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司扎堆万亿级安防市场_公司与产业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AI公司扎堆万亿级安防市场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7-12-08 18:24:06 我要评论(0
字号:
几年后将达万亿级的安防市场已成为AI公司的必争之地,创业公司们能否突破现有巨头的垄断,能否搞定政府关系?

文/本刊记者 刘以秦 编辑/谢丽容

中国国际公共安全博览会(下称安博会)在过去十数年间都是一个冷门的专业展会,但今年10月底的第十六届安博会却异常火爆——主办方申报的预计日均人流量为3万,但是开展后日均人流量超过13万人,造成拥挤和大量人员滞留。

大数据平台、智能摄像机、人体姿势扫描仪等人工智能元素随处可见,它几乎变成一场人工智能大会。

目前,包括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格灵深瞳等明星AI公司融资已经进入B轮以后,商业模式急需落地,安防是它们看上的第一个金矿。根据第三方数据公司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安防市场规模达到5400亿元人民币,并预计在2022年达到万亿级水平。

安防领域智能化的升级也已经得到政策支持,中安协发布的《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安防行业将向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这为AI创业公司提供了商业化沃土。

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表示,这些公司手里的智能视觉识别技术,最直接的使用渠道就是摄像头,而摄像头目前能干的最有商业价值的事情,就是安防。

但这也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目前安防领域已经有两大巨头:市值超过3700亿的安防龙头企业海康威视(002415.SZ)和全球排名第二的市值超过800亿的大华股份(002236.SZ)。2016年,这两家公司占据了中国安防领域超过30%的市场份额。

安防领域的AI战争打响了。高估值的AI新贵们全力进军,以海康和大华为代表的老牌安防公司也都在加大AI技术投入。对于新进入者而言,成败的关键是落地效果,而且商业模式不会被轻易复制;对于传统巨头,能否持续创新进化,则是最大挑战。

肉多难啃的大骨头

安防被称为“隐形房地产市场”,高盛统计,目前全球摄像头总数高达14万亿个。每一个摄像头背后都流淌着财富,而中国是全世界拥有摄像头最多的国家。

这意味着AI公司在这个市场至少具备了高成长性的可能。另一个潜在的机会在于,此时进入,恰好踏对安防市场对技术升级的强需求节点。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代替人海战术对海量视频内容进行秒级检索,用更高效、可行的途径去解决报警难题。

以图像识别领域为例,目前大部分城市部署的摄像头都是传统设备,为了让人眼能够看得更清晰,加入了白平衡的处理,让画面不会过亮或者过暗。这容易造成在逆光或者侧光的时候,人脸会比较黑,脸上的很多核心元素会丢失。

这给具备AI图像识别技术的公司带来机会,但看似笔直的路却充满曲折。

成立于2011年的AI视觉创业公司旷视科技,从2015年开始试水安防领域,公司CTO唐文斌回忆,第一年都在走弯路。因为对行业不熟悉,他们从海康和大华挖了一些人,就近在杭州成立分公司。很快,由于交流效率低,以及相互不理解,杭州团队和北京的团队呈现割裂态势。

“最后出来的产品用户反馈很不好。”唐文斌告诉《财经》记者。

一年后,杭州公司的人员一部分回到北京,一部分被遣散,旷视科技也开始总结经验,重新思考这个业务如何继续。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另一家AI创业公司格灵深瞳身上。格灵深瞳成立于2013年,主攻计算机视觉技术,格灵深瞳董事长兼CEO赵勇向《财经》记者形容当时的狼狈:“不只是遇到了困难,还犯了错误。”

安防领域的一大特点是“重”,产业链分散,区域性明显,各地政府对于安防的采购标准各不相同,需要打通的环节很多。格灵深瞳早期团队中缺少行业人士,公司的技术人员甚至都参与业务讨论,赵勇甚至亲自上阵带着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去工地上安装,效率极低。

