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险资运用殷鉴_封面_封面文章_《财经》杂志_杂志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个股查询:
 

全球险资运用殷鉴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6-12-13 16:36:26 我要评论(0
字号:
国内保险资金运用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给全行业保险资金的整体运用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各家保险机构亦在投资策略、投资风格上产生分化

□何大勇/文

自去年以来,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上演多场资本市场“大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部分保险公司一面在资产端举牌获取优质蓝筹股资产,另一面在资金端销售相对短期高收益的万能险,实现了快速的规模扩张。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的出发点始于获取经济回报。特别是,在如今经济增速趋稳、低利率、优质投资标的稀缺的大环境下,蓝筹股凭借自身优异的业绩,能够提供稳定的、较高水平的分红回报和中长期升值预期,从而成为险资偏爱的投资标的。

但是,部分险资的投资操作不再止步于做安静的财务投资者,而是在获取一定的股权比例后,积极介入公司管理,与既有管理层产生摩擦,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述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国内保险资金运用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监管环境、竞争环境、保民需求、资本市场等,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信用风险增加、复杂利率的挑战,固定收益类投资标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第二,偿二代下“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给保险资金在多元化投资、股权投资上放开了更大空间。

第三,“泛资管”的大趋势赋予中小保险公司利用“投资型保险产品”赶超大公司的机会,但竞争的加剧也造成它们在产品端上愈发激进,用高额的预定收益率和缩短产品期限带来的流动性来吸引客户。

最后,中国消费者在高利率时代的投资惯性以及对“保障型”保险产品需求和认识的相对不足,进一步助长了短期、高收益投资型保险产品的高速增长。所有这些变化,给全行业保险资金的整体运用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各家保险机构在投资策略、投资风格上产生了分化,帮助“险资”登上2016年投资界的关键词。

实际上,若纵观全球保险业发展史,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市场在资金运用方面均经历过与中国保险业目前类似的阶段。

通过回顾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股权投资策略和整体资产配置策略,以及历史类似转型期下领先险企投资能力的建设经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坚持长期投资

各国保险业的股权投资在比例上呈现出很大差异。

例如,英国和美国这两个保险业最发达的国际市场,其保险公司在公开市场股票的持有比例上却有着巨大差异。

美国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占一般账户比例一直都比较低,寿险约为5%左右,财产险约为15%-20%,但特殊账户(投连险、万能险、变额年金/养老金等)的投资比例受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同,资产配置可选策略非常宽泛。而反观英国,寿险的股权投资占比却在30%左右。

英美两国的股权配比差异受到两国资本市场结构、消费者偏好、监管规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美国市场的股票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固定收益市场极其发达、层次多元、产品丰富;二是监管整体相对保守、对股票等股权投资的资本计价远高于债券等固定收益投资;三是美国共同基金市场极为发达,美国投资者的习惯思维是通过共同基金来获取股票收益,而对传统保险产品更多定位于“获取保障”以及获取“稳健的固定收益”(独立账户除外)。

再看英国,情况却大不相同。

第一,英国保险业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股市上有着百年的摸爬滚打的经验,百年的数据让他们笃信只要坚持长期持有,股票就可以获得比债券更好的收益,因此保险公司对股票投资的态度相对积极。

第二,英国的监管环境和商业文化都相对自由激进,监管完全采取“前端大撒把”的模式,核心依靠行业自律,不对股权投资比例作出任何像美国那样的限制,给予了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很大灵活度。

第三,英国的保险公司在个人投资者的财富配置中一直占据关键地位,投资者对传统保险产品的定位有较强的财富增值倾向、且风险承受力也较强,导致英国寿险公司的股权投资占比较高。

虽然股权占比有极大不同,但是无论是英美还是其他发达国家,保险资金在股权投资上也有很多共性。

首先,均坚持长期投资,以长期持有为主导策略。

数据显示,美国保险业的大类资产比例长期稳定,在互联网泡沫之前和次债危机前的两轮股市牛市中,保险资金在股市的配比都未出现显著攀升。

反观中国,某些保险公司在股票投资上的参与度高、换手率高,投资收益率也因此与股市表现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实际上,随着资本市场越发达、越有效,基于股价波动获得短期套利越发困难,且该收益也不可持续。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机构投资者在上市股票这一类资产的配置策略中,对长期持有策略更加推崇。

