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靠投资拉动不会寅吃卯粮_经济全局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供给侧改革:靠投资拉动不会寅吃卯粮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02-23 14:42:07 我要评论(0
字号: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加大投资,而且是要调整投资结构、改变投资方向、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技术进步和创新等。但没有投资的增加,所有这些诉求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 郝一生/文

腊月大寒,全球经济减速的呼声此起彼伏,各国股价纷纷下探、原材料价格市场相继走低,索罗斯也开始唱衰中国,似乎市场和经济比严冬来得还严峻些。世界经济真陷入危机了吗?

在全球一片警告声中,世界经济真的陷入了2008年那样的经济危机了吗?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因为在此次经济减速前,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从2015年四季度的最终消费数据看,也没有发生恐慌性消费需求萎缩(下称“恐缩”)。

2016年1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104.00点,比上一月上升0.30点;消费者满意指数100.30点,比上一月下降0.30点;消费者预期指数106.60点,比上一月上升0.80点。这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没有恐缩的迹象。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广义货币M2余额14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为2015年以来新高。此次没有出现2014年末的剪刀差变化,也没有发生“货币痉挛”(M2增速突然低于M1)。三季度基础货币余额28万亿元,虽比二季度的29.6万亿元同比下降1.75%,但货币乘数却高出0.24%。

除了2014年的日本和俄罗斯,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国家,经济都没有出现负增长。中国2014年6月以来的PPI下降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背后受石油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全球并没有发生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急风暴雨式的真正的经济危机。

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出现全球性的负增长,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经济减速放缓。经济危机是吓出来的,不要用“危机”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恐吓自己,因为单纯的经济减速也会被“吓”成经济危机。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危机的克星

供给侧改革的三大核心: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调整供给为主;2.通过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素质,增强获利能力;3.加大对创业、创新、创造的“定向”扶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即便发生了本来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弥漫到整个社会、恐缩导致突发性的需求与供给、生产与消费的恶性循环之前,政府及时改善供给、扩大投资,供给侧改革会成为经济危机的克星。就像2008年那样毅然决然地增加4万亿元投资,会拖住经济衰退的势头。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加大投资,而且是要调整投资结构、改变投资方向、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技术进步和创新等。但没有投资的增加,所有这些诉求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经济增长最终是收入增长。任何收入的增加,都来源于投资的增长。节俭最多能让手中的鸡蛋多吃几顿,想要更多的鸡蛋,就必须多养鸡。

问题是,不论供给侧改革搞得如何精彩,在经济减速的进程中,投资者对预期不看好的时候,民间投资就会减少,收入增长会随之下降。此时,就只有靠政府增加投资。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2008年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追加投资的成功,都是很好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在危机或衰退中增加政府投资的做法,并不是凯恩斯主义。相反,凯恩斯主义是强调要刺激消费。在恐慌阴影笼罩下的消费是无法刺激起来的,像日本和中国台湾那样发放消费券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徒劳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消费复苏的唯一可能,是增加收入。只要老板向员工许诺增长工资,哪怕只是“期权”收益,员工也会超前消费。而收入的增加,就宏观而言又只能通过投资的增长才能实现。2016年1月末,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创下单月数据新高。民间不投政府投,才有可能扳回经济增长的颓势。那么,靠投资拉动是否会寅吃卯粮呢?

资本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资本过剩的主要标志,是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没有出路。中国的过剩资本,在1995年以后的20年中持续增加,从1995年的0.3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2.4万亿元,猛增了141倍。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有着巨额的过剩资本无所作为。中国2015年的过剩资本比2014年底的32.2万亿元,猛增了大约10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过剩资本,足够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十次。寅年的“粮”还剩了满满一桌子吃不了,怎么可能寅吃卯粮?

