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威 罗瑞兴 编辑/袁满
六个月前,《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服务指南》(以下称“指南”)下发,在中国清算市场蛰伏多年的国际银行卡巨头们即将达成所愿。
指南一颁布,Visa、Mastercard和美国运通等几家巨头便开始日夜赶工,准备相关申请资料,为快速完善相关材料,每一家巨头都为此配备数十人的队伍,准备资料高有一尺。
而在真正迈入人民币清算市场大门之前,深思熟虑的国际银行卡组织纷纷向国内的机构伸出橄榄枝,期待通过设立合资机构为中国业务的拓展增添砝码。
《财经》记者获悉,美国运通携手杭州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并向央行提交了申请材料;Visa也私下向八家商业银行抛出橄榄枝,表明欲与其合作申请合资牌照;而一向低调的Mastercard也在寻找更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出资方式。
在合资还是独资问题上,此前,接近央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几家卡组织更倾向于通过设立合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某国际卡组织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合资更有利于牌照获批,而从卡组织自身而言,中国市场对任何一家卡组织的全球业务而言,都属于集团中一件大事。
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均在中国,大规模的人口带动的大规模银行卡,是各大卡组织重视的重要原因。据全球数据公司研究,到2020年,中国银行市场将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流通的银行卡数量将从2016年的60亿张增加到90亿张。
而目前的中国市场,已与国际卡组织30年前初来乍到之时大不相同。当初,中国本土不存在任何具有国际支付系统的商业组织网络,甚至国内市场网络也是各行其道、支离破碎。
如今,一方面,在传统卡组织领域,中国银行卡市场已经孕育出庞大的本土银联品牌;另一方面,在支付创新领域,支付宝、微信所引领的移动支付,已经渐成主流,甚至在某些层面领国际之先。
近期,中国银联刚刚携手各大商业银行发布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此举意在对标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中国的移动支付争夺战已是硝烟弥漫。
国际卡组织的进入,无疑将令中国支付清算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甚至将搅动全球清算市场的格局。其自身也将面临多方竞争对手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表示,人民币清算准入,促进国内支付清算机构竞争、市场化,对银联银行卡清算形成挑战,长期来看,会改变商业银行人民币支付路径,商业银行出现分化取决于客群定位,有更多跨境商务客户的商业银行可能会更偏向于Visa 、万事达卡。
业界预期,由于拥有全球更为完善的网络系统,进入中国支付清算市场的国际卡组织,将把中国居民的跨境业务作为战略要点,与国内支付清算机构展开激烈竞争。但市场人士同样预计,机会并不会同时赋予所有的境外申请者,本次大门敞开后,中国监管者当不会那么快完成全部审批。
备战合资牌照
无论是什么样的战略,拿到进入人民币清算市场的牌照才是其第一步。
一直以来,国际卡组织在中国主要以代表处的方式存在。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之后,卡组织需要成立一家新的注册公司和一个数据中心。
据《财经》记者了解,由于注册公司会带来税收等收入,因此成为各地方政府争抢的香饽饽。
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17日,注册地杭州,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公司法人代表是李健伟,即美国运通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股东之一的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两股东分别持股50%。美国运通表示,继续就资质申请与有关部门保持沟通。
Visa已经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在国内建立银行卡清算机构的资质申请,并继续就资质申请事宜与政府部门保持紧密沟通。此外,接近Visa的人士透露,Visa成立的企业注册地有望在北京。而注册公司地点选择主要参考税收减免、高层子女上学问题以及租房补贴等政策。从现有卡中心布局来看,选择北京、上海可能性更大。
一直较为低调的万事达卡,在独资和合资问题上,表示会选择更为适合的方式考虑。
2017年6月末下发的《指南》是对应国务院2015年放开银行卡清算业务的申请细则,实则提速银行卡清算准入,也是进一步推动中美“百日计划”。此前市场预期,如果申请机构准备工作做的很好,年内有望批复牌照。
“从现在进展来看似乎并没有预期那么快。”上述国际卡组织人士说道。根据筹备流程,申请方案获批之后有一年筹备时间,包括系统建设、价格开发等内容,一年之内必须申请开业,监管部门会在90天之内给出是否可以开业的答案,但是这个还很遥远。
这里所称的银行卡清算业务,是指通过制定银行卡清算标准和规则,运营银行卡清算业务系统,授权发行和受理本银行卡清算机构品牌的银行卡,并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其品牌银行卡的机构间交易处理服务,协助完成资金结算的活动。
据《财经》记者了解,上述几家机构前期与监管部门都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在向监管部门提交资料时需要把所有的标准、流程和规则都写好。国际卡组织的标准与国内有区别,一个芯片的标准不同就需要重新做一个流程,有的卡组织以前在中国甚至都没有IT团队,现在已经达到五六十人。
“推出一张卡就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何况基础设施标准,包括用多少台主机,什么品牌等。”上述国际卡组织人士说。
除了牌照的准备工作外,在支付产品上,个别卡组织已经尝试创新。例如Visa已经与国内机构合作、尝试开发智能手表、无人超市等产品,预计牌照获批后就可以投入使用。
