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重装财富管理, 机构转型提升六大能力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16 17:48:32
分享到:
导语

低利率之下,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幅降低,“热钱”将大幅增加,加上疫情、政策和国际治理的不确定性,市场波动性将大幅上升,对资管机构的前瞻性判断、择时要求将大幅提高

文 潘东 | 编辑 袁满

资管新规两周年之际,银保监会发布了《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为资管新规后针对各子行业出台的系列政策画上了句号。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是监管仍然出台了对非标资产比例严格限制的信托新规,体现了监管对资管行业净值化和标准化转型的要求,意味着资管行业转型的方向和决心不会改变。

此次疫情突如其来,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仍在持续深化。这次疫情使得大家更加重视家庭保护,更加重视财富管理。财富是未来消费能力的存储,资产是财富的储存工具,家庭财富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未来的风险缓冲及消费能力。

那么,在资管新规出台两周年之际,资管行业无论在产品规模、产品形态还是资金来源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在当前疫情的冲击之下,资管行业作为资金中介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也肩负着为投资者理财、促进居民财富增长的职责。因此,资管机构应继续加快转型,提升六方面能力,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环境变化。

重现生机,呈现六大特点

资管新规出台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们观察到行业并没有徘徊不前,而是在总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实现了结构优化、净值转型和规范发展,银行理财更是恢复了2016年以来的正增长。总体上,资管行业呈现出六个特点:行业规模企稳回升;行业结构优化;资产端标准化投资占比提升;资金端养老等长期资金快速增长;银行理财呈现积极变化;理财公司迎来首秀。

1.资管规模企稳:止跌回升

由于资管新规的出台,资管行业在2018年规模历史上首次负增长,但是2019年规模止跌回升,小幅反弹。2019年末资管行业规模合计110万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近4万亿元。这说明资管行业经过2018年痛苦的“去杠杆”之后,转型见成效、规模稳增长,资管行业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标志着资管市场从转型的阵痛中正在重现生机,这是资管行业回归本源、降低杠杆后的更健康发展的体现。

2.行业结构优化:通道业务此消、主动管理彼长

从细分行业来看,2019年资管七雄的规模呈现“四增三降”。资管市场规模的踟蹰向前主要来源于两股相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通道业务及其背后的影子银行模式仍然被严厉打压,因此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信托规模仍处于下降周期,分别下跌18%、18%、5%,合计减少4.3万亿元;比2017年末则减少了13.2万亿元,连续两年呈压缩态势;另一方面,保险资管、公募、银行理财、私募机构发挥主动管理优势,积极寻求产品创新,分别增长13%、13%、9%、8%,合计增加8万亿元。通道业务此消、主动管理彼长,资管市场结构得到优化,继续向回归本源、有序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

3.资产结构优化:标准化投资占比提升

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从融资端看,标准化融资的占比显著提升。按表外的社融占比统计,2018年-2019年两年内委托贷款占比从17.9%下降到12.7%,信托贷款占比从10.9%下降到8.3%,二者合计下降7.9个百分点。而以企业债、政府债和股票为主的标准化资产融资占比则相应提升,企业债占比从2017年的24.2%提高到2019年末的26.0%,2019年当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增速快于2018年;政府债券占比从36.1%提高到41.8%,提升5.7个百分点,是提升最大的品种。

从各行业特征和规模变化看,非标资产和通道业务占比较高的券商资管、信托和基金子公司规模持续收缩,以标准化为主的公募基金和保险资管则持续正增长,私募基金中投资于标准化资产的证券投资基金部分的规模也是保持正增长。上述变化说明资管机构规模增减起伏的背后是整个融资市场结构的变化,即标准化资产占比提升。

4.资金结构优化:养老金及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增长快

近两年资管资金端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尤其表现在以养老金和保险资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快速增长上。养老资金占比小、但是增速最高,养老资金从2017年的2.7万亿元稳步提升到4.7万亿元,两年增幅74%,为所有资金来源中增幅最大的渠道,占比也从3%提高到5%。一支柱社保基金与基本养老金的资金规模出现大幅上升;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与人数以及资金规模持续攀升;相比之下,三支柱规模尚小但未来可期,自从2018年养老目标基金正式诞生,2019年已有超过百亿的产品获批发行,正式拉开第三支柱养老的华丽帷幕。保险资金也重拾动力。2019年保险资金成绩耀眼,资金运用余额中的投资规模达到16万亿元,增速从8%上升至15%。

