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该怎样扶持机器人产业_封面_封面文章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政府该怎样扶持机器人产业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09-09 19:13:29 我要评论(0
字号:
国内机器人产业爆发与各级政府政策刺激密切相关,机器人产业实现赶超也离不开政府扶持,但要掌握核心技术,政策重心亟须调整

□本刊记者 韩舒淋沈小波/文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机器人在国家政策层面备受重视。业界基本共识是,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热潮,也与地方政府层出不穷的扶持政策密不可分。

《财经》收集分析各地出台的政策,地方政府的热情高涨,其发展目标加起来已经远远超过国家层面的规划目标。但目前的产业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终端应用的补贴上,在基础研发、人才培养等周期更长的领域,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

在这一轮产业热潮爆发之前,机器人就开始出现在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扶持文件之中。

早在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机器人技术被视为先进制造技术之一而列入其中;工信部同年颁布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中》,研究开发新一代工业机器人被视为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应用重点。

此后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关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相关规划中,工业机器人开始频频现身,并且目标多次提到实现核心部件的突破和产业化。

2013年12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专门针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文件。

2015年,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机器人与高档数控机床一起,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

该文件要求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规划对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总结了五点差距: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

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规划提出了如下目标: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人以上。

地方政府热情更高

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则在2013年前后集中出台,其中东莞、深圳、广州、芜湖、沈阳、重庆、青岛、上海等城市是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目前也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或者规划出台。

纵观各地政策,扶持方向主要包括两点:推动制造企业进行机器换人,扶持本地的机器人制造商。

在推动企业进行机器换人方面,不少地区都对当地企业在此方面的投入进行补贴。

东莞设立了“机器换人”专项基金,根据企业投入总额的10%、最高20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复制性强的示范项目还有额外奖励,东莞计划在三年内实施1300个到1500个机器换人项目。

广州对采购或者租赁整机的,按不高于售价或者租赁价格的20%进行补贴,对采购或者租赁整套设备的,按总价的10%进行补贴。长沙的补贴比例也与广州相同。

广东省计划安排技术改造基金168亿元,在2015年到2017年之间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对企业采购机器人的融资条件放宽标准,或者减免相关税费。

针对机器人企业的扶持手段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补贴方式是通过首台套重大设备对生产企业进行补贴,东莞对机器人的首台套奖励标准为销售价格的15%,高于其余设备的10%;佛山对国内首台套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省内首台套一次性50万元奖励;芜湖对本市机器人企业首台套设备按照其售价的100%进行补贴。

为了吸引机器人企业入驻当地产业园,在土地费用、税收、政府审批、人才引进等配套方面,地方政府也在想各种办法。

长沙市政府对总部或者地方总部搬至长沙、投资在1亿元以上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一次给予1000万或者500万元补助,并且前三年厂房租金全免,后三年减半。

深圳对投资额超过2亿元的产业项目,享受绿色通道待遇,优先保障用地需求。

芜湖对园区内新建、扩建厂房按面积进行补助,对企业使用博士每人补贴10万元,硕士每人补贴5万元。

青岛对入驻园区的机器人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六年内,根据企业上一年实现的经营性纳税额税收强度,给予一定运营奖励。

与这些补贴政策相伴的,是各地雄心勃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也往往与当地的机器人产业园密不可分。

仅以珠三角三个代表城市为例,东莞计划到2018年实现全市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广州计划到2020年形成年产10万台(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形成超千亿元的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深圳计划到2020年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

政策方向需要调整

工信部的摸底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产业园超过40个,这一数字还不包括筹备中的园区。

如火如荼的补贴战下,机器人行业难免过热。一些机器人公司在自己并不拥有任何上下游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采购、外包的办法组装生产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对《财经》记者表示,对没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它可以躺在政府的补贴上,政府的补贴变成了一个盈利点,这是我们非常担心的”。

目前,工信部已经起草了《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讨论稿)》,正在征求意见。该讨论稿对机器人公司的技术能力、设备能力、人员素质等都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希望借此提高机器人行业的准入门槛。

不过,《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机器人年销量已经超过1500台的领先公司,还是销量还不到200台的初创公司,都不希望政府在现阶段设定太多门槛。

有受访的机器人公司认为,目前国内的机器人公司都还在起步阶段,能够大批量生产机器人的公司少之又少,太早出台规范性文件,反而有可能扼杀创新。

另一方面,有实力的机器人公司对这些扶持政策也并不很热心。

面对各地兴起的产业园热潮,国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主任助理宋健对《财经》记者分析,即便到了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预计达到10万台,这个总量也并不大,建那么多产业园,形成的产能肯定消化不了。另外,机器人产品本身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只有规模化生产才有优势,建太多的产业园只会分散规模。

广州启帆机器人公司总经理周玮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仅仅是厂房、地皮便宜,不足以吸引公司入驻外地的产业园,关键要看当地有什么行业需求、有多少客户。

显然,市场才是吸引机器人公司的决定性因素。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对《财经》记者表示,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两处,一是为机器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为企业开拓市场。

目前政府的补贴政策,重点关注的是机器人的终端应用,对基础研发、核心零部件以及人才培养等见效周期长的领域重视不足。

尽管各地的政策、规划中都或多或少会提及推动上下游相关核心零部件突破核心技术,然而相比终端应用详细而明确的补贴条款,在基础研发领域的政策要模糊得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对《财经》记者表示,一些关键零部件没有五年到十年的积累,很难做出比较成功的产品。离市场远的前端,政府要多支持,离市场近的后端,政府要少插手。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是多家新兴机器人公司的创业导师和投资人、也是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创建者,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政府不应该只关注产品终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础研究,以及基础研究与应用的中间环节都应该关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该有所分工,互相衔接,中央政府应该更多关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省级政府应该更多关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环节,再下一级政府才应该关注补贴、金融支持手段等微观扶持政策。

【作者:本刊记者 韩舒淋沈小波/文】 (编辑:yanqi)
关键字: 机器人 产业 政府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