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才能创造未来_财经评论_核心议题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创新教育,才能创造未来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5-12-28 11:28:56 我要评论(0
字号:
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只要我们拥抱这种改变,积极推进教育的创新,就能够克服各种难题,创造教育的未来,赢得中国的未来

□ 朱永新/文

前两天,大家都很关注一个新闻,在浙江一个小镇上,全世界互联网大佬们聚在那儿,讨论互联网世界的未来。这件事惊动了总书记,他亲自到会,讲了我们互联网的主张,怎么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建立网络空间的共同命运体。

也就在前两天,我看到杨东平主持的一个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有一个老师发了一个消息,讲了他们学校的故事。他们学校有个留守儿童不小心吃了一个蟑螂,奶奶就发慌了,怕这个蟑螂在他肚子里面去活动,就拿蟑螂药给他灌下去,给小孙子喝了。

这两件事情看来毫无关系,但是给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首先是感叹互联网的力量,因为互联网事实上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镇会议上宣布我们中国的互联网网民规模已经到了6.7亿,网站达到413万,我们互联网普及率将近50%,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数据。而网络购物用户中国已经超过了3.61亿人,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建立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的商业社会。

我就在想:教育的“淘宝”何时可以诞生?以人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模式将何时能够形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同时我也感慨那位老奶奶的无知,这当然和我们的教育是有关的。

刚刚山东省教育厅的张志勇副厅长讲我们的教育各种数据显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觉得应该辩证看这个问题。我们无疑是一个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但是离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大家对教育不满意,怎么说我们是教育强国呢?有人说:全世界对教育都不满意。美国人对自己的教育也不满意,日本人对自己的教育也不满意,但是他们不满意的内容和我们不满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大家对教育的抱怨很多,对教育变革的期待很大,怎么样去变革?我想只有创新,只有创造。有人曾经说过,未来不是我们要想去到达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创造未来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急迫的任务。怎么创造?我觉得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事实上,从信息技术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努力在探索变革教育。它分三个重要的阶段,一个是工具与技术的变革,一个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一个是学校形态的转变。我们知道最初人们都是在工具层面上技术层面上去改变教育,电化教育、PPT课件等都是技术层面的变革。后来发现教育模式必须变革,才有了慕课,有了翻转课堂。但是这些对教育还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入到第三个层次,就是学校形态的变革。正如美国前教育部长邓肯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在教育上的投入不能算不多,包括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是远远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淘宝出现了,商业模式改变了,才有了真正的基于互联网的新的商业业态。教育也面临着一个结构性的变革。

教育结构性的变革,刚才杨东平老师讲述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大家已经感受到变革已经在悄悄地来临。变革已经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包括中国,各地的小规模学校,民间的教育变革探索等,他们都在进行结构性变革的尝试。

我觉得,事实上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门口。能不能真正地开始变革与创造,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勇气推开这扇门。推开了,教育“淘宝”就来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跟在人家后面走,你跟在人家后面走,人家做慕课,我们也做慕课;人家做翻转课堂,我们也做翻转课堂,你永远超越不了,我们只有弯道超车,只有发生结构性的变革才行。

未来的教育,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变革。

第一,要努力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这一点讲起来很容易,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我们现在整个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它是主张大规模,强调效率优先,主张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的,这些一直没变化。而这个东西不变,教育的“淘宝”是无法登场的。必须把以知识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现在的学校,不管你住在哪里,你必须早上按时按点到学校来,准时学同样的内容,恐怕这个得变。我想未来可能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城市还是乡村,你不用每天按时定点到学校了,没必要了,你可以在家里学习。现在美国在家学习的学生已经到了150万,中国目前还没有承认这样的制度体系,如果承认了,可能会有1500万,甚至更多。

为什么学生不能够在家里学习、在图书馆学习呢?为什么要把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习惯的人强制性地安排在同一个教室呢?我去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给我介绍,他的学校里很多学生不需要上课了,在学校图书馆里自由学习。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呢?未来的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通过团队来学习,自己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的问题。一人一张课表,随时调整内容,未必像李希贵校长在十一学校做的那样,一个一个教室跑,非常忙碌。