5.银行理财结构优化:四大积极变化

银行理财在资管新规之后顺应监管要求,加快转型步伐,成效显著,出现四大积极变化:一是保本理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非保本理财规模实现稳健上涨、整体规模24.0万亿元,比2018年非保本理财的规模增长9%。二是净值化转型有序推进,2019年6月末,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7.89万亿元,同比增长4.30万亿元,增幅达118.3%;净值化产品占比从2018年底的28%升至35%,提升7个百分点,其中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规模占绝对比重。三是负债结构优化,同业资金空转大幅下降,2019年6月末,同业理财存续余额0.99万亿元,首次降至1万亿元以内;占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4.45%,较2017年初的23%下降逾18个百分点,“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四是2019年上半年,新发行的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185天,同比增加47天;3个月以下的短期产品发行规模降幅高达62%。理财转型呈现了积极进展。

6.理财子公司首秀:含权益产品占比提升

2019年是银行理财诞生元年,从无到有、从零到一,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管新规的催产下诞生,开始了历史的征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1家理财子公司开业,其中9家已正式以理财子公司的名义发布产品,共发布了464只。相比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有四大特点:

一是产品结构中20%是混合类,7.3%是权益类,两类占比三分之一。尽管仍然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但是混合类占比在逐步提升,光大理财即将发行首款直投股票的卫生安全主题精选理财产品;二是固收类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普遍高于同期银行预期收益性产品;三是混合类产品的业绩基准普遍高于固收类,权益类产品的业绩基准高于混合类;四是从理财子产品发行期限看,固定收益类和混合类的产品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3年,而权益类产品期限更多为3年以上。整体看,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期限要明显长于预期收益型的老产品的平均期限。

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环境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概率小、且杀伤力巨大的“黑犀牛”。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不遇的一场大流行,是二战以后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给全球经济、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全球央行已经快速行动、释放流动性、纾困企业,在动荡的经济活动、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中,2020年的资管行业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1.疫情的不确定性

截至5月15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逾453万例,3月份以来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都在7万例以上。未来疫情的演化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疫情严重的欧美国家的疫情什么时候控制下来,这将决定全球疫情的拐点;二是目前疫情正在上升势头的国家能否控制住过快增长势头,特别是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三是疫苗和特效药何时能研发出来,以及疫苗的时效性和药物的有效性,这将决定疫情的管控能力。根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新发表的论文,新冠病毒可能会持续到2025年。疫情的演化将决定各国经济的复苏能力和时间,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伤害越大,复苏难度也越大;反之亦然。

2.政策的不确定性

目前各国央行基本上竭尽所能,把所有政策工具用上,应对疫情的影响,降低对实体的影响。由于政策的非常规性,因此政策的出台和执行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市场并不能完全预期。因此, 在疫情的不确定之上,叠加政策的不确定性,那么对市场的影响将是双重不确定。

此次危机之下,美联储已经动用了几乎所有的政策工具,包括降息、QE、商业票据融资支持工具、一级交易商信贷支持工具,以及宣布量化宽松无规模限制,直接为信用市场提供资金支持。面对此次疫情引发的流动性危机,美联储几乎一次性用尽了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所有储备,并将火力集中在了解决核心问题——信用市场风险,防止流动性危机进一步演化为债务危机。经过几乎无限制的向市场注入流动性,5月13日美联储资产规模已达到6.98万亿美元,即将突破7万亿美元,较2月末增加2.8万亿美元。3月以来,美联储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已远远超出QE1-QE3时期。

到了目前阶段,央行解决信用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的政策工具基本用尽,美联储只剩下直接入市购买ETF的工具,但是需要修改《联邦储备法》。因此,未来央行的政策仍有不确定性。在美联储庞大的资产负债上,央行实际已经成为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一举一动都将给市场带来震动。

我国央行通过降准、再贷款这些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2万亿元,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将资金传导给实体经济,4月末社融增速达到12.0%,M2增速达到11.1%,均显著高于名义GDP增速。市场的总量流动性非常充裕,关键在于资金的具体流向,是否流向真正有需求的企业,而不是把资金用作套利和投机。

3.国际治理的不确定性

这次疫情加大了人们之间的社交距离,也拉大了国家之间的隔阂。之前的贸易争端没有出现缓和迹象,反而在疫情之下愈演愈烈,疫情使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短板的劣势暴露出来,开始更加重视产业链的自主建设和保护。在不少西方国家保护主义、孤立主义频出的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可以为西方民粹主义者提供一个新的借口,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之间的较量和交锋将长期存在。

日前美国宣布将严格限制华为使用美国的技术、软件设计和制造半导体芯片,这是对华为芯片采购的全面封锁,意味着科技领域上的争端将继续下去。从贸易争端到科技封锁,到未来可能的金融战,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盛行的当下,未来的国际治理和国际关系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4.市场的不确定性:低利率、高波动或成常态

