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险地方试水_特别报道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长期护理险地方试水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04-08 15:15:11 我要评论(0
字号:
长期护理险虽在地方试水,但究竟是强制入险,还是自费选择,与医疗保险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仍不确定

长期护理险,一直被业内人士期待纳入现行社会保险体系,成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之外的“第六险种”。不过,财政部部长楼继伟3月7日在全国“两会”期间正式回应,暂时还没有考虑增加长期护理险,“十三五”将“研究怎么来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2011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国失能老人的数量达到33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9%左右;其中,1080万老人是需要护理的完全失能老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23%。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荆涛的一项研究显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护理和照料需求最高的人群,平均每年需要护理189.2天。

未来老年医疗护理和日常照料的人力、经济支出将会不断增加。尽管中央政策未定,但部分地区已展开探索,可为未来全国政策的出台提供借鉴。

为什么需要护理险?

随着老龄化逼近,养老产业兴起,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机构养老的床位大增。

2007年到2014年的七年间,由于市场追捧,中国养老床位增长翻了一番。

看似红火的背后,养老服务产业链却并不完整。山东济宁市兖州区中医院托管当地政府兴办的福利中心,派遣部分医生进驻、聘请护工经营。入住这家福利中心的老人生活照料费自理,一旦生病可直接入院治疗。院长孔庆民介绍,照料护理费用根据老人失能程度确定,最便宜一档生活护理每月1350元,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收费3900元左右。

目前,福利中心入住100多位老人,基本上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孔庆民介绍,尽管入住老人逐年增加,营收状况正在转好,但福利中心的床位入住率在50%左右,2015年依然亏损100多万元左右。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条件更好,消费水平更高,孔庆民一度以为京沪养老机构入住率更高。实际上,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的调查显示,北京朝阳区养老机构空床率在40%左右。

王震和孔庆民给出的数字与民政部门的统计基本相当。2014年全国养老床位将近600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18.4万人。而且,以2014年水平来看,床位增长17.0%,但收留老人增长仅为4.2%。

因为空床率太高,养老机构大多只能保本微利运行。目前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以30后、40后为主,消费观念谨慎,这一年龄段的老人往往子女较多,家庭养老仍占主流。

孔庆民介绍,承担1350元护理费用的老人,收入水平约在3000元上下,对他所在的县城来说,能达到这个收入层次的老人并不多。

一方是养老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长期“吃不饱肚子”。长期护理保险被业内人士视为化解这一对矛盾的关键点。

青岛试点先行

青岛是国内较早探索长期护理险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底,青岛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138万人,占全部户籍人口的18.0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0岁的青岛市民孙秀英患有多种疾病,包括缺血性脑病、坠积性肺炎、肺衰塞、缺血性心脏病。2011年3月至8月,孙秀英先后在青岛多家医院治疗,花费46万余元,其中自付部分将近15万元。

尽管老人病情渐趋稳定,但需要切开气管并长期进行辅助呼吸。这意味着她已丧失自理能力,需要专人进行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孙秀英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国外、一个工作繁忙。一些跟孙秀英情况差不多的老人,过去一直离不了医院,持续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就是所谓“压床”。在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下,这意味着老人及其家庭要付出高额的费用。

2012年7月,青岛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帮助半失能、失能老人支付部分护理费用。因为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来看病,不能用来做补偿老人的长期生活护理。希望提高参保人保障水平的青岛市政府,打了一个擦边球,将新的服务称之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

孙秀英享受了这一保险,并入住医院特殊的“专护病房”,每天的护理费用定额包干。老人子女另付部分生活护理费,每年约1.8万元。

青岛的长期护理险每年合计筹资约3亿元,资金来源有三:第一,从基本医保参保人的个人账户中划转0.2个百分点,每年约1.4亿元;第二,从基本医保统筹基金中配套划拨1.4亿元;第三,福彩公益金每年划拨2000万元。另外,青岛市政府是一次性从福彩公益金中划拨8000万元,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

