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派出18路督查组分赴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市,对上半年的民间投资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国务院督查认为,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企稳向好,但民间投资的痛点犹在,特别是存在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
文/本刊记者 降蕴彰编辑/王延春
近日,全国31个省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全部出炉。其中,有20个省份投资增速快于全国8.6%的平均水平。
在地方整体投资向好的同时,民间投资普遍呈现逐渐回暖势头。重庆、福建、天津、上海、广东、江西、贵州、湖南、海南、河南、黑龙江等11个省份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都超过10%。
记者采访的一些宏观学者认为,制造业投资加快是促进民间投资回升的主因。而多地披露的数据也显示,地方民间投资主要投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
前期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政策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年初以来的金融去杠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资金脱虚向实。
为了鼓励民间投资持续回升,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多项措施,其中明确要求政府部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抓紧精简合并投资项目报建审批;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优化授信管理,丰富循环贷款等金融产品,严禁金融机构贷款附加条件;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各地要严格兑现合法合规的政策承诺,对拒不履行承诺、严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要依法依规追责。同时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现代农业、企业技改等重点项目。
据悉,在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之前,国务院已经派出18路督查组分赴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湖北、江苏等18个省(区、市),对上半年的民间投资情况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调研。国务院督查发现,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企稳向好,但同时民间投资的痛点犹在,特别是存在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需要有关方面继续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一些民间投资支持政策仍然处于“悬空”“梗阻”状态,民间投资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成本偏高等一系列难题,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支持民间投资的一些细则、办法时不要打折,并尽快清理修订过时、过效、与支持民间投资政策相抵触的法规制度,避免文件相互打架。
对照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280605亿元,同比增长8.6%;民间投资170239亿元,同比增长7.2%。整体核算下来,上半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7%,而去年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61.2%,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比重比去年有小幅下降。
事实上,这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砝码。2015年、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都超过80%。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拉动的作用更为明显。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告诉《财经》记者,有关部门在加快国企降杠杆、严控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应该继续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
民间投资小幅回调
上半年投资端的发力,保障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中民间投资的表现还算亮眼。从2017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增长7.2%,比1月-5月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1%,接近民间投资增速的3倍,而去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是民间投资增速的5.4倍,由此不难看出,在民间投资缓慢回升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地方政府稳定投资的主要力量。
祝宝良表示,民间投资反映市场内生动力和市场的活力,要想让中国经济健康增长,关键还是恢复民间投资的意愿。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开始有些恢复,但是增长幅度仍然有限,明显低于房地产、固定资产、基础设施等的增速。
对于民营、私营企业普遍反映资金成本上升,获取资金更加困难,祝宝良建议,货币政策应该继续维持稳健中性,同时还应深化国企改革,减少“僵尸企业”对资金的占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腾出更多资源。
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认为,提升制造业的投资是当前发展民间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对于民间资本来说,寻找投资机会仍然是一个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投资在国内投资意愿不强,但在欧美的投资却迅猛增长。一份海外并购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在欧美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942亿美元,相较2015年的410亿美元增长130%,创历史新高。而在这其中,有70%的投资来自中国民企。
嘉实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 陈峻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五年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80%是由央企实施,但是从2015年开始,中国企业在海外实施并购,则有70%是由民营企业来做的,而且其主力是国内的上市公司。
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拓展也是如此。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在非洲做了调查,发现中国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已超过1万家,其中约90%是规模不一、业务多元的私营企业。过去十年间,中国对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40%,现在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也是非洲各国发展援助资金的一大来源,同时还是非洲最大的基础设施融资方。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原主任陈永杰对民营企业家做过问卷调查,其中有50%的人认为,民间投资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不足。
一些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不足,主要是从纵向比较看,大多数产业的投资前景明显不如过去,许多行业的经营效益明显不如过去,也就不敢像过去那样大胆投资、放心投资、加速投资,而是变得过分小心谨慎,有的甚至转移到境外投资。
陈永杰表示,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对实体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冲击很大,不仅吸引了大量个人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也使相当大部分工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无心投资与经营,有的还得靠变卖自己的房产来弥补亏损。
金融业近年利润增长率虽然明显降低,但利润仍然丰厚,特别是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各类新兴金融产品,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2016年全国上市公司利润总额中,有近一半属于银行金融机构。因此,不少中小实体企业千方百计涉足金融行业,试图从中分到一杯羹。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民间投资已经占全国投资的60%以上,在许多行业与地区,民间投资已经占70%-90%,相关部门应该在提振民间投资信心、鼓励民间投资等方面,制定更为切实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的降成本、“放管服”、保护产权等改革措施,也需要进一步推进落实。
