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对风险管理的挑战_财经评论_策论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金融混业对风险管理的挑战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06-08 17:42:06 我要评论(0
字号:
在金融混业渐行渐近的形势下,更加需要相关监管制度的完善以及风控水平的匹配

□ 于燕/文

2015年6月下旬,中国融资杠杆推动型A股市场泡沫开始破裂,逐步演变成一场不断跌破投资者和监管层底线的股灾。探究股灾背后的原因,股指期货、融资杠杆、伞形信托、场外配资等均被提及,但从本质上看,目前中国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已经改变,资本市场和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已经很大程度被突破,风险在股市和银行间进行传递。

此次事件仅是中国金融市场混业的一个缩影,但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金融混业趋势正在形成。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从风险角度分析,其特点表现为:一是协同客户贷款风险有可能延伸至资本市场,形成潜在业务风险,并导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是由协同效应所产生的各种“创新类”业务,使风险被越来越复杂的结构隐藏得更深更难以觉察,比如商业银行资金通过信托计划或券商资产管理计划通道,大量资金投入表外项目或对客户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服务,从单一债权到资产管理计划,从单一信托到同业,从回购到增信等复杂的交易合同和较多的参与方交织在一起,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加。

因此,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无论从宏观监管层,还是作为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微观主体,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以往的风险管理模式和策略,下面是对风险管理转型的几点思考:

一、宏观监管层面

从宏观监管层面而言,以下五个方面值得考虑:一是要引起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二是需要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测系统;三是不可忽视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四是要充分预判小事件的蝴蝶效应;五是要平衡好监管分立与集中监管的关系。

我在这里想重点阐述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值得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随之出现,至2014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8万亿元左右。

2012年成立的余额宝,依托在庞大的用户规模上,在2013年6月底到2014年2月短短八个月时间快速增长到了5000亿元以上的规模。伴随这一增长速度的是其用户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在这八个月时间内同时暴涨到8000多万的用户数量,即便每个用户的存款规模不足万元,其规模化后的总额与速度令人惊异。

而P2P平台的兴起,在于打破了原来固有的以银行为中介的融资思维,但互联网金融监管与风险管控问题随之而来;2015年,千余家P2P平台跑路就是风控缺失体系下,投资者被迫承担损失的集中体现。而最近甚嚣尘上的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理财”已被立案侦查,更是显现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乱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将金融交易环节和金融业务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将金融推向事实上的混业之途。一旦风险来临,相应的监管部门无法独自监控和防范,往往需要升级为更高层次才能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制度化。

第二个观点是要充分预判小事件的蝴蝶效应。2015年中国股市震荡开始起源于对第三方信息系统接入以及场外配资的清理和关闭,当时场外配资的清理工作涉及47家券商,待清整的存量账户资产在2000亿元,而整个市场有30万亿元结构化资产管理产品,初期清理的融资量占市场总量不到1%;但这一动作带来的后续影响是连续和放大的。从加大场外配资清理力度,到结构化产品杠杆迅速下降,导致资金加速从股票市场流出,出现股票市场急跌。在杠杆无序应用和结构化产品数据无法统一监测的情况下,监管层无法实时监控、量化股票市场的风险状况,也无法充分预测清理场外配资对市场的后续影响,导致股市自2015年6月下旬开始大幅下跌,2015年8月24日,创出上证综指八年来股票单日跌幅之最——8.49%,2100余只股票跌停,形成了股灾风暴。

二、微观主体层面

从微观风险管理层面,有五方面值得思考:一是预判风险将成为风险管理中关键一环;二是评估风险将基于全球、全集团、全口径;三是主动管理将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四是需要全球与区域性的“风险窗口”评估;五是要对风险参数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此需要重点阐述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关于预判与评估风险的观点。在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型下,“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是两个分别割裂的环节。在金融混业的新趋势下,当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出现时,通过“风险评估”的手段实现“风险识别和预判”,将“风险评估”置于“风险识别”之前,预判结果、预见问题,可以避免让小麻烦演变成大危机。