青岛市政府筹集到资金,再向有资质的机构购买老年护理服务。该市拥有29家具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9家二级三级定点医院、244家社区医疗机构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基本医保参保人可以享受长期护理服务,但是必须经评估达到失能、半失能的标准。

这些机构在青岛主要提供三种类型的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的“老护”;基层医疗机构支撑的居家护理服务,即所谓“家护”;二级、三级定点医院提供的医疗“专护”。

在费用结算上,“老护”和“家护”的费用标准相同,按照每床每日60元的定额费用进行结算,其中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6%,个人负担4%。二级、三级医院的“专护”费用,分别按照每床日总费用170元、200元的标准定额结算,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0%,个人10%。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实地调查发现,因为采用定额包干支付方式,青岛市长期护理服务机构主动使用更为廉价的药物,从而控制成本和费用,突破了基本医保一直难以突破的控费难题。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青岛市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大部分属于民营,在承担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之外,再增加一块新的业务和收入来源,主动性非常高。这是青岛市的长期护理险能够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行四年以来,青岛长期护理险逐渐引起政策制定者和养老投资者注意。此后,上海、南通、长春、营口、北京等多地跟进,希望建立支持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保障的制度。

投资者则希望借助政府在老年护理上的制度安排来撬动更大的市场蛋糕。孔庆民认为,50后、6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老年人,人群基数大,收入水平会更高,消费观念也会不一样,子女数目更远比上一代要少,养老服务市场会有新的变化。

哪种模式更好?

3月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先后两处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

人社部门对于长期护理险试点非常积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医疗保险局2016年2月底透露,该市“正式成为全国首批10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之一”。目前,青岛、南通、长春等地建立的长期护理险,都或多或少依托于医疗保险,从医保中筹集资金。

民政部门也在采取行动。过去,民政部门在养老服务方面有一定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大量养老机构,甚至也有一批医疗机构。北京的民政部门还曾给高龄老年人发放过一部分经济补贴,补贴老人购买人身意外险。

2015年,民政部门下属的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尝试联合保险公司,建立“完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

去年,北京海淀区民政局透露,将联合中国人寿推出“政策性长期护理险”,应对老龄化形势。海淀区60岁以上老人有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9%。这45万老人中,大约20%失能、半失能。在北京,照料一位重度失能老人的护工月护理费用至少在7000元左右;70%的退休老人每个月养老金仅在3000元左右。

这一险种针对的人群主要有两类:一部分是北京市海淀区18周岁以上的居民,保费约为每人每月300元,政府补贴部分费用,最少缴费15年,满65岁后出现失能就可以得到护理服务。另一部分是已年满65岁的重度失能老人,缴纳一定的保费立刻就能得到每月价值1500元-2000元的日常生活服务和专业护理服务。

青岛长期护理险依托于基本医保,而北京海淀区希望引入商业保险,筹资模式大相径庭。就国际经验来看,长期护理险也确实分为两种不同模式。

第一种,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属于强制保险,政府、企业、个人联合缴费,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得益于社会保险支持,日本长期护理险甚至支持老人进行“居家养老设施改造”。在保险支撑下,日本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完备,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护理评级机构、专业人才皆俱。

第二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个人自主向保险公司投保,越来越多雇主开始为员工购买这一险种。因为美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层次较高,再辅以社会救助、家庭互济等形式,即可解决护理问题,所以长期护理险的覆盖面始终并不大。

长期护理险如果设定为社会保险,需要从医疗保险中划拨资金,部分医保结余不足的地区压力比较大;提高医保费率又明显与当前降费率的基调不符。

就此看来,将长期护理险设置为商业保险模式,再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家庭互济作为补偿,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问题在于,中国虽然已有一些保险企业开始试水长期护理险,但由于缺少护理险的行业标准,企业对这类险种投入较大收益不高,而且产品设计也多注重收益和回报,对于老人失能后的健康问题并未给出详细赔付条款,难以实现其保障功能。

【作者:《财经》记者 曹凯】 (编辑:yanqi)
关键字: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