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朝会晤 漫长过程的第一步_时事报道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美朝会晤 漫长过程的第一步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8-03-19 21:16:57
字号:
究竟是朝鲜真的做出符合美国条件的承诺,或是美国软化立场,撤回原本坚持的“朝鲜需要采取具体行动”的前提,在特朗普宣布将与金正恩会面后一周,各方仍争论不休

文/本刊记者 蔡婷贻 编辑/袁雪

美国时间3月8日傍晚,代表韩国总统文在寅访问白宫的青瓦台国家安保室长郑义溶走出白宫,发表简短声明指出,韩国代表团代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向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出见面邀请,特朗普总统也已接受邀请,将在5月左右成行。

数十分钟后,特朗普推文说,“金正恩对韩国代表谈论了无核化,而不只是冻结;同时在此过程也不会再实验,这是一大进展,但是在达成协议以前,禁运将持续。正在计划会谈中。”第二天傍晚他又推文:“和朝鲜的商议正在进行中,如果成功,将可能对世界非常好。时间和地点待定。”

在特朗普接见韩国代表团的45分钟内,究竟是金正恩真的做出符合美国条件的承诺,或者是美国软化立场,撤回原本坚持的“朝鲜需要采取具体行动”的前提,在特朗普宣布将与金正恩会面后一周,各方仍争论不休。到目前为止,朝鲜官方媒体对韩国代表团提出的韩朝对话、无核化谈判,以及与特朗普会面的邀约都未正式表态。

由于特朗普和金正恩被认为是缺乏外交经验的生手,两人会谈可能带来的风险让长期关注朝鲜半岛问题的美国前官员和学者感到不安。但是曾参与美朝二轨谈判的西加尔(Leon Sigal)对《财经》记者表示,“这总比跌撞着走进战争好。”

朝鲜借着冬季奥运会对韩国采取外交攻势,在不到一周内,松口愿意谈判无核化,扭转了美国的态度。

不过,特朗普试图解决的是美国自1994年以来未能突破的外交挑战,朝鲜在24年内从没有核武器到几近完成打到美国本土的核打击能力,经济发展也从严重缺乏粮食到民生产品生产自主化。“双方互信完全不存在,只能各自一步步实现承诺”,西加尔认为,“这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朝鲜的算盘

若双方同意会面在朝鲜举行,特朗普将成为访问平壤的美国首位在任总统。

朝鲜在与韩国达成于4月举行会谈同时,加码邀约特朗普会谈,特朗普出乎外界意料地爽快答应,让去年经历半岛紧张态势的全球社会一片哗然,不少美国前官员纷纷警告特朗普贸然接受邀约过于冒险。

“总统接受邀约是风险十足的一步。两边想见面是好消息,但是两边领导人对这些议题都没有太多经验,尤其在美国政府内已没剩下什么具有对朝鲜核问题有实质谈判经验的人才,我担心会谈前的准备将不会十分妥善。”2013年负责美国国务院对朝鲜执行禁运的前官员德托马斯(JosephDeThomas)对《财经》记者指出。

“我希望特朗普总统理解到,在没有前提条件下答应这场会面是给朝方一个大礼物。”他补充说。

曾于去年末访问平壤的一名朝鲜专家对《财经》记者分析,平壤的突然政策转弯应是专门研究对外政策的246人小组提出的对策,外界将功劳归给金正恩一人与事实或有出入。朝鲜领导人的外交智库自金正日时期就存在,1997年叛逃到韩国的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黄长烨也曾介绍这个专注研究对美和对韩的机构。“该机构在金正日末期不被重用,但自金正恩上台后就非常忙碌。”

朝鲜的背后考量和目的各有争论。特朗普将此归功于自己和不断加强禁运的“压力最大化”政策,但是大部分熟悉朝鲜的专家持不同看法。

复旦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建认为,朝鲜主动松动态度表示愿意就无核化进行谈判应是因为其国内完成了核武器发展目标,谈判筹码已足够,不需要再多做实验,和禁运带来的压力无太大关系,毕竟朝鲜已经多年遭受制裁和禁运,实际影响有限。

一名负责半岛安全问题的武官也对《财经》记者说,朝鲜在完成其核武器打到美国本土目标后,就像“拿着刀子在手上”时就会愿意坐下来谈判。

朝鲜的核武器打击能力在过去24年出现大幅进步,其经济情况也与美国高层官员上次访问时完全不同。朝鲜在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莱特于2000年访朝时提出希望美国捐赠鞋子的窘况已不存在,朝鲜工厂已具备自主制造大部分民生用品的能力。另外,当时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向奥尔布赖特索要她的邮箱地址让外界感到惊讶,而过去十年朝鲜已成为多次大型黑客攻击的主要嫌疑人。

多名于3月访问朝鲜的游客和非营利组织人员向《财经》记者描述,平壤市内超市货品比以前丰富,消费者购买也活跃。供电情形比数年前改善许多,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让不少工厂长时间开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机器只能运转几小时。

因此,特朗普政府的“最严格禁运”和“极限压力”是否是朝鲜松口原因让人怀疑。

同时朝鲜无核化的诚意也是疑问。不少专家甚至认为促成特朗普点头的是韩国有意曲解,或者美国误读朝鲜讯息的结果。美国一位前资深国务院官员就倾向认为,特朗普某种程度或是落入朝韩两国设的局,当下看来韩国代表似乎修改朝鲜辞令,达到美国能接受的标准。不过,部分专家指出,韩国代表团转交了一封金正恩的亲笔信给特朗普,该信内容或是特朗普答应会谈的关键。

