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_科技前沿_财经双周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科技前沿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11-07 14:24:07 我要评论(0
字号:

焦点

诺贝尔如期而至。今年的获奖者在细胞自噬、分子机器和拓扑相变方面独树一帜的研究,为后来者开启了新的“大门”

2016科学诺奖无争议

比起去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在国内引起的喧嚣,201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项既没有引发学术界的争议,也没有因为出乎意料的人选让关注者热血沸腾。

每年的10月3日都会先公布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年也不例外。1945年出生于日本福冈的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独摘这顶桂冠。在接到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Thomas Perlmann的告知电话时,这位勤奋的日本科学家还在实验室,他对自己独享这一奖项十分惊讶。

大隅良典的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细胞自噬作用的机理。细胞自噬,是细胞组分降解与再利用的基本过程。上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能够消灭自身内部物质,方式是将其包裹进一个膜结构中,从而形成小型囊体并被输运至被称作“溶酶体”的回收机构进行分解。

不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大隅良典才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与自噬作用有关的关键基因。随后他进一步发现,与之相似的复杂过程也同样存在于人类的细胞内。他的一系列研究,更新了关于细胞物质循环的旧有观点,开启了理解自噬作用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关键作用的崭新道路,如生物体对于饥饿的适应,或者机体对于感染的反应。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自噬作用机制在一些类型的疾病,如癌症和神经疾病等病症中也发挥了作用。

至今,这一领域“已出现更多的问题,甚至比我开始的时候还多”。在细胞自噬领域深耕近30年的大隅良典感叹。

10月4日、5日分别公布了物理学奖、化学奖,各由三位科学家分享这两个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01年至2016年已颁奖110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六年因没有足够重要的成就而空白。还好,今年“物理学奖”由三位英美科学家David J.Thouless、F.DuncanM.Haldane、J.MichaelKosterlitz共同分享。

这三位科学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在那里,物质可呈现出奇怪的状态。他们利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了物质的一些特殊相或状态,比如超导体、超流体和磁性薄膜等。基于他们的研究,对物质的新奇相态的研究展开了,这将在材料科学和电子学的未来应用中充满希望。三位科学家大胆地将拓扑学概念应用到物理学,这对他们后来的发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获奖理由正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

诺贝尔委员会每年向3000位来自全世界物理和化学领域的专家发函,请他们提名获奖者,再从中遴选出有杰出贡献者。来自法国、美国、荷兰的三位科学家Jean-Pierre Sauvage、J.FraserStoddart和Bernard L.Feringa,闯过了层层关口,以研发出“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共同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位研究者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一部微型“起重机”,这是微小到比人类头发丝直径还要小1000倍的分子机器。他们的成就在于成功合成了各类分子机器,从微型马达到微型汽车再到微型肌肉。他们开发出的这种分子机器,运动可以受控制,一旦注入能量,还能执行任务。

他们三位的工作也是环环相扣:Jean-Pierre Sauvage做了第一步,成功将两个环形分子连接起来,形成一根链。一部机器要能执行任务,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能力,这两个相互扣合的环形分子符合这个要求;Fraser Stoddart则完成了分子机器研发的第二步——研究出轮烷,即将一个环形分子套在一个线性分子上,该环形分子能够以线性分子为轴移动。之后,他以轮烷为研究基础,研发出分子“起重机”、分子“肌肉”和分子计算芯片;Bernard Feringa研发出了分子马达,并设计出一辆纳米车。

可以说,这三位获奖者实现了机器的微型化,打破了分子系统的平衡局面,为其注入能量,从而使分子的运动具有可控性,将化学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维度中。正如一位诺奖委员会成员所言:“他们掌握了在分子层面上控制运动的技术。”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从2012年起,诺贝尔奖的奖金由1000万瑞典克朗缩水至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19万元人民币。三个科学奖项,除大隅良典独享奖金外,化学奖的三位获得者需要平分奖金。最有意思的还是物理学奖,按诺奖委员会公布的信息,David J. Thouless独享一半奖金,其他两位分享另一半奖金。

本刊综合诺贝尔官网、科学网报道

(编辑:yanqi)
关键字: 科技前沿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