在全球央行不断量化宽松和降息的政策之下,全球三分之二的主权债券已经呈现负利率,规模合计约17万亿美元。低利率和流动性泛滥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常态。现在的央行实际上已经被高额的债务绑架,次贷危机之后各国量化宽松政策推高了宏观杠杆率,但是各国杠杆率的升高在各部门的分布有所不同,如美国集中于政府和企业部门,欧洲和日本集中在政府部门,我国集中在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的不断膨胀加大了未来偿债的压力,但同时经济增速是放缓的,这实际形成了央行放水的循环:债务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偿债压力加大→央行放水,实现债务货币化。因此,一旦债务升高之后,实际就很难降下来,特别是在当前的疫情和经济困局之下,央行只有不断放水,拯救本以孱弱的经济和居民、企业债务。

在低利率之下,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幅降低,投机性资金即“热钱”将大幅增加,流向各个低估的市场和热点板块,而热钱往往不具有持续性,上涨之后可能“一地鸡毛”,加上疫情、政策和国际治理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几年市场的波动性将大幅上升,对资管机构的前瞻性判断、择时要求将大幅提高。

资管机构需提升六大能力

疫情期间,金融资产配置比例高的城市显示了更强的消费韧性,金融资产配置其实是我们家庭的危机减震器。统计表明,金融资产占比每增加10%,消费的冲击就会减少4.9%。因此,财富管理行业是最古老的行业,也是最青春的行业,未来仍将基业长青。

疫情之后,资管机构如何提升投资管理能力、调整姿态?可以从以下六点入手:

第一,更加重视风险及应对危机的弹性和韧性。这次衰退或是U型衰退,底部时间或较长。目前,低利率、高波动、高杠杆、脆弱的流动性、贫富分化、逆全球化,都是挑战,熵值越来越高。此种情况下,资产配置应采取防御姿势,把风险看得更重。韧性是资管机构要做中长期的战略配置,做好再平衡。弹性是要抓住中短期的战术机会,把握交易性机会。

第二,更加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具体到资管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是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受人之托,代客理财;买者自负,卖者有责;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投资者。目前随着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不断推进,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刚开始,需要适应市场的波动和净值的回撤。对银行理财来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现阶段是“三期叠加”:银行理财净值转型起步期叠加投资者风险教育摸索期以及市场波动剧烈期,投资者保护工作复杂度、难度都在增加。

第三,更加重视大类资产配置。统计表明,配置创造了90%的收益来源。如何提升投研能力和资产获取能力,跑好大类资产配置的长跑?疫情之后,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长期低利率时代,投资不仅是选公司选行业战胜交易对手,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找到跑赢、跑平CPI甚至是M2增速的资产。过去的二三十年,我们看到巴西、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了过去比较好的技术产业的发展,如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风口,美股长牛了十年。但是,向前看未来哪些国家和哪些大类资产哪些产业还有机会?目前看有两点是比较确定的,一是数字资产的价值是确定的,抓住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有数字资产赋能的产业和企业有比较好的增长潜力;二是与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如医疗健康、大消费等基本生存需求密切相关的行业,仍然有长期的成长空间。

第四,更加重视线上服务。线上服务强调的是客户体验,强调简单易用。疫情期间,线上消费显示了更强的抗冲击力和恢复速度。疫情导致的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在对经济造成负面冲击的同时,加速了数字化技术在各行业的渗透。疫情使得许多行业的商业模式、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工作方式乃至心态都将发生深刻的改变,技术进步和数字化深入将显著影响资管机构的发展。某银行理财2月份线上发布的第一个Z码产品,电子化销售率98.4%,其中,手机银行渠道占比58%以上。

第五,更加重视数字化转型。数据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驱动未来世界进化的最有力的利器。应对疫情带来的数字化快速渗透以及商业模式线上化,资管机构应该积极布局数字化转型。在投资方向被技术与数字化引导的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将重塑资管行业投研、营销、风控、运营等各个环节,提升资管行业的数字化水平。构建大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数据技术,可以改善资产配置效能、提升大类资产投资绩效、拓展资产类别和投资半径,从而提供新的超额收益。

第六,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和持续投资。当今社会波动性强、老龄化社会加深、人口红利消失,资管机构应该把投资和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结合起来,在养老体系建设、提升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市场情绪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也是资管机构的担当和道义所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资管机构加入到实践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投资的队伍中来,将环境、社会、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并积极发挥投资企业管理权。

(作者为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编辑:袁满)

编辑:袁满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