在未来,无论你在哪所学校,无论你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而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而进行的自主性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我们为他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在完成自己最初的知识结构以后,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他能够满足自己学习的个性化的结构。现在我们给他设计的这个知识结构太庞大了,太艰深了。造成了大部分的学生陪着少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这种模式要打破,国家只需要给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可以了,学分、学历、学校未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你分享了什么,你建构了什么,你创造了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事实上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后学校”时代,学校的概念变成学习中心了。未来的教师也变成了成长的伙伴,扎克伯格提出未来的教师是自由职业者,现在新东方合伙人陈向东最近办了一个跟谁学,最年轻的老师10岁,教英文,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未来的教室可能是个讨论室,可能是个学习室,标准化的教育将会转向定制化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这就是一个未来的教育目标。

第二,我们要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首先要建立国家教育标准。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习内容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怎么样,教育越是自由,越是定制,越是个性,越是需要你建设高效优质的学习中心,越是需要国家力量的整合。

教育是什么?教育文化的选编。要传授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所崇尚的价值观。这个选择国家是有责任的,必须建立国家标准。这个国家标准要科学。现在最关键的,我们不能让少数人来制定这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更科学,应该更个性,应该有最低限度的要求。现在的教育内容太深太难,教育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标准有问题。

其次是教育资源问题。你定了标准以后,提供什么资源?现在这种资源的提供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最好的东西在哪里?茫茫大海看不见,我们怎么样组织国家的力量,举全国之力,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整合?现在网易公开课等等很多,但是没有国家整合的一个平台,我觉得需要一个国家力量整合,能够把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轻轻点击就可以得到,而且是免费的。同时国家把全国民间开发的各种最优秀的资源也可以进行整合,由国家来收集、政府采购资源。现在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浪费。每个县、每个学校都去建自己的教育平台,都建自己的资源中心,都去开发资金的课件,那么多的投入,太浪费了。这就需要国家组织专业团队,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资源整合起来,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把静态的课程变成动态的课程。

第三,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什么算好的教育?什么算真正掌握了知识体系?怎样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怎样建言和评价学习的成果?这就需要用评价去推动改革。评价和考试是我们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我们评价的技术太落后了。为什么上午我问谢维和校长一个问题,完全给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权,你敢不敢?我认为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准备好。中国没有一所大学目前真正具备了判断人才水平的能力。什么是好学生?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校,没有校长敢要。这就是我们没有好的评价机制。我们的评价不是为了改进,而是为了贴标签,是为了选拔,为了淘汰。这样一种考试评价机制要有变化。

未来的评价主要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在学习的早期过程,可以用大数据的概念,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现在大数据可以知道你学习的过程,刚才讲我们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其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评价是为了改进,在记录过程的同时,要发现这个学生的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

同时,未来的考试评价会更加重视实际能力而淡化文凭学历。文凭会逐步淡化,未来很可能会出现用人单位不需要你北京大学、牛津大学的文凭,而只需要你课程的证书。我最近在读可汉的一本书《翻转课堂的可汉学院》,其中就讲了一段话,他提出对未来大学的一些构想。他这样假设:不要限制上大学的地点,也不要管你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只要你能够通过严谨而且经过国际认证的评估,来证明你自己对某一理论的精通和理解,就可以进入社会找到工作。

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到哪个学校读书就无所谓了,只要有本领,有能力去应对社会挑战的课程就够了。其实他的构想完全做得到。未来学校的竞争将不是学校品牌的竞争,而是课程品牌的竞争。互联网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一个课程可以100万人同时来学习,学校的优劣集中体现在课程的优劣。

在这个月初,扎克伯格夫妇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把475亿美元捐出来,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社会,特别是教育做一些贡献。他们这封信的主题就是教育,他对未来教育提出四个设想。第一个就是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第二是学习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三是学习将成为一种探索,是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第四,教师不再是一个全职的职业,而是自由的职业。

我认为,可汉讲的也好,扎克伯格讲的也好,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现实。

新的学校形态,正在进行悄无声息的布局,未来的学习中心会很快产生。前两天有一个企业家问我,这个中心什么时候能实现?我们能不能来做?我说:你想做,现在就可以实现。关键是我们是否努力,是否敢于创新。明天的中国将会怎么样?取决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努力。每个中国人将会怎样?将取决于我们中国教育的努力。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我们就可以努力创造这样的教育,创造这样的学校。

互联网快速发展,我们已经置身于大变革之中,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兴的教育模式将会同时并存。但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抱这种改变,积极推进教育的创新,就能够克服各种难题,创造教育的未来,赢得中国的未来。

作者为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作者:□ 朱永新/文】 (编辑:yanqi)
关键字: 教育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