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复杂的资产管理业,终于迎来金融监管的“集结号”。
自从2月21日流传出央行统筹的大资管统一监管文件草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后,在短短十天内,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主席轮番坐镇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表态将共同发力治理资管乱象,排查金融风险,统一产品标准,修补监管漏洞,力促资管业回归正途。
发端于若干年前,资管业一直被视为中国各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支点,金融创新的飞地,在满足大众财富追求的同时,也助推了金融利率市场化和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发展。
从2012年的27万亿元到2016年的110万亿元,四年间资管规模猛增三倍。然而,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名股实债、刚性兑付、监管套利等问题也被诟病多年。尤为让人忧虑的是,伴随着宏观经济增长下行,金融风险集聚,资管创新在与监管层的猫鼠游戏间,已成为抵消货币政策有效性、助推杠杆率以及金融风险扩散的推手。
然而,2015年中股灾、险资举牌炒作,到近期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侨兴债事件……无不彰显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虽然从2012年到2016年,三会各自出台的有关资管业的监管文件多达20多份,但在当前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依然无法堵住监管套利之手的百转腾挪。
市场创新必然呼唤监管创新。体现新政精神的《意见》,尽管尚在协商之中,但已显露监管峥嵘:界定合格投资者、去通道、去杠杆、统一监管标准、穿透监管…… 《意见》将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领域的各类资管产品皆网罗其中。
除了监管的横向穿透,《意见》基于宏观审慎监管原则,更是实现了一次从微观到宏观的纵向穿透:产品—机构—行业—宏观。这也正是央行出面统筹新规的一个重要理由。
在现有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资管新政能否顺利出台且行之有效,业界尚存疑虑。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中央财经小组会议时强调,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及时弥补监管短板,做好制度监管漏洞排查工作,参照国际标准,提出明确要求。
业界普遍认为,这份“资管大一统”的监管架构,其实际意义已超越资管业自身,是明显的分业监管向分类监管改革,是由单一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并重转型,在降低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更折射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风向标。
既然监管部门自身间的穿透已然开始,不妨期待以资管新政扣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门。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