20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建立了一个名为“风险窗口”的风险评估体系,利用这一风险评估体系,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和俄罗斯问题以及互联网泡沫等事件,使花旗集团幸免于难。它的高级风险官威廉·罗兹创造的“风险窗口”评估系统,灵感来源于白宫特情室,运用“假如怎么样”的情景模拟,拉出“地雷引线”(即各种重要事件和变动要素),然后重新评估花旗在相关领域的业务开展与潜在风险。正如威廉·罗兹所说,“这是花旗银行掌控所有风险的唯一途径”和“当一个小麻烦可能演变成大规模危机时,要能够预测出事态的发展,要有远见、放眼全局”。

第二个观点是,在金融混业趋势下,风险评估将更加全球化和全面化,也将是基于全球、全集团、全口经的。在传统风险管理体系下,风险评估往往局限于本机构、本行业、本领域范围内,对外部错综复杂的因素评估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全面审视风险的视野和风险要素不够完整,导致对风险预测和准备不足。在金融混业的趋势下,风险评估将是基于全球、全集团、全口径的全面评估。

花旗银行曾运用“风险窗口”,监测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信贷敞口、承销敞口和交易敞口受影响的程度时,在“风险窗口”评估模型中设定了客户信用、行业风险、产品风险、债务人集中度风险、全球房地产风险、国别风险、交易对手交易风险、价格利率汇率及大宗商品风险、流动性风险、所有者权益及债务风险、分销及承销风险、法律风险、审计风险、科技风险等风险要素,当任何一条“地雷引线”出现时,上述风险要素全部随之变化,同时当某一因素发生变化足以引起关注时,某些特定领域的专家对风险缓释计划将进行充分地提示和分析。

借鉴上述观点和思路,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如果我们使用“风险评估模型”来预估、预警风险,就可以起到提前化解风险的作用。比如在券商信用交易业务中,通过“健康度分析模型”来设定多维度控制指标,评估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相关风险,一旦“触雷”,可以达到提前预估、预警风险的目的。

(一)“健康度分析模型”概述

“健康度分析模型”是基于现有业务和市场数据,从行业、市场、板块、股份性质、集团、客户、证券等多维度设置模型评估标准和指标,运用模型定期开展业务健康度分析,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重点评估分析,再进行持续跟踪,以实现从风险预估到风险预警,再到风险缓释的过程。其主要流程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建立评估因子和要素、模型进行图表结果分析、健康度评价和结论。

在建立分析因子和要素阶段,分别按照不同风险类型,设置行业分布、资质评级、担保情况、集团协同、规模占比、限售股占比、集中度等不同风险指标,并对应影响因素作为分析因子。

在图表分析阶段,主要针对市场、板块、股份性质、行业结构、履约保障比例、质押率、 集中度等方面开展分析,并设定风险限额指标,综合评估潜在风险。

在健康度评价阶段,分别对风险控制能力、违约风险等进行量化评估,进行健康度等级评价,并重点关注和深入分析潜在风险,持续跟踪风险缓释状况,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健康度分析模型”特性

1.建立不同风险因子,多维度评估分析

模型中根据不同风险类型,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既包括宏观层面如行业、市场、板块等要素,也包括集团、系统、客户、证券等微观方面,从全市场、全集团、全口径评估业务开展中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避免将风险评估局限于项目本身。

2.运用风险限额指标,设置多条“地雷引线”

根据沪深交易所证券监管指标要求,结合公司自身的风险偏好,设置不同风险指标的风险限额作为“地雷引线”,一旦某一条“地雷引线”触雷达到限额,模型指标进行预警,并通过模型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分析,提前发现和缓释潜在风险。

3.风险预估和预警结合,提前评估和缓释风险

在运用模型开展业务健康度分析模型指标预警时,一方面开展业务全面评估,并通过模型量化指标预估所产生的影响或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对模型预警提示的重点关注领域或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持续跟踪,提前制定风险缓释方案,化解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4.动态调整评估标准,实时跟踪市场

根据资本市场目前的变化、交易所总体规模和行业风险状况等,从业务规模、集中度、信用等级、股份性质等方面,动态调整“地雷引线”的限额标准,实时监测和跟踪市场;同时,针对不同股份类型项目的健康度评估结果,提出未来业务开展建议,实现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这意味着金融混业进程将加速。在金融混业渐行渐近的形势下,更加需要相关监管制度的完善以及风控水平的匹配,而在金融混业趋势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也将成为一个不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作者为国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

【作者: 于燕/文】 (编辑:yanqi)
关键字: 风险管理 金融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