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擦中求共赢,在打压中谋发展——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和金融摩擦40年_财经论衡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在摩擦中求共赢,在打压中谋发展——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和金融摩擦40年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8-07-25 00:09:37
字号:
贸易摩擦方面没有能够对日本造成根本的打击。市场开放方面,也可以说是双赢的结果

文/李海燕

提起日美贸易和金融摩擦,大家往往想起广场协议和日本半导体行业摩擦。其实日美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有各种各样的贸易摩擦。主要的贸易和金融摩擦一直持续到1998年左右。回顾日美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40年的贸易和金融摩擦,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日本的应对:在摩擦中求共赢,在打压中谋发展,各种约束条件下谋求自己总体利益最大化。

日美经济摩擦三部曲

从上世纪60年代就拉开序幕的日美经济摩擦和交涉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1)日美贸易摩擦。主要是某个具体产品或者某个行业的谈判。(2)日美金融摩擦。主要是1971年之后,日元长期的升值。(3)日美关于日本开放本国的市场的谈判。这个从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结束。下面是主要事件的时间表。

1.日美纺织品行业谈判。1970年,日本纺织品交涉正式开始。1972年,日美双方签订了日美纺织品协定,日本接受了主动控制出口的要求。

2.日美牛肉和柑橘产品谈判。(1)1977年,双方开始第一次谈判。1978年,双方确立了到1983年,达到进口美国牛肉3万吨,柑橘8万吨,橙汁6500吨的目标。(2)1983年,日美双方第二次交涉。1984年,日本同意增加每年进口牛肉的数量。从1984年开始每年增加6900吨牛肉。(3)1988年,日美第三次牛肉柑橘交涉。决定取消牛肉的配额限制,改为关税管理,并且逐步下调关税。1991年70%,1992年60%,1993年50%。柑橘类产品三年后完全自由化。橙汁四年后完全自由化。

3.日美汽车谈判。(1)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日本的汽车对美出口增加。美国的汽车行业和工会开始对政府和议会施加压力。(2)1981年,日本决定对美汽车出口采取自主限制措施。1981年-1983年,控制在每年168万台。1984年185万台。1985年-1991年每年230万台。1992年-1993年165万台。(3)1992年,日本制定了增加美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计划。另外,“在美国的日资汽车公司1994年购买美国汽车零部件约150亿美元,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40亿美元”的计划被分解给日本各汽车公司。

4.MOSS谈判。1985年开始,日美双方开始MOSS谈判。美国要求日本在电子、电气通信、医药和医疗器械、木材等四个美国占有优势的行业取消进入日本市场的壁垒。1986年,电气通信服务领域一部分自由化。木材和计算机零部件的关税被取消。

5.日美半导体谈判。(1)1985年,日美开始半导体谈判。(2)1986年,第一次日美半导体协定缔结(扩大外国企业参入日本半导体市场的机会,防止半导体产品倾销等)。(3)1991年,第二次半导体协定缔结。

6.日美超级计算机问题。(1)1987年,美国认为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美国在日本市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要发动超级301条款。(2)1989年-1990年,日美双方召开会议,基本达成了协议。日本改善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措施。

7.日美结构问题谈判。(1)1989年,日美双方就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消减开始谈判。(2)1990年,发表了最终报告。日本在改善市场机构方面做出一定让步。

8.日美保险谈判。(1)1993年,作为日美综合性经济谈判的优先领域,开始保险领域的谈判。(2)1994年3月,日本方面主动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外资保险公司的措施。

9.日美综合性经济谈判。(1)主要包括宏观经济问题、日美合作领域、具体领域和市场机构问题等三个大的领域。(2)关于政策采购,日本政府做出让步,增加采购的公平和透明性。(2)在保险和金融服务领域,进一步解除管制。(3)促进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等。(4)促进平板玻璃的进口等。

