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试水工业并购_公司与产业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汉德试水工业并购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07-04 18:48:03 我要评论(0
字号:
国际并购不是一个买卖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的整合对接过程。如果只有资金优势,在海外并购中就不会赢得尊敬

□本刊记者 韩舒淋/文

6月13日,汉德资本宣布收购意大利机器人抓手供应商Gimatic,这是汉德资本成立一年后完成的第二笔投资。今年1月,汉德资本曾联合中国化工、国新国际收购了德国塑料、橡胶加工设备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group)。

汉德资本的理念是将欧洲先进制造技术嫁接到巨大的中国市场,投资策略是聚焦欧洲特别是德语区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医疗器械、先进材料和节能环保领域。上述两笔投资都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汉德资本创始人蔡洪平被誉为“中国民企上市之父”。在过去20年里,蔡洪平帮助超过80家民企和国企在海外上市,他曾在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欧洲投资银行工作近20年。2015年2月,蔡洪平从德意志银行投资银行部亚太区执行主席一职上卸任,组建汉德资本。

汉德资本是全球第一个洲际间的互动式促进基金。相比欧洲私募基金,汉德资本拥有中国视角,熟悉巨大的中国市场,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汉德资本在欧洲注册,被认为是一个拥有欧洲资源的国际基金。

“我们的工作是围绕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让优秀的中国工业企业和欧洲的工业4.0企业对接,我们则是对接的桥梁。”蔡洪平表示。

目前完成的这两笔并购是汉德资本的试水之作,蔡洪平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反复强调,“国际并购是一个整合过程,而不是一个买卖过程。如果只有资金优势,在海外并购中就不会赢得尊敬。”

筷子理论

今年1月,汉德资本联手中国化工、国新国际以9.25亿欧元收购德国公司克劳斯玛菲。这是蔡洪平“工业4.0基金”的第一笔收购,汉德资本所发挥的协作并购作用明显。

总部设在慕尼黑的克劳斯玛菲已经有178年历史,是德国知名的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商。德国企业拥有中方没有的先进技术,中国拥有德国没有的巨大市场前景,这是典型的欧洲技术+中国市场式的投资。

对于如何选择投资对象,蔡洪平有一个“筷子理论”:目标公司技术不先进不投,没有巨大的中国市场对接不投,这二者如同两根筷子,缺一不可。

对Gimatic公司的收购符合这一投资策略。蔡洪平表示,Gimatic公司生产的机器人抓手是机器人产品的关键零部件,毛利率接近40%,远高于库卡、ABB这样的机器人集成供应商。Gimatic官网信息显示,2015年,其接近80%的销售额集中在欧洲,中国市场几乎是空白。

中国市场对于Gimatic而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5年,中国机器人销量为6.6万台,同比增长16%,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Gimatic公司联合创始人及行政总裁Giuseppe Bellandi在收购后表示,中国是其全球增长战略的关键。

“筷子理论”的另一个解释是:汉德资本的团队内部也是两根筷子,一根筷子是中国团队,一根筷子是德国团队。目前在汉德资本18人的投资团队中,有7名德国人,其中包括2名合伙人、2名董事和3名投资经理。

汉德团队的德国因素已经在对克劳斯玛菲的收购中发挥了作用。原本克劳斯玛菲的股东也希望寻找竞价者,但管理层强烈支持公司被中国化工和汉德、国新这样的工业领导者收购。赢得管理层的认可之后,收购价格的谈判也变得顺利,在最终的排他性谈判中,收购价从原来的12亿欧元谈到了9.25亿欧元。

同样,中方企业的国际化经验也是收购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蔡洪平表示,中国化工在海外有成熟的经验,此前其下属的蓝星公司曾成功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收购之后在中国落地,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样的背景,让收购主角中国化工具有良好的国际口碑。

