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制造升级之路_封面专题_封面文章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佛山:制造升级之路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01-18 10:59:59 我要评论(0
字号:
推进原有产业供给侧改革、协调互联网+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缓解新旧产业对核心资源争夺的矛盾这三重难题之外,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托底企业家信心,推动企业家精神的进一步发挥,是佛山转型的应对之策

1月12日,午后的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虹岭工业园,维尚家具制造工厂外的博爱东路上,运输板材及成品的货车,繁忙地交替驶过。

与之相距不过数百米之遥,是一家原生产某广东著名品牌铝型材的加工厂。因停工许久,厂区内人去楼空,大门外杂草丛生。

上述对比,是佛山正在经历的制造业枯荣交替加速进行的一个缩影。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陶瓷建材、纺织服装、家具……这一交替涵盖了“佛山制造”曾赖以崛起的所有传统根基性行业。

位于珠江西岸腹地内的佛山,面积只有3797.72平方公里,是一个面积不大、没有特殊政策及扶持的地级市。在创造了“工业广东第二、全国第五”的经济奇迹后,在一系列严峻的内外界环境考验之下,“如何革新制造”,由“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是佛山面临的最大挑战。

以继续坚持制造业为根基,佛山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是希望通过构建创新驱动及引入一系列新鲜元素,既盘活优化存量产业,又发展更有竞争力的新增量产业。

深厚的产业背景,庞大的市场空间,活跃的市场环境,丰富的民间资本,构成了佛山升级的优势;与此同时,佛山也面临着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稀缺、先进技术匮乏、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等一系列短板。

此外,《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如何推进原有产业供给侧改革、协调互联网+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缓解新旧产业对核心资源争夺的矛盾三重难题之外,如何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托底企业家信心,推动企业家精神的进一步发挥,亦是佛山正在面临的考验。

诸般掣肘之下,以佛山为代表的广东制造型产业城市,其在营造创新环境、解决融资难、释放城市活力等方面的一系列升级成功与否,将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佛山轻与重

主营个性化定制的维尚家具,一直将自身定位为植根于互联网基因的制造业企业。

在其前端,一个名为“云设计”的平台实时收集设计师为全国客户提供的设计方案。在被转化成数据后,将用于分析哪些特征受欢迎,继而用来再次提升方案通过率。

方案被传输回维尚工厂后,又因实现了对需要同一板木的合单,材料利用率平均提升3%,降低了个性化定制成本。在使用机器人切割板材时,工人还可根据电子信息调整板材位置。切好的板材被贴上二维码,加速生产。

“因基本实现材料及成品零库存,维尚对供货商的要求,已从按天变为按小时配送,简直就像叫外卖一样灵活下单。”维尚家具集团副总何裕炳对《财经》记者称。

借助数据贯穿到研发、生产及配送各环节,加之机器人生产,维尚被视为已具备“数字化工厂”雏形。它和美的家电等佛山著名企业一样,都是佛山由制造向智造升级的典型。

“风口”频频出现之际,佛山实现“两化融合”(工业化、信息化)的根基,仍是制造。

“因为佛山的制造产业基础厚实、稳定,门类齐全,还拥有较多知名品牌,这都是不能丢弃的优势。”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对《财经》记者称。

作为助推,佛山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地方行动方案。提出了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互联网创新企业,支持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等一系列设想。

这一方案的主旨 “有轻有重”: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让数据成为沟通和生产决策依据;二、硬件上加大对自动化设备应用,从局部自动化串联成集成自动化系统。

“一是采用机器人降低成本,一是逐渐由轻工业进入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顶部。”陈鸿宇如此解析后者。

这其中蕴含了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以自动化设备的代表机器人市场为例,地方政府预测其在未来数年内的市场总额可达千亿元。

此块“蛋糕”,除令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安川及川崎重工、德国库卡——以合资或独资方式落户佛山外,以利迅达、鼎峰等为代表,佛山本土亦成长出了一批以集成应用为主的机器人企业。

出于成本及品质考虑,参与以“机器代人”为代表的这场升级革命,近年尤为受到佛山原有的“两家”——家电、家具——等传统制造业企业重视。它们原有的雄厚集聚区优势基础,以及上述升级需求,则构成了佛山发展机器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的优渥条件。

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各类装备制造业被看做是制造的“母机”。从工业化角度分析,因集中了电子机械、重化工业等于一身,其被认为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最高端。

“在原有产业分工图谱中,生产制造家电等设备的装备制造业 ,早已在佛山多有布局发展,只是因其不直接接触消费者,名声不彰而已。”狮山镇一位官员对《财经》记者称。

经过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的数年调整,佛山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在4200亿元左右,已超越家电制造业,成为当地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14年6月,广东省提出在珠江西岸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目标。到2020年时,其构想是实现2万亿元总产值。作为领衔者的佛山,被赋予了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并辐射带动粤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任务。

另辟蹊径

“从生产家电、陶瓷等日用产品,转向发展装备制造业,对佛山来讲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有论者担心。

以民营经济为主、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的产业格局,是佛山掣肘之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亦是严重短板。

