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文·托夫勒:放眼未来
2016年6月27日,以“未来三部曲”享誉世界的未来学大师、著名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洛杉矶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托夫勒1928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纽约大学。大学毕业后,托夫勒曾进入工厂工作了五年,先后当过装配工、司机、铸造安装工。
结束白天在工厂的工作,托夫勒在晚上还不忘创作诗歌和小说。但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并无足够的想象力,从而考虑进入媒体工作。托夫勒先后为多家报社和杂志撰稿。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妻子的协助下,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为各类杂志提供政治、科技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章。
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通过这三部未来学著作,托夫勒享誉全球,对当今社会思潮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托夫勒决定研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文化骚动的深层原因,此次研究的结晶便展现在“未来三部曲”的第一部——《未来的冲击》。此书在国际上引发强烈反响,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数百万册,成为社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以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给历史研究与未来思想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托夫勒还在《第三次浪潮》中预测了电子邮件普及使用、媒体互动、网络聊天和其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托夫勒把人类社会发展比作一辆不断加速的赛车,随着每一次技术进步,这种发展速度呈几何倍数上升。他自己这样给三部曲定位:《未来的冲击》着眼于变革的过程;《第三次浪潮》聚焦在变革的方向;《权力的转移》则探讨了如何控制各种变革。毫无疑问,他的思想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的许多商业行为,他也很早就预见到数字化革命的兴起。
托夫勒在自己的书中对文化、家庭、政府和经济的趋势,做出了相当准确的预测:迅速的变化冲击了共同体、社会体制和国家的结构,导致了“混乱的崩溃”,这表现在犯罪率上升、药物滥用和社会异化等问题;在发达社会里,知识将取代劳动力和原材料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要素。
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托夫勒作品应属《第三次浪潮》。“文革”刚结束不久,中国社会对外面的世界感到陌生,这本书在此时传入中国,其中谈到了未来社会、信息革命,新鲜感以及人们的求知若渴,让这本书立刻成为中国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资源。
托夫勒一生出版了十余部著作,获得无数荣誉。
对于未来,托夫勒并不总是乐观的。人们从他的书中可以读到其预测的各种危机与复杂远景。在他看来,世界尽管是以一种比较乐观的方式发生着变化,但不会永远沿着乐观的直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