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制造进阶中高端——专访佛山市市长朱伟_经济全局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佛山制造进阶中高端——专访佛山市市长朱伟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8-01-03 20:31:10
字号:
把佛山打造为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要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还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

文/本刊记者 王延春 编辑/张燕冬

《中国制造2025》颁布后,全国30个省市先后制定了行动方案,探寻适合自身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

佛山是中国制造业重镇。2016年佛山GDP达到863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5位,其中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近六成。坚守制造业,坚守实体经济,既需要为政者抵御泡沫经济和短期政绩诱惑,也需要实业界的耐心和定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十多年的努力,通过工艺流程改造、信息化自动化、机器人推广应用等路径,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佛山制造正在逐步摆脱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形象,逐步诠释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内涵。2015年国务院曾通报表扬佛山依托智能制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做法,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佛山为全国唯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美国制造业回流,东南亚中低端制造发展迅猛,世界产业格局正面临深刻变革。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龙头城市,如何围绕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发展模式,佛山的先行先试将具有示范意义。近日,《财经》记者就“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佛山制造转型升级路径等话题,独家专访了佛山市市长朱伟。

产业结构革新

《财经》:佛山制造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破晓之旅。你怎么看佛山制造近年来的变化?

朱伟:改革开放近40年来,佛山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形成了几乎涵盖所有主要门类、产值达2.13万亿元的工业体系,涌现出美的、东鹏、海天、坚美等一批优秀制造业企业。

佛山制造近年来可以用三个“提高”来概括:第一,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了。2012年开始,佛山每年财政投入超过20亿元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7%,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45%。第二,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高了。家电、家具、陶瓷、铝型材等优势传统产业以“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快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53.6亿元,增长43.4%,总量稳居全省首位。第三,产品质量提高了。实施“以质取胜、技术标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拥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近6400家,“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均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如今佛山的家电、瓷砖、铝型材等消费品,其背后的工艺、设计、品质已今非昔比。电饭锅还是那个电饭锅,但是过去是靠人工敲打的,现在是通过智能化生产线生产出来的,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都改进了。佛山的转型升级,不是转去生产别的东西去了,或者转到虚拟经济等其他行业上去了。转型,转的是生产方式;升级,升的是质量和效益。

《财经》:佛山尽管工业企业数量庞大,但多数属于中低技术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生产技术智能化程度较低。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现实难题?

朱伟:佛山是民营经济大市,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3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民营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7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但这些民营企业大多是在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小企业,传统的路径依赖让这部分企业家不知道怎么转型升级。

对此,我们首先突出示范引领,通过树立20家转型升级标杆民营企业,总结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九招十八式的佛山功夫”,为全市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身边的鲜活经验。同时,以智能制造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百千万工程”等专项行动,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机器人应用数量1614台、智能化技改示范企业19家,这样让广大中小企业看得见效果、找得到路径。

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也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对此,我们深入实施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珠江西岸创投中心和融资租赁中心,让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

此外,我们坚持每年集中开展服务企业“暖春行动”,仅2017年就走访企业1.1万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问题“收集—解决—反馈”长效机制。推出政企通平台,目前已收录本地1.3万家优质企业信息,借此及时将政策信息精准推送到企业家手中,实时搜集和反馈企业家诉求,提高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财经》:“有家就有佛山制造”,佛山的支柱产业多是轻工类消费品,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迭代为佛山制造创造了无限空间。传统制造如何通过“两化融合”持续走向高端?