日美关于金融方面的摩擦和交涉是从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开始的。在此之前的30年,日元和美元的汇率一直是1美元=360日元。1971年12月的史密森会议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对美国协调升值。日元升值16.88%,基准汇率调整为1美元=308日元。1973年主要发达国家彻底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日美双方交涉的结果,日美双方确定1美元=264日元为日元升值的上限。1978年,日美双方的问题是防卫美元,也就是避免美元的过度下跌,日美双方利益一致。1985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在纽约广场酒店签订广场协议。五个主要发达国家同时介入外汇市场,诱导美元下跌。之后日元迅速升值,两年时间升值大约1倍。1997年主要几个国家在法国卢浮宫开会,达成卢浮宫协议,但是没有达到阻止日元过分升值的效果。1995年,日元升值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美元=80日元左右。日美进行多次谈判,期望日元能够贬值。1997年发生亚洲通货危机,日本期望发挥主导权,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但是被美国阻击而失败。

日美交涉的主线只有一个,那就是减少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增加美国对日本的出口。但是从结果上来看,美国今天也没达到这个目的。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在1985年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技术和经济实力增加。在高科技领域开始比肩美国。美国出于军事领先和自身全球霸权的需求,对日本的压制开始增强。另外1985年美国沦为纯债务国。回顾日本的应对,日本一直在让步,好像日本一直是在吃亏。笔者认为不能够简单这样看,日本和美国是同盟国。1945年以后,日本的主要技术导入来源都是美国,主要的市场是美国。而且,享受到了美国带来的全球范围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日本真正在工业技术方面赶上美国也是80年代中期的事情。日本是冷战时期最成功的free-rider。1985年和1986年之所以成为日美经济交涉的重要的转折点,是有深层的原因的。1985年,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贸易黑字降到了40亿美元。1986年竟然是赤字。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在军工方面应用比较多,出口限制也多。另外一个原因是德国和日本战后发展了民生高科技产品,出口量极大。高科技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基础,美国当然不会坐视日本和德国等国家超过美国。

对此美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振兴科技的法规。比如从原来的anti-patent转化为pro-patent的策略。允许国内企业进行联合研发等。对外则进行贸易和市场谈判,打开包括日本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

日美40年贸易和金融摩擦的结果

持续40年的日美贸易摩擦和日本市场开放交涉,整体来讲对日本的影响是中性的。1985年之后日元的快速升值对日本的负面影响大一些。从结果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黑字也并没有下降。1990年以后,除了少数3个年份,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黑字比80年代后期的黑字还要大。日美贸易摩擦之所以偃旗息鼓,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是美国贸易金融和市场开放方面对日本的要求基本都实现了。已经没有进一步要求的理由。第二个原因是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贸易赤字的最大来源国。事实证明,只要产业有足够的实力和不断努力,遭受美国的打压也并没有消弱日本企业对美国出口的能力。如果考虑到有大量的日本企业在中国生产出口美国和许多对美国出口的产品需要从日本进口大量的零部件,日本对美国的实质贸易黑字是80年代的2倍以上。

如果只从日本对美贸易黑字来讲,日美长期的各种摩擦和争斗,并没有解决日本对美国的大幅度贸易黑字问题。2017年日本对美贸易黑字是1985年的2倍左右。如果从美国对日本在高科技行业的阻击来看,美国是相对成功的。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经济的低迷让日本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趋于减少。从互联网企业来讲,日本并没有诞生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但是笔者认为,这与贸易和金融摩擦没有关系。美国google公司是1998年才创立的。Facebook2004年才成立。这个时期泡沫经济对日本的影响已经不大了。日本在互联网行业之所有没有世界知名的企业,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日本战后的工业体系是完美的追赶型的工业生产体系,对互联网时代有所不适应。第二,语言和人口的障碍。日语是只有日本才使用的语言,而且日本只有1.2亿人口。过去日本首先在国内成功制造某种工业产品,之后大幅度出口海外发展模式不适合互联网产业。在笔者看到的各种资料中,日本也没有像美国一样,在冷战时期对互联网技术做基础性的研究。日本在计算机的硬件方面一直不断地在努力。

我们来看看日美摩擦的几个主要领域的胜负:1.日美纺织品行业的摩擦。摩擦之后日本的纺织业开始消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完全让步给中国。但是日本的化学纤维行业之后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在高端材料方面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另外政治上,日本政府通过纺织品行业的妥协,更快地收回了冲绳的行政管理权。从产业来讲,日美双输。算政治账的话,日美双赢。

