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力再工业化_经济全局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香港发力再工业化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5-11-23 19:15:12 我要评论(0
字号:
金融、贸易及旅游三大传统引擎先后放缓。香港特区寄望进入再工业化新时期,通过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统筹和推动科技发展,振兴高新科技产业

跨越两届特区政府、几经延宕,肩负多重使命的中国香港创新及科技局(下称创科局)11月20日正式挂牌。

设立伊始,该局已被香港特区各界寄予制定长远创新政策、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升香港竞争力、给年轻人寻找出路的厚望。

香港特区本不乏创新土壤,信息自由流通,奉行法治,具备先进基础设施,本地多所大学科研能力雄厚,创新科技人才充足。但因政策措施不到位和“九龙治水”等因素,以致在科研创新方面“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创新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香港不能继续落后于竞争对手,因此需要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以提供专注的高层次领导,并执行政策统筹工作。”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香港需要有这样一个机构保证香港不会落后给竞争对手。

在香港再工业化已初步显出苗头之时,创科局被视为“临危受命”,担负起扭转“只重财技、不重科技”的重任。

寄望创科局“对症下药”

经香港相关业界及多位议员多年争取,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11月7日晚先后表决通过了为创科局开设职位、拨款约3000万港币做开支总目及编制上限两个法案,标志着历经多次“拉布”、扰攘三年有余的创科局终告成立。

“各方能放下政争最终通过,具有民意基础是根本原因。”政治立场不同、但仍投下赞成票的一位香港立法会议员对《财经》记者表示。

过去十年间,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金融、贸易及旅游三大传统引擎正在先后放缓。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分析,今年香港经济增长会从3%左右跌落到2%到3%之间,中期会徘徊在低增速的“新常态”。

在寻找新引擎方面,香港统计处数字显示,香港近年来创新科技业投入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0.7%左右,占就业人口比例也不足1%。除金融等行业外,高端职位较少,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已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大学内有过半学生修读理工科,最终投身科技界的只有三成左右。香港成立专门政策局,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相关职位。”积极呼吁该局成立的香港行政会议成员罗范椒芬称。

与香港特区相比,2014年中国内地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新加坡、日本及韩国等经济体的投入占比亦为2.2%至3.8%不等。此消彼长,香港在多项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的排名正在下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特区在2011 年及2012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但到 2014年,香港三甲不保。

“守成有余,创新不足”,则是中国社科院进行相关评选时对香港的评语。

此外,解决政出多门,亦是香港特首梁振英数次提出新增创科局的动因。

香港曾有过专责处理科技事务的政策局。1998年至2002年间,在“信息科技及广播局”推动下,香港设立了创新及科技基金、科学园、数码港等一系列创新举措。2002年时,该局重组为工商及科技局,2007年再重组并入现今的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下称商经局),成立创新科技署。

此举旨在“促进香港竞争力”。但最终效果被业界普遍形容为“交白卷”:一方面,因商经局管辖范围涵盖邮政、天文台等;另一方面,香港政府在推动创新时亦存在“九龙治水”的难题,除创新科技署外,还设有工业贸易署、创意香港办公室、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机构。

“一个专职科技方面的政策局,在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各国普遍存在。香港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统筹创新与产业的政策,没有高层次、专责的政策局进行协调。”香港立法会资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称。

创科局有望“对症下药”。在香港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中,该局主要工作即为培育科研人才、推广创科文化并配合市场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以及鼓励政府内部使用资讯科技。

作为一个制定长远政策的部门,创科局将统筹现有多个执行单位,既代表政府决策层与业界和教研机构沟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亦代表特区政府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流合作。

据《财经》记者获得的组织架构文件显示:目前隶属于商经局的创新科技署及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将会转移到新成立的创科局,其将与包括科学园、数码港及生产力促进局等联系;商经局原有的工商及旅游科维持不变,以往的通讯及科技科则将改称为通讯及创意产业科,创意产业政策事宜仍由其负责。

新局落地考验

就创新土壤而言,香港拥有资金、人才、金融、国际化及法治等一系列优势,但每每被诟病缺乏创科文化。

本届香港特区政府至2017年6月30日换届年半有余,创科局要在上述基础上取得成绩,回应“无蓝图、无愿景、大白象”等质疑,殊为不易。

就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而言,对具体如何制定政策、加强沟通等职能,仍存在“文件空泛、缺乏指标、无从问责”等问题,部分议员认为,并非设立一个新的政策局,挂上招牌,便能帮助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