“必须要引入行业型高管,安防领域不管是销售还是产品,都需要经验。”赵勇说道。

今年年初,赵勇换掉了曾经担任公司CEO的何搏飞,自己兼任CEO,并引入安防领域的资深人士黄辉栋担任总裁,黄辉栋曾是三星安防中港澳总代理以及安防公司伟昊科技电子副总裁。半年后,公司的安防业务开始逐渐走入正轨,目前公司70%以上的收入来自安防客户。

今年1月开始确定安防方向的深鉴科技,最早的方向是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深鉴的技术特点是通过压缩算法来节省成本和能耗。很快,公司发现这两个行业对于成本和能耗没有那么敏感,“无人机市场只有百万级的量,天花板太低。”深鉴科技CEO姚颂告诉《财经》记者。

而在安防领域,每个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停地记录信息,产生大量的数据,在用机器处理时,会面临时间长、效率低、占流量等问题,姚颂认为这很适合公司的算法压缩技术。

事实上,目前能够应用视觉识别技术的领域还有不少,包括遥感、无人机、机器人、无人驾驶等等,但都面临用户不太接受、技术不成熟的现实问题。

目前这些估值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收入都不高,去年旷视科技的总收入达到1亿,更多的公司年收入还在千万水平,距离营收平衡还有差距。而根据海康威视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入112.82亿元,双方不在一个量级。

巨头之侧,迂回突破

凯盛2016年发布的人工智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包括海康、大华、宇视科技、中兴力维等多家全产业链安防公司已经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

而市场调研机构IHS研究报告显示,仅海康威视一家2016年市场份额就达到21.4%。这家公司通过多年的行业深耕,触角庞大,通过国内的35个分公司,海康实现了对地市一级的全面覆盖。

受人工智能政策利好的刺激,在今年前三个季度,海康威视股价已经实现翻倍,累计上涨幅度达到104.68%,进入四季度以来,该股又取得了24.38%的涨幅。

无论在资本市场表现还是现实市场拓展上,海康威视都在疾步狂奔。

乐观预测,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以及格灵深瞳这样的创业公司,目前至少还能分到20%左右的市场。

巨头卧榻之侧,技术是创业公司唯一的武器,但正面挑战不是一个好选择,它们只能侧面突破,或是开辟新战场。

AI安防的新进入者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的图像识别技术公司,如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以及提供硬件解决方案的芯片公司,如寒武纪、地平线和深鉴科技。

与此同时,这些公司也在扩大技术优势带来的市场优势。

旷视科技的技术高地是图像识别算法,目前也开始布局硬件。今年10月,旷视科技发布了一款智能摄像头MegEyeC1,能够一体化实现人脸检测、追踪和识别。

另一个人脸识别公司商汤科技在图像识别算法上也有独有技术,现在,这家公司开始与高通、英伟达、海思等芯片公司展开合作,进入芯片领域。

在安防领域,这两项技术都很关键。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对动作、行为等动态特征的结构化处理,加大视频检索和分析的效率。而嵌入智能芯片的前端设备,能够缓解传统摄像头服务器传输带宽和后端存储管理的压力。

一方面是新技术公司之间的竞争,一方面是来自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的压力,这些新进入者的姿态也不尽相同。

旷视科技用了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单点突破——先进行单个城市的试点,做出一个样板客户之后,针对其中的问题再加大技术投入。

唐文斌认为,海康的优势在于对行业的理解更深,但是对技术的理解更慢。“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创业公司是不遗余力的,而巨头只能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做。”

深鉴则选择避开正面竞争,通过与这些行业公司的合作来分一杯羹。

安防市场和普通消费者市场(2C)、开放的企业客户市场不同,它高度封闭,主要买单者是各级政府或具体职能部门,以及特殊职能公司,如银行或金融机构,他们更愿意选择背景、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