赤字投资优于赤字消费

政府负债累累是南欧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根源。日本政府赤字债务余额为GDP的250%、美国政府赤字债务余额为GDP的100%,这些国家最终陷入债务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进一步分析发达国家政府赤字的结构,就会发现政府赤字消费的比例超过75%,这才是厄运的根源。如果这一比例倒过来,也就是说政府投资的比例超过75%,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转变。根据资产守恒,政府投资效果再不好,投资最终总会留下残值。在转卖给民营企业时,虽然政府账面出现亏损,但对社会整体而言,高速公路、桥梁、铁路、港口等资产本身并不会消失,只不过变更了所有者而已。

政府赤字消费则完全相反,当政府的巨额赤字消费后,除了不断增加的、连利息都还不起的巨额债务外,并不会留下任何残值。政府赤字消费,从根本上改变了银行储蓄的投资性质,会慢慢地抽干国家经济增长的精血。

当若干年后全体国民最终不得不为“免费的午餐”买单时,才会发现自己的支付能力早已被慢慢榨干,已无力均摊并偿还这些债务。中国在染上“福利国家病”、落入“民主国家债务陷阱”之前,还有醒悟的时间和机会。

中国在经历了2007年的股市下跌、2013年前后的楼市受困后,其过剩资本的持续增长,与日本1990年经济泡沫崩溃前后的资本过剩的变化类型,形成鲜明的对照。

中国商品房销售额结束了自2013年2月以来的持续下降,在2015年2月至11月的十个月中增加了20%。另外,中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8年9月的6.3%,到2008年底下降到2.8%,在此后三年中进一步持续下降到2011年9月的2.1%,并不足以支持证明中国政府4万亿元追加投资后,投资效率有明显下降。中国2015年末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不过1.2万亿元的1.9%。同时,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隐性坏账的比重清晰之前,隐性坏账在4万亿元投资后的变化也需慎重结论。

中国经济减速的本因:投资减速

中国经济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确实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于是不得不称之为“新常态”。对经济减速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在经济减速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固定资本投资的下滑。

特别是在2010年和2015年,中国出现了两个投资增量的低谷。2010年中国固定资本投资增量2.7万亿元,是2009年5.2万亿元的一半(51%);2015年的固定资本投资增量3.9万亿元,仅为2014年6.6万亿元的59%、2013年7.2万亿元的54%。

前无植树,后何乘凉。1995年-2015年,中国固定资本投资的增长,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显而易见。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虽然有中国政府追加投资4万亿元的助力,中国固定资本投资依然出现了明显的滑落,GDP增长率也应声大减。

2011年以后,中国的房地产限购政策,又让固定资本投资再次陷入严重滑坡,这一脚刹车造成的紧急制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停下来。房地产泡沫过热,不是不需要刹车,而是不能踩得太狠。2013年2月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34万亿元持续下降到2015年2月的不到8万亿元,两年下降了4倍。

2015年几乎全年,中国固定资本投资几乎是每况愈下,虽然下降的速度比较缓慢,从2014年的15.7%一直下降到2015年的10%,下降了36.3%。

根据“净投资增长模型”,如果其他变量(特别是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不发生重大变化,中国2016年上半年GDP增长率很可能会低于6%。中国实体投资的持续颓势,早就该拉响警报了。

是谁抽走了实体投资的釜底之薪

中国2015年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弱势,金融证券市场的投机反而蒸蒸日上。上证综指从2015年初的3258.63点,被杠杆一路推到6月12日的5178.19点,总市值一度突破了79万亿元,总市值增量约50万亿元,为年初44万亿元市值的1倍。

股市场外配资规模约在1.7万亿至2.0万亿元之间,其中民间配资、伞形信托规模约在1万亿-1.5万亿元。2015年6月18日,沪深股市两融余额2.27万亿元,较年初的1.04万亿元,增幅达118%。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却热火朝天。2015年6月-8月股价呈下降趋势后,大量投机资金开始涌向期货。2015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35.8亿手,累计成交额55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8%和89.8%。

对实体经济最大的损害,是金融投机市场活跃会普遍拉高利率。金融市场波动越大、越是有人要在金融市场筹钱补仓,于是黑市利率被炒到银行利率的3倍-4倍。金融投机一个涨停板就是10%,年息百分之几的利率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实体经济企业的利润整体不过百分之几,怎么可能负担如此高的利率?于是,实体经济企业因为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停滞不前;可以通过银行拿到低息贷款的企业,有些也会将得到的贷款转手投到金融投机市场。如此以往,更多的温州企业家将会变成“温州炒房团”“温州炒股团”,中国制造业还有活路吗?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资本金融计量中心主任

【作者:郝一生/文】 (编辑:yanqi)
关键字: 供给 改革 投资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