2.日本彩色电视机贸易摩擦。上世纪70年代日美关于电视机的摩擦持续了十年左右。80年代,日本家电称霸全世界。之后由于成本和市场的关系,2000年以后市场份额方面落后韩国和中国等国家。但是日本依然保留着强大的家电行业,技术水平领先全世界。美国的彩电行业在90年代消失了。日本完胜。

3.日美钢铁贸易摩擦。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钢铁业在低端产品方面让位于韩国和中国等国家。日本的钢铁行业直到今天也是全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新日本制铁住金是全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美国的钢铁业在贸易摩擦之后也没有任何的恢复和起色。日本胜。

4.日美农产品贸易摩擦(主要是牛肉和柑橘类产品)。日本进口美国牛肉和柑橘类产品增多,日本消费者的选择增多。日本牛肉不断进化,和牛成了全世界最知名的牛肉品牌。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澳大利亚和日本没有贸易摩擦,澳大利亚也没有能力给日本施加压力。但是日本进口澳大利亚牛肉比美国还多。关于柑橘类产品,1995年之后,进口量就没有再继续增加。从美国进口的柑橘类产品反而有所下降。市场和消费者会做出合适的选择。日美双赢。

5.日本汽车贸易摩擦。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汽车行业发展有所放缓。但是90年代后期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美国通用汽车在次贷危机中申请破产保护。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行业技术上不断进化,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日本的技术积累也超过美国。日本完胜。

6.日美半导体摩擦。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慢慢衰弱。笔者认为截至2017年,日本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半导体强国。半导体行业是由三个分支行业购成的:半导体的设计和制造、半导体制造设备、半导体材料。90年代以后日本主要在半导体产业设计和制造方面丧失了市场份额和发展的主导权。在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方面,依然具有和美国势均力敌的产业实力。从半导体的基础研究来看,每年在国际固态电路会议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半导体行业基础研究实力的重要体现。80年代后期以后,日美两国一直是最多的国家。2012年,韩国第一次超过了日本。另外,2012年日本退出了DRAM领域。2018年6月,日本最大的半导体生产企业东芝公司把半导体部门卖给了美资基金。半导体领域,日本输美国赢。

7.市场开放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多年,日美就日本市场的开放,进行过多次的交涉。日本也逐步开放了一些市场领域,包括就非关税壁垒的下降做了不少的让步。但是从结果来看,基本上没有哪一个领域,美国企业能够在日本市场占领超过日本企业的情况。日本的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美国实现了撬开日本市场的目的。比如保险领域,外资保险公司在保险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中占比不到15%。日美双赢。

笔者认为,贸易摩擦方面没有能够对日本造成根本的打击。市场开放方面,也可以说是双赢的结果。背后有四个深层次的原因:第一是日本的产业实力是非常强大的。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摩擦,只不过是减少了这些领域的低端产品的竞争力。第二个原因是日本采取了种种措施去规避对自己的影响。比如汽车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其就采取自主控制出口台数。但是限制了台数,并没有限制出口汽车的档次。日本汽车行业开发高端车型,总的出口金额还是不断上升。另外,采取了在当地生产的方法,总的公司盈利还是不断上升。应该说当时情况下,日本采取主动限制自己出口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策略。第三个原因是日本企业不断的努力。比如日美两国在彩色胶卷方面也发生过摩擦,主要是美国柯达公司对日本富士彩卷。但是柯达公司破产了。日本富士彩卷不断进化,成为生产数码相机的公司。而且利用生产胶卷的微细加工技术,成功开发了一些化妆品。公司成功进行了转型。第四是日本特殊的产业结构和消费者习惯。日本国民有很强的危机感,对外国资本和外国产品内心一直是比较排斥的,存在许多非关税性的障碍。总的来说,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之后的泡沫经济对日本整体的打击是比较大的。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长期的低迷,是和日本自身的经济结构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

(作者为旅日学者,编辑:苏琦)

【作者:李海燕】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