如何把握自由市场与产业扶持的尺度,扭转政府行政人员的政务官思维,制定一套全面、平衡、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正是香港政府亟待探索的领域。

“同样是坚持自由市场经济,但研读‘创新欧盟’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就可发现,香港在确立清晰的政策愿景和实践步骤方面,仍然差得太远。”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对《财经》记者称。

信息科技及广播局存在时期,曾一度高调推出创新及科技基金、数码港、科学园等措施和机构,却缺乏跟进和深化的政策支持。将被纳入创科局旗下的创新科技署及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也一度被外界诟病为主要工作就是办展览、比赛及审批项目,未能打通“官产学研”脉络。人才培训等需要更长时间的工作,也往往被忽视。新设立的创科局不仅要面对上述这些问题,还将处理各大高校等机构的研究成果与生产结合的难题。

“制度变化的整体性非常重要。改变一个制度,其他制度也要相应而变。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王玉清对《财经》记者称。

因此,创科局设立后协调土地、人力、法例、投资等各个部门,进行高层次的统筹被寄予厚望。“现在香港十个问题,九个都跟部门之间缺乏统筹有关。”莫乃光对《财经》记者称。

寻路“再工业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始,香港很多制造商逐渐将生产工序北移到内地的珠三角一带。与之相应,香港工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亦由1980年的22.8%,下降至2013 年的1.4%。

香港工业总会近期发布的《珠三角制造研究系列:香港工业未来的出路》报告提出:目前香港厂商进出口皆不经香港,要么将物料和机械直接运往内地,要么直接使用国内制造的设备,其产品亦不再经香港出口,令本港四大支柱产业中的物流业和贸易业不断变弱。

此外,因“香港制造”这一品牌仍具吸引力,据《财经》记者在珠三角部分城市调研获悉,希望回流的企业,主要涉及科研及高增值业务,例如模具、印刷、电子、化学用品、药厂等一系列高科技企业,已非以往传统制造业。

香港特区政府已在微调工业用地政策:例如修订其原有工业计划,优先吸引那些创新及科技产业企业,例如信息科技、机器人技术、医疗及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高端制造业等,这些企业不会涉及大量重型生产工序、且主要是香港具有发展优势的科技产业。

香港科技园亦将兴建及管理专用的工业大厦出租给多个用户,希望此种安排能产生足够弹性容纳未来工业在香港的发展。

香港希望实现“再工业化”,发展。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推动“再工业化”,并借此带动贸易、研发、生产等多元经济发展。

“市场现在最紧缺的是编写手机应用程序的人才,各大院校普遍未能切合现实需要,市场缺人状况十分严峻。”张泽松称。他建议创科局应与教育局合作检视中小学电脑科课程大纲,把资讯科技的基础教育做好,然后规划大学需培育何种类型的科技人才。

香港大学首席副校长王于渐近日亦撰文指出,政府不但在建设软、硬基建以促进创新活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还须在人力资本方面投资、吸引海外各行业的专才、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且不可加以窒碍,并避免侧重发展单一行业,且须制定、维持法规和建制。

“归根结底,高技术专业人才是促进创新的最核心条件。须知香港的经济奇迹,亦建基于1945年至1951年的外来移民潮,而非单靠积极不干预政策。”王于渐称。

就香港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而言,亦非并无所长:talkbox、9GAG、AfterShip等全球知名的app,以及后来应用于Google glass(谷歌眼镜)的微型显示器,均由本土创业团队开发。

“香港的科研能力其实不低,但传统生意人基本上不会垂青,致使不少科研成果要换到其他地方才能开花结果。”一位香港产业观察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有钱人不相信创新能赚钱,不会投资相关项目及产品研发,而是炒股票及地皮。而希望创新创业的年轻人的成本亦因楼价和租金高昂猛增,香港的可悲之处即在于此。”

“情况这两年有所改观。”香港紫荆厚德商学院联席院长谭伟豪近日在参加创科局成立的相关论坛上表示,随着特区政府控制房价等举措,目前全香港已有45家联合办公空间出现(等同于内地的创业孵化器),除三家由政府支持外,其余均为企业化运转。

在地价高、楼价高、工资高的情况下,香港能否实现再工业化,促使经济结构多元化;香港能否借科创局成立之东风,振兴高科技产业还有待观察。

【作者:《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yanqi)
关键字: 香港 工业化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