为解决基础薄弱导致的创新不足,以及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下降等问题,佛山于2012年时就开始启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也成为佛山的基础战略。

一系列投入开始增加:从2013年起五年内,佛山每年至少支出20亿元投入创新;广东2015年底公布的1月-10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及企业数量全省排行中,佛山均居榜首,超越深圳及东莞。

多层次创新平台亦开始培育:孵化器、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以及高新园区,“学院派”及“市场派”的各类平台均启动建设。

此外,“为增强创新知识体系保护,有的区政府甚至会出资帮企业打产权保护官司。”一位佛山企业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但若与基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珠三角先发地区进行比较,佛山的这些举措,比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并未有明显优势,甚至仍存短板。

首先,投入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应找到能进行科技攻关的核心企业加大扶持,并约定成果部分共享。而不是每家给十几二十几万元,解决不了太大问题,机遇也丧失了。”上述企业界人士称。

其次,以投入总数计,广深两地作为创新领先城市,其同期规划内的创新投入均以千亿计;且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硬指标”方面亦有明显优势。

与同为创新第二梯队的东莞相比,它在2011年已提出实施“科技佛山”工程,连续五年投入至少10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但东莞GDP比佛山低,且启动更早,说明它的创新投入力度更大。”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谷斌指出。

此外,“广深作为全国中心城市,对全国人才均有较大的吸引能力。佛山毗邻两地,除受其人才‘虹吸’作用影响,也受到其人才辐射、人才外溢作用影响。”佛山市人社局在回复《财经》记者关于创新人才外流相关问题时称。

佛山提出的针对性解决之道,则是围绕佛山重点产业制定人才政策、加大对博士后人才的扶持力度等。

不仅如此,继续向外借力,亦成为佛山希望借以实现后发赶超的一条蹊径所在。

在近40年产业发展史中,佛山曾有过两次主要的外来助力:开放之初,“以港为师”,引入“三来一补”模式;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日为师”,引来大批日资企业抢滩进驻。

佛山近年来新的开放学习对象,则是欧洲,尤其是以工业4.0理念引领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德国。这一决策背后的考量是:美国的创新活力依然世界顶尖,但有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向。而佛山与德国,均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导。

2014年,《佛山打造万亿规模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出台,明确将欧洲作为重点合作对象。此后,“以德为师”、“以欧为师”迎来热潮。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高新区、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欧洲工业园等多个平台,成为重点合作平台。其中的中德工业服务区,被多方寄予了较高期待。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这一平台虽小,但网络大,可网罗全球科技创新等资源,为佛山发展注入创新活力。”近年来深入研究佛山模式的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对《财经》记者称。

按学习设定,佛山“仿真”德国,要从引商、引资转向对标模式与制度,因区域间竞争已从资源层面走向制度、管理乃至文化。这一新区的任务,是让来自外部的技术和服务,与民间庞大的工业资本走向融合。

“此外,佛山应重点借鉴德国的产业生态秩序。”佛山市政府顾问丁力认为,“中国制造”是哪个环节有利润,大家一窝蜂挤上去,产生了大量内耗。“佛山装备业有基础,可在分工协作上好好思考如何做。”

作为落地措施,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法庭、仲裁庭、公证处及国际法律服务等机构,正在新区内探索建立。

从长远来看,“德国的工业服务世界一流,这正是中国制造的短板。”中山大学一位研究人员指出,“未来佛山还有望让其工业服务业逐步向珠三角等周边辐射,服务于制造业升级。”

“草根的信心”

佛山要实现创新赶超及产业升级,根基在于民营经济。

作为佛山经济体系中的绝对主力,在2014年佛山1.88万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占了69.6%;对全市工业增长,民营工业的贡献率为79.8%。

身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佛山发展植根于多年前诞生的“南海模式”及“顺德模式”:地方政府相对放权,土地制度灵活,大批农民“洗脚上田”,生产出大批工业产品,“佛山制造”由此奠基。

按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与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对佛山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在珠三角产业发展模式中,与深圳凭借特殊政策形成的“特区模式”,以及东莞通过吸引外来资本及企业投资形成的“领孩子”模式相比,佛山形成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自主“养孩子”模式。

“佛山没有特殊政策,只能通过努力实践去实现发展,所以比较辛苦。但每个企业都有危机感,产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政府官员也在想怎么把市场搞活搞好,也有危机感。”张燕生说。

时过境迁,中国进入产能过剩乃至去腐存肌阶段,佛山曾赖以崛起的民营经济是否能实现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是“佛山模式”研究者的关注重点。

结合《财经》记者近日在佛山走访的多家企业及佛山市多个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材料,目前佛山的民营企业升级现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多家大型企业,因资金及技术状况较好,已于数年前开始积极筹划创新升级,并触网革新。

二、在陶瓷、纺织等行业,一些身为“隐形冠军”的领导性品牌,亦加大了对前端研发及后端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生产模式没有革命性革新的情况下,企业对技改的投入,低于对微笑曲线两端的投入。”生产建筑陶瓷的蒙娜丽莎集团董事会秘书张旗康对《财经》记者称。

