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民生这盘棋_社评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下好民生这盘棋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5-11-02 18:13:54 我要评论(0
字号: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指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中民生建设占据了重要的篇幅。

民生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民生建设的目标有着各种各样的认知误区,导致民生建设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理念和政策偏差。厘清围绕民生建设的认知误区,对理念和政策偏差进行纠偏,才能保障“十三五”规划中民生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固之基。

在关于民生建设的认知误区当中,围绕民生建设的种种功利性目标最为多见,而其中最为突出者就是把民生建设当作拉抬消费的一个关键举措,外需不行民生上,投资不行消费顶,一度成为某种决策定式思维。

民生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普通民众的后顾之忧,降低他们的储蓄意欲,进而提高其消费率。这对经济无疑有一定的拉抬作用,但且不说这种拉抬作用面临可持续性差和低收入群体消费提升幅度有限等问题,从刺激消费着眼进行民生建设一方面很容易陷入短期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容易偏离公平公正的本义。

拉动内需型民生建设其实反映了人们在经济决策行为中对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分析框架的过分依赖,也即对短期经济增长的过于重视,而忽视了通过民生建设来为长期增长的潜力培育和激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三驾马车”的语境下,民生建设不仅一方面会体现为直接刺激消费的家电下乡补贴等有形支出,另一方面也会直接以投资的形式体现为城市的廉租房、公租房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从弥补公共基础设施欠账的角度来看,上述举措有其必要性,但过于从短期经济表现出发去推进,容易出现一窝蜂现象,令民生建设陷入逆周期性冷热不均,强调了消费者主权,而忽视了生产者主权。

如果从提升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民生问题,则更容易去功利化,而更多着眼于从满足民众的发展权来推进民生建设。民生建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济贫以及由此导致的让穷人敢于和能够消费,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以及更重要地让更多的人通过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等的均等化,来享有公平参与发展的权利。前者更倾向于把重点简单地放到二次分配上,后者则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扎实的制度设计。

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实际根源在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乏力,一方面导致产业升级滞后难以满足中高端需求,另一方面也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产能过剩。如果不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着手,仅靠包括济贫式民生建设在内的刺激消费手段来进行短期平衡,很容易陷入低端需求层面上的面多了加水和水多了加面的恶性循环。对于21世纪头十年的新农村建设,在肯定其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有观点认为也存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低端产能、延缓中国产业升级的问题。

中国当前全要素生产率的下滑,与人口红利的过快消失有很大关系,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放开“二孩”政策即着眼于此。但在寄望人口红利的消失速率得到缓解的同时,提高既有劳动者的生产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着眼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民生建设,则会更多聚焦于以人为本的种种投入。这其中既包括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等的均等化提供,也包括各种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前者有利于劳动者更公平更有效率地参与发展,后者则有利于劳动力的良性迭代和产业正常的升级换代,从而在两方面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社会安全网的相对匮乏,令就业不足的社会成本相对高昂,也导致各地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考量下不欲看到企业正常的生老病死,但这种假性就业稳定是以产业升级乏力、过剩产能难以出清,以及各种隐性摩擦性失业为代价的。这既不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反过来又因为整体经济效率的丧失不利于就业福利的提升。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同样离不开一个相对完备的社会安全网,因为只有降低创新的社会风险成本,才能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鼓励人们更积极地投身于创新与创业的大潮中。

民生建设千头万绪,任务繁重,既需要稳扎稳打持续推进,又需要提纲挈领重点突破。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着眼点,以劳动者的全方位发展为发力点,来推进民生建设,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yanqi)
关键字: 民生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