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之途_社评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之途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7-05-26 15:21:32 我要评论(0
字号:

“一带一路”峰会的召开,为总结经验凝聚共识展望未来提供了一次好机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人们围绕相关地缘政治风险和收益,以及倡议落实和推进的主体、路径、平台和机制,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达成了一些深度共识,但也还存在一些分歧。厘清相关迷思,弥合观念与行动的分歧,方能令“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任何国家对外倡议规划的推出都不是横空出世,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本国既往经验的总结并希望将其发扬光大。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主动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就含有将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推广开来,令更多国家和经济体获益,在此过程中继续将全球化进程推向深入,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蔓延,为中国和世界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互利多赢。

在美国进行战略收缩令全球化面临不确定性前景的时候,中国此举有着格外现实的意义。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应有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及各项软实力的体现,有助于平滑中国和平崛起带来的震荡。

不过,任何经验的复制和推广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须首先厘清当初导致自身成功的一些结构性因素,从而为经验的落地主动营造类似的理想环境。中国当年的对外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除了美日欧面对咄咄逼人的苏联更愿意向拥有巨大潜在市场的中国转移资本和技术,以及海外华人社群报效祖国的热忱这一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中国人民自身渴望打开国门拥抱世界寻求发展的热望也居功至伟。此外,中国稳定的政局、执政党的凝聚力和汇聚资源的能力、中国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一支相对成型的劳动力大军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断提速的改革更是释放了源源不断的制度转型红利。

回顾往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着寻求发展的热情,但是否都具备中国当年取得成功所拥有的国内外有利因素则大可商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间智库声音的相对缺失,也令外界对其主流民意缺乏可具体衡量的标尺。而一个国家的主流社会若缺乏主动拥抱变革开放和发展的心态,则外界资源的挹注很难发挥倍增效应,甚至会产生“等靠要”的心态。

也因此,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论及“一带一路”投融资体制时便开宗明义提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合作,不是单向的资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构建共同付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沿线国家的资源,保持投融资的可持续性。这一方面是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巨大,非某一个国家所能独立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优惠贷款会导致被支持国家缺乏通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等优势发展经济的动力,进而导致一些国家的依赖心理,缺乏平衡、互利共赢的合作意识。

此次“一带一路”峰会通过国家元首间共识的达成及集体文宣效应,应当会在相关国家和地区民众当中激发起相当的热情,但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主流共识尚有待观察和测度。

此外,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所谓“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越来越娴熟地配合才弹奏出悦耳的发展奏鸣曲。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发展制造业,都需要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协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否则可能造成市场扭曲,限制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可能约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这既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本身拥有相对成熟的市场主体或拥有适宜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政经环境,更需要它们能够厘清政府市场的边界。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国自身在这方面还有着长足的提升和改善空间。

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除了要考量广义的全球化接力和拓展以中国为主要推手的新雁阵模式外,还应着眼于如何与国内正在进行的各种改革相衔接,从而使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再开放”、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走出去”,与国内的深化改革进一步有机衔接和统一起来。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量居全球第二的外贸大国,依然不是一个金融强国。这与中国长期以来海外市场的开拓及其相应的国际融资体系构建多假手既有的平台、机构和机制有关。因此,此番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走出去的过程中,围绕新型国际投融资体制构建、人民币国际化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应该有很多文章可做,相关各方应勠力求解。

(编辑:林辰)
关键字: 致远 一带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