘地分析后,初步判断这些古人类骸骨兼具原始人和现代人的特征,与以往在非洲发现的原始类人物种有明显区别。

科学家将新发掘出土的古人类命名为“纳勒迪人”(Homo Naledi)。在当地语言中,Naledi意为“星星”。

贝格尔坚信纳勒迪人属于一类新人种。因其拥有早期人属(Genus Homo)拳头大小的脑子,身体则更像现代人,拥有下垂的四肢、直立行走的脚,手的形状可精确地握住石器等工具。科学家从骸骨推测,纳勒迪人高1.5米左右,体重在40公斤到50公斤之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刘武表示,目前发掘到的骸骨处于一种复杂的状态,既有原始的特征也有现代的特征,做出可能是古人类另一个分支的判断,仅是根据化石的外部形态,没有经过年代测定,还不清晰化石有多古老,“可能200多万年,也可能十几万年”。

大脑像猿、四肢像人,这在人类进化中很普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分析,根据“镶嵌进化”理论,人类进化中有些部位是先行的,四肢优先进化一些,大脑要慢一些。

由于这些骨头年代过于久远,以至于不能用放射性碳年代法测定。测定发掘物的年代,还需根据埋藏的环境、所处的位置采取不同的科技手段来测试年代,依据埋藏地层的保存条件,对土壤、岩石、骨头采用不同方法测试。

不过,“这是南方古猿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科学发现。”吉学平表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是人科动物的一个已灭绝的属,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南方古猿在上世纪50年代被科学界公认属于人科。

吉学平介绍,从形态学角度,判断骸骨化石属于人类还是猿类,主要看头颅是否高、眉弓是否粗壮、嘴巴突出程度、脑容量大小等。由于命名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南方古猿是猿,其实是早期的原始人。

发掘刚结束不久,更多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科学家尚不明确纳勒迪人与非洲早期人种能人(Homohabilis)与直立人(Homoerectus)的关系,但古人类学界已经对纳勒迪人充满幻想。

作为合作者,英国坎特伯雷大学古人类学家Tracy Kivell称:这一发现改变了古人类学,为古人类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伦敦大学古人类学家Fred Spoor认为,此次发掘的遗骨属于未知的早期直立人的一种。

对一个科学新发现总有不一样的声音。美国匹兹堡大学进化生物学家Jeffrey Schwartz认为,目前的挖掘还不能确定设立一个新的人种,“其中一个头骨更像是南方古猿,其他股骨的一些特征也表明了这一点”。

此次发掘地所处的洞穴位于地下30米,最窄处仅20厘米宽。正常体型的人难以进入洞穴,贝格尔不得不于2013年10月在社交媒体上求助,“科学界的同仁,我需要你们的帮助。”在招募信息中,要求参与发掘的科学家“必须身体瘦小,健康,有一定的洞穴发掘经验,但没有空间幽闭症”。

在同一个洞穴中发现至少15具古人类骨骸,在古人类发现史上极为罕见,由于在该洞穴中并没有发现早期人类生活的痕迹,也没有发现其他动物的骨头化石,贝格尔相信该洞穴存在人类有意埋葬行为,或许是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埋葬证据。此前,科学界公认的最早埋葬行为距今43万年前,位于西班牙阿塔普埃尔卡山。

不过,有学者表示,存在一种可能是,这一群体在洞穴深处避难时迷失,后来集体遭遇不测。

虽然纳勒迪人的挖掘没有将古人类的历史提前,但在吉学平看来,此次发掘为早期人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如今,贝格尔团队正在分析化石,并确定年代。该研究团队称,将在10月陆续刊发十多篇研究成果。虽然Nature、Science等主流科学期刊都以消息的形式报道了此发现,但最初的论文发表在Elife这一在线期刊上,也令不少古人类学家对其权威性存疑。

“这并不是一个媒体噱头,我认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古人类化石上。”贝格尔说。

(编辑:yanqi)
关键字: 科技前沿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