防风险仍是重头戏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目前造成民间投资下滑的中长期因素还没有出现根本好转。未来仍需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制度,同时,从融资环境、信用体系等方面给民间投资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内在动力。
据悉,7月中旬,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开始在18个省(区、市)进行民间投资调研,主要是通过会议座谈、实地走访、调阅文件等方式,对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基本情况,以及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行详细了解,充分挖掘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同时也清查病根、病源,戳痛点,为民间投资排“忧”解“难”。
国务院督查组调研中发现,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企稳向好,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有些地方因地制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
比如,在有“世界超市”之称的浙江省义乌市,当地政府主动转换角色,以“店小二”意识主动为企业服务、为项目服务,专门成立了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推出了代办制、联办制、模拟制“三制”投资项目审批办理模式,由专业代办人员免费协助投资主体办理从立项到开工的相关审批服务事项,审批时间从54个工作日减为28个工作日,备案时间减为4个工作日;在云南省,由政府引导,在原中介机构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成了以“网络为主、实体为辅”的市级投资审批中介超市,统一了收费、服务等标准,通过全程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云南已对86家中介机构记录了89次不良信用,占中选机构的6%,有效革除了与投资审批相关联的权力寻租等顽疾,推动中介服务提质降费;在天津市,政府今年上半年出台政策,决定以后每年从现有市级专项资金安排3亿元,四年共12亿元,用于支持万户民企转型升级行动,特别要大力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在辽宁,政府在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实行了“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手续等促进措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 民间投资中有50%左右是制造业投资,去年民间投资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是制造业的投资不佳。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而制造业因为产能过剩,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同比增长5.5%,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
二季度GDP及6月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数据均超预期,通胀走势温和,企业盈利显著改善,反映出经济内在动能正在修复。预计下半年制造业还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下半年防控风险也是经济保持稳态的题中之义。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部副主任汪红驹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复苏势头虽然有所增强,但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预计下半年进出口可能回落,同时,国内受防范金融风险政策影响,对国企降杠杆、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量严格管控,这势必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出现下滑。综合起来看,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会较上半年有所回落,全年将呈“前高后稳”的态势。
陈永杰说,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应该解决当前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中,GDP从2007年的14.2%,下滑至去年的6.7%,全社会总体债务率越来越高,2015年是248%,2016年上升到了260%左右,这说明投资效率在下降,新增资本产出比率也在下降。如果经济增长中隐藏的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处理不好,将会酿成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其中就明确提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强调,必须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这一对主要矛盾。紧随其后,各金融监管部门纷纷实施以银行业为重点的一系列去杠杆严监管。
前不久,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三大金融任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就金融应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出应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应优化融资结构,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本次会议还提出,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据张晓强介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地方政府及国企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处置负担沉重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财税体制密切相关。在每年数十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是由地方政府担当,但按照中国现行财税体制,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却基本是对半分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财税改革,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但此项改革至今并没有实质性推进。
地方政府要做事就得筹资,以基础设施建设来说,现在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性银行发债、PPP项目或搞产业引导资金来支持,但依靠这些规范的融资途径,又很难筹集到足够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今年基建投资总盘子预计将高达16万亿元,地方政府就需要承受非常大的融资压力。
汪红驹对《财经》记者表示,新一轮地方政府债务膨胀迹象日益明显,大量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属于表外债务、隐性债务,这些债务既未出现在年度预算(与决算)文件中,也未出现在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中,因而典型地属于表外债务、隐性债务。对于地方政府的这些表外债务、隐性负债,现在财政部门并没有统一的口径。
今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司法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重申严禁地方政府以PPP、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6月,财政部又印发《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严格限定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严格规范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严禁利用或虚构政府购买服务合同违法违规融资。这两份新的政策性文件,寄望实现对大部分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全覆盖。
对于今年下半年的民间投资走势,徐洪才认为,基本上仍然会保持在7%以上。在热点领域仍会保持较高增速,但提振民间投资,也面临一定压力。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王青告诉《财经》记者,上半年民间投资的回升表明民间企业的投资信心有所恢复,这与制造业投资回升的原因大致相似:一是外需好转、出口回升,二是供给侧改革收效,经济效益改善。
此外,上半年PPP项目推进吸纳了大量民间资本,也是民间投资增速回升的可能原因。
“随着资金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倾斜、投资主力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让渡,民间投资增速还有一定的上行空间。”但王青同时提出,上半年融资成本上行的态势或将延续至下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或有所放缓,可能会抑制民间企业的投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