对于合资还是独资的问题,不同的人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合资更有利于拿牌,但是我不觉得能帮到多大的业务。”某国际卡组织人士表示。但是,本土股东拥有的数据、客户也不容小觑。
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向《财经》记者表示,国际卡组织在国内肯定还是要找各个银行合作,如果国内银行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冲击下依然没有明确统一的思路(这可能主要取决于银联的战略思路和号召力),很可能为了争夺支付市场份额也乐意和他们合作,并且现在国际布局也确实被很多国内银行放到战略高度,和国际卡组织合作对银行有利。
Visa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向《财经》记者表示,在中国,将进一步拓展合作伙伴生态圈,通过Visa的开发者平台计划、和Visa“创无限”计划支持国内的金融机构、商户及业界伙伴的加速创新, 共同开发适合本地市场的数字应用和解决方案。
除了Visa和美国运通,万事达卡亚太区联席总裁凌海也表示,万事达卡会加强与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中国太大了,合作绝对是我们的一个方面。如果跟第三方支付合作,客户关系是你的,钱包是你的,我把我的网络提供给我的合作伙伴,使它的覆盖面更广。”
激烈的中国市场
外资卡组织进入中国,对垄断中国银行卡市场十几年的银联在发卡领域势必造成冲击,而事实上,当下的中国支付清算市场早已硝烟弥漫。
截至2016年末,中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61.25亿张,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31154.74亿笔,金额741.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5.49%和 10.75%。
虽然银行卡支付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支付市场已经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自2011年以来,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呈现快速上升态势,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更是达到58.8万亿元。据预测数据来看,2017年交易规模有望达到98.7万亿元,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支付宝、微信支付带动的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已经打破了银联绝对的垄断地位,格局的扭转发生在2013年之后。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市场整体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当时从第三方支付企业层面排名来看,银联商务以45.9%的市场份额领先,支付宝紧随其后。
而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移动支付交易金额达38万亿元人民币,90%以上已经被支付宝、微信支付“双寡头”完全垄断,银联的份额微乎其微。
2017年下半年,支付宝与微信借助“无现金”通过补贴等手段大肆争夺客户。各类中小扫码支付的无人超市、无人售货柜应运而生。
而银联一直逆势追击,近期协同银行推出统一的APP“云闪付”也是意在争夺丢失的移动支付份额,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相抗衡的是,银联也通过“烧钱”补贴“云闪付”用户。而且,几家机构的扫码争夺战逐渐从简单的消费支付向交通扫码等基础设施领域升级。
与此同时,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清算被银联的“弟弟”,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收编,中国的清算市场又多了一个重要参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资卡组织进入中国的清算竞争对手已经不止有银联一家。
《安永2017年金融科技采纳率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平均金融科技采纳率为33%,中国大陆以69%居于首位。中国庞大的支付清算市场以及内生推动的金融科技发展对外资卡组织不无顾虑。
在现有的中国本土的支付清算格局下,外资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难言乐观。不过,某国际卡组织人士则坦言,国内银行卡费率太低,“国内市场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我们进来希望国人持有这张卡到国外使用,带动国际业务量的发展”。
这样的算盘似乎是每一个想要申请牌照的卡组织的心声,国人的持卡交易数据便足以吸引外资卡组织。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显示,从总量上来看,2016年我国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22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1098亿美元,同比增长4.3%与5.07%旅游人数。
从目的地来看,前十位目的地为香港、澳门、泰国、韩国、日本、越南、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主要目的地仍多为周边国家与地区。
与之对应,2015年一季度,银联卡全球交易总额达到11.8万亿元(约合1.9万亿美元),超过Visa一季度交易总额的1.75万亿美元,银联不仅在发卡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交易总额也成为全球第一。
Visa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向《财经》记者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年轻一代和中产阶层的不断涌现,跨境消费(包括跨境旅游和跨境电子商务)仍然显示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竞逐海外业务