三、在一些传统行业,因既有红利还没有消耗殆尽,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压力与动力并未充分释放。因创新需要的短期投入较大,且扶持并不到位,它们也困于“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的两难境地。

综合来看,佛山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让企业先存活下来;如何融资,依靠金融创新解决融资难;如何拓展市场去库存;如何在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保护等方面加强保障。”佛山市委政研室一位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受制于此,在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寒冷之际,佛山制造的底气也在同时经受考验。

为对症下药,继持续开展“企业暖春行动”后,就各地普遍遭遇的企业“融资难”问题,佛山亦在尝试通过搭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方式破解。

“除作为金融后援基地外,打造产业金融中心,侧重民间金融和创新金融的引进,亦是这一新区的发展核心。”该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项目经理林琪瑜对《财经》记者称。

“不管是植根于产业资本的小贷公司、股权类产品交易还是发行企业债权类产品等,总的来说,佛山本地的银行加其他类金融机构,能对佛山产业形成多方面支撑。”该区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卢劲尧称。

此外,在2015年岁末,佛山还举行了由近千名企业家参与的、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民营企业家大会。目的之一,正是给各界企业家们“打气”。

佛山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项目问题,更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企业家的信心问题”。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称。

会议有两项堪称“干货”:一是公布了佛山获批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消息,二是发布了《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促进创业创新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

获批成为国家试点,被认为是佛山近年来迎来的最大的一个发展机遇;而上述《措施》,则结合佛山现有扶持民企发展的相关措施,并听取企业家诉求,针对企业信心、融资及技术改造等方面提出了40条建议,被称之为“佛山40条”。

其重点举措,包括发挥总规模为15亿元的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助企转贷”作用;全面启动“互联网+易通关”改革;定期举办中国“互联网+”博览会等。

佛山不少民营企业家,对方案的期待颇高。“政府不去托底,佛山的企业信心一滑坡,形势会恶化得更厉害。”张旗康称。

“当前企业压力不小,最担心的还是政府政策不稳定,我们希望政府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在2015年12月当地的一次会议上,佛山市工商联一位副主席坦言。

真正考验

对佛山截至目前的产业升级方式,多位长期关注佛山发展的研究人士,评价相对正面。

“佛山立足于制造业原有产业基础,努力提高其技术层次及竞争力,既盘活了存量,又优化了增量,可以说为广东制造业升级走出了另外一种模式,不是坏事。”陈鸿宇的观点较具代表性。

但结合《财经》记者多方采访及实地调查,亦发现了佛山在此一轮升级中,可能遇到的三个主要难题:

其一,原有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是否顺畅。

以传统标准来看,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称,“佛山制造的产品,不管是质量还是设计,跟世界一流,都仍有差距。”

此外,当前全球制造业的两个新趋势,一是产品要切入全球市场,而这需要建立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的品牌;二是对新需求与新领域的开拓,如环保产品、安全食品等。而这都是佛山此前并不擅长,或从未曾涉及的领域。

“佛山因有终端产品及部分品牌,日子相对好过一些。但对优势产业的依赖度太高可能会产生情结,导致升级速度变慢,如家电产品等早已是红海,虽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收益,但空间非常有限。”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称。

此外,佛山还需协调互联网+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015年12月底,佛山市举行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启动大会,发布了《佛山市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实施方案(2016-2020年)》及一揽子扶持政策。

“在‘互联网+’时代,大批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生力军,人人都可能成为创业主体和创新单元,对于佛山而言更是一次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实现‘弯道超车’的良机。”当地一位官员称。

但不少相关学者亦对此提醒称:以佛山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其“蓝领城市”的人才基础,不管是发展互联网经济还是现代服务业,距离其实现理想,可能仍有很大的距离。

在佛山短期内难以改变其人口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它可能的出路在于,积极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独特的电商新业态,例如F2C,即由工厂直接到消费者,由消费者的需求拉动个性化定制。

“千军万马都过“互联网+”的独木桥,成功的几率其实很低,不如秉持开放式的价值观,坚持制造业这一核心,也能做到基业长青。”何裕炳称。

在坚持制造业为核心的基础上,佛山面临的另外一个核心难题,是如何协调新旧制造业的关系。具体来说,矛盾体现在新旧产业对佛山一些核心资源的争夺,比如土地。

“佛山近年来的发展思路,是以用地指标、环保等标准来严格限制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采取关停转(不准兼并)的措施,让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外移到其他地区。节省出土地,给一些新的总部经济、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腾出空间。”当地一位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称。

“改变本地企业星星多、月亮少的现状没错,但是否传统产业都是落后产能,无论怎么技术升级都不能提供土地,使其做大做强?它们都迁到粤东西北地区,佛山是否会出现空心化风险?”这位人士称。“此外,企业升级改造,各个部门都会以用地等为名审核,会使企业心有余悸。”

“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是此前佛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今天政府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继续推动企业家精神的进一步发挥,突破瓶颈,解决问题,是真正的考验。”张旗康称。

【作者:《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yanqi)
关键字: 佛山 之路 升级 制造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