朱伟: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个性化、高端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佛山的家电、家具、陶瓷、铝型材、调味品等优势产业迎来了向高附加值、高品质方向转型的机遇。佛山通过“两化融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一方面,支持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从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到数控机床的自动化,再到“互联网+智能化”的生产,每一个技术跃迁都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我市共有13个项目入选2017年广东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维尚集团依托互联网实现全屋家具个性化定制、柔性化设计、规模化生产,去年产值超过40亿元,成为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另一方面,支持传统行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产业链整合服务平台。陶瓷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了中国最大陶瓷产业链服务平台“佛山众陶联”,优化了陶瓷产业上下游协同效应,推动了陶瓷产业与互联网、金融资本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产业资源集中度及整体盈利水平。

《财经》:德国工业4.0战略最为坚实的基础是德国工业的标准化体系,中国制造恰是在这一点上与德国有较大差距。佛山如何解决制造业的标准问题?

朱伟:为了更好地发挥标准化的基础保障、创新推动和技术引领作用,佛山近年来一直在打好技术标准这张牌上想办法,包括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协会、标准联盟参与和主导国内国际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

同时,在家具、家电、陶瓷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联盟标准,促进行业内的优秀企业聚集起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提升产业技术优势和质量水平。目前制定超过100项联盟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累计达6388家。这些联盟标准高于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有的还填补了国家、行业标准空白,对提升产业集群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经》:佛山始终坚守实体经济,坚守制造业。佛山坚守制造业的底气是什么?

朱伟:制造业是佛山经济发展的根与魂,从30多年前首开全国“三来一补”先河,到成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成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龙头城市,佛山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与企业共同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佛山制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佛山坚守制造业的底气,得益于多年发展积淀下来的制造业三大特点或优势:一是门类齐全,覆盖面广。佛山工业体系较为健全,涵盖了几乎所有制造业行业,装备制造、家电、陶瓷、金属材料等传统行业优势突出,光电、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二是配套完善,产业协作和集聚能力强。在全市32个镇(街)中,共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6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0个,中国产业名都、名镇41个,省级专业镇38个,各主要行业在本地的产业配套率高达90%以上。三是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根植性强。除了之前提到美的等大企业以外,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众多,不少企业是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某一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这些鲜明的特点,为佛山制造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去年以来,佛山工业增速逐季回升,全市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可以说,佛山已经逐渐尝到坚守制造业的甜头。

从制造到创新跃迁

《财经》:制造升级,重器先行。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风向标。佛山如何依靠装备制造带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

朱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装备的有力支撑。佛山要从过去全球产业链分工的配合者、参与者,向整合全球产业链的主导者转变,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是关键。

装备制造业是佛山第一大支柱产业,与本地优势传统产业紧密相连,陶瓷装备、木工装备、塑料装备分别占全国市场的90%、60%和30%。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佛山抢抓机遇,重点发展以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工作母机”装备制造业,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约占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总量的一半。佛山争取到2020年规模突破1万亿元,形成配套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带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方面,通过发展与传统产业密切相关的“工作母机”制造业,推动陶瓷机械、塑料机械、金属成形机械等一批装备制造细分行业逐步占领行业中高端,为我市陶瓷、塑料、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装备支撑。

另一方面,加大对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比如目前,我市汽车行业机器人应用率达50%以上,一汽大众佛山分厂的应用率达到了80%;我市陶瓷行业应用工业机器人超千台,自动化程度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东鹏公司建立起全国首家建陶智能化工厂。

《财经》:佛山如何处理好装备制造的存量升级与增量领跑的关系?

朱伟:佛山发展装备制造业,既要基于装备制造业的现有基础,坚持创新引领,加强技术攻关,推动“工作母机”、汽车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转型提升,实现存量升级;同时也要加大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挖掘新的增长点,实现增量领跑。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保障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财经》:佛山提出打造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格局。怎么看这个新定位?