朝鲜通过韩国代表释放讯息,只要朝鲜在没有安全威胁下,就没有理由继续持有核武器。这样的表态意味着,朝美需要很长的时间就“朝鲜不受安全威胁”的条件进行谈判,尤其是美国需要做什么,以换取朝鲜如何处置其核武器项目。

分别于2017年11月和今年3月初访问平壤的俄罗斯学者沃龙佐夫(Alex Vorontsov)告诉《财经》记者,朝鲜相关部门与他交流透露的讯息是其拥核基本立场没有改变,接下来在与美国的谈判上,在乎的是与美国平起平坐,双方各自实现承诺。

特朗普如何接招

不少朝鲜专家呼吁,特朗普对朝鲜无核化的说法应一再推敲。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东亚防扩散项目的主任刘易斯(Jeffrey Lewis)指出,与美国总统会面一直是朝鲜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的目标,这次对特朗普提出邀约不应该被认为“有什么特别的”。

朝鲜电影《我看到的国家》讲述的就是美国总统访问朝鲜,参观核武器后被说服,最后以平等对待朝鲜结尾。“金正恩不是邀请特朗普,然后他交出他的武器,而是邀他去看他的核武器和导弹,然后强迫美国平等对待他。”刘易斯认为。

美朝上一次在1994年针对朝鲜弃核进行谈判时的互相算计,让双方的信任基础十分薄弱。克林顿政府与朝鲜谈判时打着算盘认为金家将无法持续执政,美国最后无需兑现承诺。朝鲜在背地里研发核武器,并数次使用不同手段让核查人员无法顺利检查朝鲜拥核情况,包括将核原料藏在地道等。待到小布什总统上台后,对朝政策大转弯,朝鲜加速发展核武器。

朝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金正日和朝鲜统一之日》一书回顾了1994年美朝谈判过程: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认为美国有“不真诚听取对方言论的倾向”,因此对美国采取“美人计作战”,即让美国核设施考察团进入平壤,但不让考察,同时否认拥有核武器,不断加大美国疑虑,让美国上钩,以先互设办公室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目标,签订推动无核化的“框架协议”。

不过,朝鲜的谈判团队在2002年小布什总统废除“框架协议”后,仍持续对美国进行研究,随后参与六方会谈。沃龙佐夫提出,朝鲜对与美国会谈早就完成准备工作。朝鲜外交部长李英浩参与六方会谈多年、近来升任副部长的原北美局局长崔善姬对与美国谈判都累积了多年经验。

深知对朝谈判的困难,曾主导1994年对朝谈判的前国防部长佩里表示,“我非常支持对话,但这样的对话应该建立在对什么是可以谈判、什么是可以认证(结果)的实际期待上……会谈面临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我们要谈什么,包括我们要得到什么和我们要给什么;第二,在会谈期间,朝美各自要做什么……如果我们要做的是值得的,相对能确认结果的,那我们具备足够理由与朝鲜谈判,否则将面临严重外交挫败。”

前副总统拜登的安全战略顾问卡林(Colin Cahl)建议,特朗普政府需立即进行的就是跨部门和跨盟国(韩国与日本)协商,包括与韩国就4月底朝韩会谈交换经验,列出马上可行及长远可行的目标,美国在谈判桌上可向朝鲜提供的条件,同时立即组成谈判小组,选出首席谈判人。“所有寻求和平方案的人都应该希望特朗普能成功。在此情况下,大家能做的就是不断对特朗普政府施压,确认他们做好所有准备。”

就在会谈时间进入倒数的同时,特朗普于3月13日宣布由中情局局长蓬佩奥取代蒂勒森担任国务卿,加上美国目前没有驻韩国大使,国务院六方会谈特别代表尹汝尚(Joseph Y. Yun)于3月初正式退休,谁将带领美国谈判正备受关注。

蓬佩奥对朝鲜立场比蒂勒森强硬得多,因此消息一出,韩国政府相当紧张,生怕特朗普改变会谈立场。

但是,和朝鲜进行密切交流的新美国基金会朝鲜专家迪马乔(Suzanne DiMaggio)指出,朝鲜虽对蓬佩奥的鹰派立场相对担心,但也能对他更笃定,因为“他们对蒂勒森和特朗普的关系总是抱有怀疑,不认为他的发言得到总统授权”。

特朗普最终能否实现与金正恩的会面,也还存在变数。蔡建指出,接下来韩朝会谈是否顺利、韩美联合军演紧张是否再起,以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4月访美时是否游说特朗普改变主意,都是会面实现的变因。日本在对特朗普的决定感到意外之余,也开始积极推动日朝会谈。

会谈地点近来也成为焦点,从平壤、板门店、华盛顿、莫斯科、日内瓦到新加坡等,各有说法。沃龙佐夫指出,不能排除特朗普前往平壤的可能,但是金正恩前往华盛顿的机会则不存在。

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崔应九对未来两到三年的半岛和平趋势相对乐观,他认为美国会配合朝鲜计划的路径走下去,顺利进行谈判不是问题,因为“朝鲜对于核武器冻结,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入核查并封存核武器的套路都相当熟悉,也能做的出来”。但真到了销毁那一步,或许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朝美共识走到尽头,国际社会不得不默认朝鲜拥核事实。

【作者:蔡婷贻】 
关键字: 过程 第一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