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焦点_科技前沿_财经双周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科技焦点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12-21 19:09:53 我要评论(0
字号:
只有让中国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来自不同国家的飞船才能在太空连接在一起

孤独的中国太空梦

□ 本刊记者 贺涛/文王小/编辑

美国科幻片《地心引力》讲述了一个炫目的太空故事,太空垃圾引发碰撞摧毁了国际空间站,主角历经危难,成功逃到中国的空间站,并搭乘“神舟”号飞船返回地球。

这个故事的预演版正在一步步地逼近现实。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返回舱顺利降落在主着陆场上,身着白色宇航服的景海鹏、陈冬依次出舱,面带微笑,不停地挥手致意。他们已经在太空驻留长达33天,其中30天是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中工作、生活,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这一载人飞行任务的完美实现,意味着中国将开始建造“天宫号”空间站。

“天宫号”预计2022年前后建成。2024年,是国际空间站的预计退役时间。届时,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一位中国航天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国欢迎国际合作伙伴在“天宫”空间站上开展科研合作。

这愈发体现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之路,艰难且孤独,完全依靠本国之力。上世纪90年代,国际空间站筹划之初,美国认为空间站技术有军事用途,反对邀请中国参与,甚至中国的科研项目也无缘进入国际空间站。

直到2015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与美国NanoRacks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后者将前者的一项生命科学实验带到国际空间站上开展研究。这项正常的商业活动,被国际航天界视为“历史性”突破。

作为太空竞赛的后来者,当美国人登上月球时,中国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但中国的追赶速度非常快,为载人航天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约翰·弗雷泽(Johnson Freese)认为,如果美国不尽早改变封锁中国的政策,并开始与中国合作,那么美国未来将失去可能影响中国太空计划的手段。

中国的姿态相当开放。早在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就搭载了中德合作开发的实验装置SIMBOX,开启了两国空间技术的合作。在“天宫二号”中,搭载了中欧联合研制的世界首台高灵敏度测量伽玛暴偏振的专用设备,并与法国合作,研究航天员的心血管功能的失重效应和调控机制。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透露,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家,以及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多项政府间和机构间的合作协议。其中,没有提及美国。

弗雷泽分析,中国政府会愿意与美国在太空展开合作,以显示中国是国际航天大家庭的一部分。但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更多美国以外的国际合作伙伴排队伸出合作之手,中美展开太空合作的必要性势必会减弱。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不久前报道称,欧洲航天员们已提前开始学习中文,以期待未来能够进入“天宫号”空间站,展开合作。

弗雷泽的分析也许会因为“天宫号”空间站规模小,而有所体现。为了控制建造和运营成本,“天宫号”空间站总重设计为60多吨,约为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一半,是重量达400多吨的国际空间站的七分之一,仅能够容纳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未来将采取乘组轮换制,在轮换期间,空间站里将会很热闹,最多能达到6名航天员。

与国际空间站相比,“天宫号”的核心空间技术非常相似,舱段性能上并不逊色。

不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坦承,中国载人航天的总体技术水平和能力,如,中国实施载人航天活动的次数、规模,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时间,活动范围现在主要在近地轨道等,都与快速发展的国际载人航天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值得期待的是,“天宫号”空间站的三舱设计,只是最小配置的基本型,将来可根据需要,继续增加规模,而且新增的舱段不必都固定连接在空间站主体上,可独立飞行,只在必要时与主体对接,这更像一个太空港。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表示,中国在空间站设计了能够和其他航天器对接的接口,以进行舱段级合作。

不过,初期合作时肯定会有一个麻烦,由于国外运载飞船与“天宫”太空站的对接口不匹配,不太可能直接发射飞船对接,更现实的合作形式是共同研制科学实验载荷,然后由中方发射并对接,开展实验。

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翰-迪特里希·韦尔纳呼吁,只有让中国参与制定对接机制的国际标准,来自不同国家的飞船才能在太空连接在一起。

【作者:本刊记者 贺涛/文王小/编辑】 (编辑:yanqi)
关键字: 焦点 科技

责任编辑:闫祺 WN014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