蔡洪平说,协作收购不仅仅是简单的投资过程,更是一个嫁接过程。收购克劳斯玛菲之后,汉德资本作为小股东入驻监事会,和中国化工一起参与日常管理。收购之后如何在中国落地,主要由中国化工负责推进,汉德和国新也会协助克劳斯玛菲在中国大力发展业务。

“三个不买”

中国企业正在积极走向海外并购,它们希望在产业升级的关口,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成熟企业来提升自身实力。然而,并购容易,整合不易。

数据提供商迪罗基(Dealogic)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2016年中国公司对德国的收购总额已经达到82.42亿欧元,而2015年总收购额仅为7.61亿欧元。

在2008年至今的所有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收购中,机械行业的收购总额占据了54%,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技术、能源与公用事业公司和汽车行业,份额分别在10%左右。与制造业相关的收购占据了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收购的绝大部分。

“过去30年,全球约65%的并购是失败的。”蔡洪平认为,避免成为失败的三分之二,需要清晰地建立几个概念。

第一,身处传统行业、技术已经过时又价格偏高的老企业意义不大。

第二,好企业是不会卖的,克劳斯玛菲是一个特例,因为其股东方有私募基金持股,有盈利退出的需求。

第三,收购以后会水土不服。蔡洪平举例,曾有中方收购了某德国企业,收购之后派出中方的管理团队到对方公司,用中国式的方法去管理。结果不到一年,由于磨合不畅,德国团队提出辞职。最终母公司放弃了中国式的管理方式,还是由德国团队来管理。

第四,工业收购不是单纯“买和卖”的关系。有的中国企业只是靠资金来打动对方,这样并不能赢得对方的认可。

蔡洪平称,工业的并购离不开五个对接——技术上的对接、市场和技术的对接、信任的对接、管理理念的对接以及文明的对接。需要深度对接的原因在于,中德企业从文化、价值观、管理、经营风格上都存在巨大差异。

在发展观上,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追求两位数的增长,而对德国企业来说,7%到8%的增长速度就不错了。发展快不一定就是发展好,发展健康和质量更重要。

在财富观上,德国认为立国之本是技术,而不是资本。德国靠技术来赚钱,而中国为赚钱才做技术。

在市场观上,德国相信好产品匹配好价格。如果产品质量好,即便毛利率很高也不会降价。而中国奉行“物美价廉”。

在工业产业结构上,中德企业供应链元素不一样。德国工业供应链是五元结构以上,分工密切而细致,企业之间黏合度、互相依存度非常高,一个家族企业几代人做一个产品,质量可想而知。与之相比,中国企业的特性是二元结构,没有纵向深入的供应链,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了。

汽车制造业的案例已经证明,市场换技术策略最终会失败。客观原因是中国不存在德国那样极致细分的供应链。汽车制造中核心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变速箱、涡轮增压等技术都是国外的,其后面有很长的精细技术供应链,而这个供应链本身就是为国外的汽车制造厂商服务的,盘根错节,汽车只是最后集大成的终端产品。在粗细不同的工业分工中,如果单纯把德国技术引进中国来,很难与中国现有的工业系统对接。

蔡洪平呼吁中国企业“三个不买”。第一,来中国做路演、推销的企业,不买;第二,冲着A股的高估值去套利的,不买;第三,在市场、技术、工艺上没有良性互补的,不买。

蔡洪平表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欧洲留下了扫街式收购的不良印象,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担心和防备,同时中国企业又普遍被当地卖家当作土豪,遭遇坐地起价。

坐地起价的另一个原因,蔡洪平认为是A股上市公司溢价偏高,PE值经常是欧洲同行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A股市场的股票过分溢价和炒作往往对工业企业尤其不利,一些企业盈利平平,但靠着炒概念,市盈率蹿升到数百倍,招致人心浮动,急功近利。而制造业是一个特别需要静下心来深耕细需做长远打算的领域。

“A股市场的过度炒作,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最大障碍之一。”蔡洪平说。

【作者:本刊记者 韩舒淋】 (编辑:yanqi)
关键字: 汉德 水工业 并购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