市场虽难进,但由于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节点,也很难出现一家通吃的情况。

除了海康和大华,安防领域中的其他公司都相对零散,在这些零散的集成商们接到项目之后,深鉴科技可以提供其中一部分的硬件服务。

同样选择和传统公司合力的还有商汤科技。

2015年商汤就与安防公司东方网力成立合资公司深网视界;2016年,商汤并购另一家安防公司新舟锐视,这家公司的优势在于“枪球联动”(全景拍摄的枪型摄像机与细节拍摄的球型摄像机联动)。

他们更大的机会恐怕不是既有市场,而是做大市场蛋糕。“旷视和商汤目前也只能占到安防中千分之一的市场,我们也只有这个水平,”赵勇说,“更大的市场不是在我们之间的竞争中产生的,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中将会出现更多的新安防业态。”

与政府做生意

10月31日,旷视科技Face++宣布完成C轮4.6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国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国风投)以及蚂蚁金服。

这轮融资对于旷视科技来说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资源加持。国风投的政府背景对于安防领域的应用能起到关键作用,蚂蚁金服的金融背景也能帮助公司在金融领域获得更好的资源。

有了国资背景投资,在一些重点项目上这些公司有机会直接与客户对接,“接下来估值只能涨不能跌,必须要尽快做大收入。”另一家刚刚完成B轮大额融资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创始成员告诉《财经》记者,“现在是商业应用的关键时刻,如果有人肯拉一把,就起来了。”

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智研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视频监控下游产业中,政府行政、社会治安、交通管理以及电力等领域的应用超过了50%的份额。

安防产业链主要的上下游包括研究设计公司、摄像头硬件公司、整体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集成商、标的项目以及政府。集成商话语权最重,政府关系至关重要。而目前大多数创业公司的服务和产品并不直接卖给政府,而是通过与产业链上其他公司合作,比如集成商,共同拿下政府项目。

姚颂认为,技术过硬远高于政府关系。他对《财经》记者说,成本、产品,尤其是产品的稳定性,才是至关重要的指标。“摄像头都是365天不间断工作,而且在户外日晒雨淋,如果没有很好的稳定性,再强的政府关系也没用。”

但安防市场是一个强管制、相对封闭的市场,对数据安全、技术成熟度和背景审查尤其严格,仅凭创新技术,很难进入名单。多位不愿具名的AI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安防的项目很多都是保密项目,甚至涉及国家机密和隐私。“这些公司经过多轮融资,有各种不同背景的股东,政府要不要用你,其实是有担心的。”上述AI公司创始成员说道,“尤其是投资方里有海外背景的。”

一位AI领域专业人士认为,如果现在不抱紧政府的大腿,很有可能在这一轮商业化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而且,单个城市政府的支持力量还不够大,想要拉高收入,势必需要打通更多关节。

一位AI安防创业公司CEO在和政府打交道时就碰了壁,他表示,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对于AI还是比较开放和欢迎的,当你再深入到三四线城市,甚至更偏远的地方时,创业公司大多吃不开。“小地方的政府有自己的一套玩法,我们这些技术出身的人,打进去太难了。”他说道。

AI领域在发展初期就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与互联网行业的开端截然不同。互联网行业几乎全由民营企业带动,这些企业通过高自由度和强创新能力,让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这也让一些人担心,在国资大举进入之后,AI领域是否会由于政府控制而变得封闭?

杨歌表示,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相比商业性更强的资本方,国资大多是战略性布局,对于产品形态可能会有一定的干预。

AI公司则持乐观态度。赵勇接触过不少国资,他发现这些资本方也都是经过市场锻炼出来的,“只要按照市场化运营,不会出现封闭和过度控制。”

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说,这是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实现同步的表现,而有质量的资本希望的是双赢,想要实现双赢,就要尊重市场规律。

目前AI领域的发展只是刚刚起步,甚至都还没有进入上半场。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国资的积极进入,无论如何就当下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本刊记者梁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刘以秦】 
关键字: 安防 市场 公司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