外资卡组织进来之后,海外市场或将形成新的支付清算格局。
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曾向外界透露了银联国际化的三个步骤,第一,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行卡服务到哪里;第二,逐步在当地发卡,为当地人服务;第三,和当地合作伙伴一起成长,为共同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务。在ATM布点方面,银联2013年的境外布点首次超过了境内。
银联子公司银联国际通过与全球1500多家机构合作,目前银联受理网络已延伸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银联卡,涵盖4500万家商户和255万台ATM。
在统一银行业APP“云闪付”之后,银联的国际化历史思维加速了这一产品的海外布局。《财经》记者从银联获悉,银联国际正在加快布局境外二维码支付业务,完善“云闪付”APP的使用环境,并率先在东南亚打造示范区。截至2017年三季度,境外已有超过60万台POS终端支持银联手机闪付,覆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对于银联的窘境则是,依靠国人规模支撑的持卡量和业务量并不足以说明银联的国际化布局已经走在前列,截至2016年11月,境外在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银联卡超过6800万张。而这样的海外发行量在银联的整体发行量中占比却微乎其微。
无独有偶,蚂蚁金服也在全球化战略上快跑。
具体通过两条通道,一条是在全球布局商铺、网点;另外一条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推动,例如与印度的paytm以及泰国的AscendMoney合作等,这样的合作更多在支付发展相对滞后的亚洲国家。
海外业务起步于2007年的支付宝,已经和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海外用户已超过4000万。
相对于国内支付组织的提速布局,国际卡组织的全球网络及用户布局却不容小觑。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Visa和万事达卡在国内发的外币银行卡均在1亿张左右,比上述公布的,银联在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发卡总量还要高。
在国际布局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美国卡组织的国外网络化布局更快。“从全球网络布局来看,美国本土的国际卡组织布局更为完善,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网络布局是优于银联以及支付宝等中国机构的。”某中资金融机构表示。不过,上述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王一峰则表示,不认为国际卡组织的冲击对国内机构带来颠覆性影响,因为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方面,国内基本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竞争环境与国外完全不一样,国际卡组织来也不一定能拼得过支付宝、微信,银联在多年的锻炼下估计也比它们还强。
但在国际业务领域,国际卡组织则一直具有全球布局的优势,过去只是由于没有放开国内市场,银联和国际卡组织更多是合作关系,随着银联加速海外扩张,其与国际卡组织或将发生冲突,所以,未来的竞争焦点还是在国内客户的海外支付业务,因为银联目前依然没有能力去和国际卡组织分食全球市场的蛋糕。
不过,中国用户目前在支付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旦形成支付宝、微信支付习惯,很难切换其他平台;喜欢补贴,补贴一停就弃用;很难尝试新渠道。
对于中国客户的特殊性,凌海认为,客户会养成一种习惯,但是相信创新的力量,如果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他就会换,只是你要给他一个换的理由。
同时,凌海表示,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历史有多老?在中国都没有20年。所以,接下来的10年20年,谁能够说还是谁的天下。一个企业最后的生存、兴旺一定要挑战自己的模式,不断地创新,有的时候就是推翻自己,创造新的产品。
据《财经》记者了解,Visa正围绕消费者需求,计划推出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我们正在开展全球化转型,即把Visa这个全球最大的数字支付网络开放给更多的合作伙伴。”于雪莉说。
万事达卡也在推动数字支付研发以及新的支付流程。万事达卡亚太区预付卡业务负责人杰森·蒂姆斯表示,移动支付和身份验证是亚太地区数字支付非常重要的两个点。万事达卡提供支付标记化技术,以提升支付安全,即通过“支付标记化”代表支付设备,将银行卡号置于戒指、袖扣或者手机中。“支付标记化”通过不同角度进行支付,交易相对安全。
王一峰建议,国内机构主要还是抓住国内客户,借助国内企业、金融机构、消费者的国际化来推进自己的国际化,目前国内支付清算机构国际化程度较低(纯粹的国外客户的认可度而不只是讲海外布局的广泛性),主要还是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较低造成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早期的金融国际化也是伴随着经济的国际化而实现的,同样清算机构的海外布局也要依托于此。所以对于国内机构来说,目前的关键还是守住国内市场(自主的民族品牌对于国家的金融安全、金融战略、国际竞争力还是很重要),在此基础上随着“一带一路”等经济的国际化布局慢慢渗透出去。”王一峰说。
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7第六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境外机构要进入我国服务市场,对我国支付产业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竞争也是学习,相信经过与境外机构的充分碰撞,我国的支付产业会更上一层楼。”
(实习生林淑怡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