朱伟:佛山制造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如果没有科技创新的“造血”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就很大可能被标兵甩远,被追兵超越。佛山制造要增强产品在品牌、品质、文化、服务等高附加值方面的竞争力,就必须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但同时,与先进城市相比,佛山面临着科技基础和人才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因此,佛山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立足于自身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优势和科技、人才资源现状,面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弥补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的短板。

打造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首先要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近年来,佛山先后出台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文件,并配套制定50多个政策措施,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以此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其次,要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落实企业创新优惠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最后,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佛山紧跟战略步伐,加快建设“一环创新圈”,重点在毗邻广州南站的区域,规划建设面积约93平方公里的高端创新集聚区,作为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载体,在区域协同创新中找准定位、争当主角。

《财经》:一个不掌握制造业核心技术,没有基础研发能力,也没有一流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地级城市,很难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朱伟:佛山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可以通过建立平台、加强合作,让全球的创新资源为我所用。针对缺少一流科研院校的客观现实,近年来佛山坚持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017年就引进了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佛山军民融合技术推广中心等一批重大研发平台,并在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启动近百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着力提升佛山制造核心竞争力。我们还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加快将本土高等院校——佛山科技学院建设成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实施“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带动多层次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同时,佛山通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快速掌控国际先进技术,“返程”提升佛山智能制造水平,美的集团跨国并购德国库卡以后在佛山规划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等案例不断涌现。

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非一日之功,创新资源的聚集也非易事,均需要我们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定力,付出艰苦的努力。

破解制造业升级的体制难题

《财经》:国家将佛山定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是希望佛山能像当年推动产权改革、土地改革那样,敢为天下先,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层面杀出一条血路来,给全国做样板。

朱伟:2015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佛山成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希望佛山利用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制造业转型升级,在释放市场力量的背后,也需要政府发力。政府的力量是“做势”,而不是“做市”,要敢于自我改革、限权放权,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交给社会、交给市场。政府的权威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以“有为”和“有限”的政府创造一个“无限”的市场。

佛山结合当前制造业企业的迫切需求,实施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降成本、助融资、促创新、补短板、搭平台、优环境”六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普惠性政策支持体系,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创业创新生态。希望到2020年,佛山基本形成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环境,率先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累经验,为“中国制造2025”探索路径。

《财经》:如何进一步挖潜、降成本,使佛山真正成为制造业企业投资的“洼地”?

朱伟:佛山市政府专门调研,摸清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突出困难。调研结果发现,全市50%以上企业反映税收负担较重,用电用气用地以及融资、物流等成本较高,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等。

对此,我们强化“放水养鱼”意识,把降成本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通过一系列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让企业在转型发展中轻装上阵。比如,2017年我市制定了实施降成本“佛十条”,在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用地成本、社保负担、运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10个方面加大力度。2016年佛山共为企业减负284亿元,2017年在此基础上再减超过100亿元,努力将佛山打造成为全国制造业的成本“洼地”。

《财经》:实际上,如果没有政府治理体系的改革,企业转型升级就缺了一条腿。地方治理改革如何为企业转型升级蓄势?

朱伟:民营企业是佛山经济的主力军,只有让大批民营企业敢转型、能转型、会转型,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好。在转型升级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政府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让企业吃下“定心丸”、注入“强心剂”。

“有恒产者有恒心”,“定心丸”就是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权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佛山正加紧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实施方案,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针对部分民营企业家担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不规范行为会遭到追究的问题,我市考虑客观实际,在依法依纪的前提下,对涉及问题轻微的,做到快查快办,尽量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加快建设廉洁试验区,率先出台“政商关系”交往守则和指引,构建既“亲”又“清”的良好政商关系,让民营企业家安心踏实干事创业。

“强心剂”是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我们推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审批清单与监管清单“三单”管理制度,明确企业投资各环节的要求;全面实施企业注册登记改革,把企业登记时间压缩到6个工作日;在全省率先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工程报建时间从200多天压减到平均48个工作日,验收时间从2个月至半年压缩到13个工作日。最近,我们成立了数字政府建设管理局,协调各部门采集、汇聚、共享数据,在政府层面形成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

当前区域竞争十分激烈,营商环境如果搞不好,企业就留不住。围绕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个目标,佛山今后还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为企业转型升级积蓄更多新动能。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