另外一个共性特点,就是成功的保险公司在股权投资上都坚持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也是成功的长期投资策略的精髓。短期投资回报的来源是基于价格波动,而在一个价值和价格不会长期偏离的市场,长期投资回报的来源必然是来自基础经营业绩的改善和企业实际经济价值的增长。价值投资理念往往会将保险公司的股权投资导向蓝筹股。

一方面,在经济周期下行、利率低迷、固定收益表现不佳的时候,有着固定给付要求的保险资金必须要寻求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回报、且抗通胀的资产,而蓝筹股和房地产就是很好的标的。

另一方面,蓝筹股往往是在基本面表现稳健、增长可靠、且估值往往也相对合理的股票,非常符合价值投资者的偏好。

从美国保险企业的股票构成上来看,约76%都集中于分红稳定的大盘蓝筹股,消费股和金融股约占所持股票的一半。

目前国内出现的险资投资蓝筹股有其经济合理性,而保险等机构资金入股价值被低估的优质上市公司,也有助于资本市场对优质资产进行价值发现、提高市场效率。

但是,保险公司和相关监管机构仍需要对以下几点高度重视。

首先,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是金融市场的稳定器,投资股票仍应以长期持有为主,不能背离长期本位。

其次,保险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必须合规合法,杠杆使用也要结合长期投资的目的,盲目加大风险只会使长期持有的操作无法落地。

第三,保险资金的来源是保费,代表的是保险产品购买人的利益,应该以保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事实上,保险公司的股东,可能利用所控制的保险公司的保费资金投资来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从而让险资投资失去了独立性。因此,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的决策组织和决策体系要保持足够的独立,以避免因前述原因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

第四,保险资金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在利用其资金成为企业股东的过程中,应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这意味着保险资金应谨慎对待投后管理,相关决定要以最有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激励企业发展所需关键资源和人才,促进企业的专业化经营。

多元资产配置

固定收益不佳的时候,保险公司首先增加的往往是股权投资。但是,真正的强者也会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如果能在传统公开市场以外建立更强的投资能力,建立多层次的资产配置体系,利用保险资金的大资金量、长期性、低成本、灵活性的优势,在如基础设施、不动产、非上市公司股权、非上市公司结构性融资等另类资产类型上大力提升其配置能力,也可以获取持久、稳定的投资回报。

例如,美国大都会人寿(MetLife)就利用其在非公开市场高配私募股权、私募债务的策略,取得了优于行业的投资业绩。而其非公开市场的策略离不开其经过多年能力建设积累起来的三个核心比较优势:第一,拥有自己的专员网络,能够依靠其直接获取第一手的优质资产并从发起源头把控风险;第二,在个别领域如房地产建立起了包括发起、承销、风险管理、物业管理等在内的全价值链的能力;第三,在非公开市场、结构性融资上拥有了类似商业银行所具备的系统、专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能力。

中国保险公司在未来资金运用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强在非公开市场的股权和债权投资。可以围绕经济转型、国家战略调整的大方向,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转型方向的新兴产业,对优质资产进行重点挖掘和投资。不过,另类投资与传统的公开市场交易有着巨大的差异,对能力的要求也天差地别。后者是与模型打交道,一个人便可操作上百只股票和债券,但是前者在获取、评估资产和投后过程中都需要频繁与“人”打交道,需要深入了解企业运营和标的资产基础价值,这使得保险公司的整体投资思维、人才要求都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从长期来看,领先保险公司随着规模扩大,均会提高对海外资产的投资比例。海外投资能够降低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通过更广泛的资产选择将投资曲线有效前沿向更有利的方向移动。

仍以美国大都会人寿举例,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逐步将海外投资延伸至欧洲、拉美、亚洲等几十个国家,海外投资比例从5%上升到15%,对其投资业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这一过程耗时20年,也显示出海外投资能力的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提前布局和长期投入。但也正因为能力的门槛较高,长期来看更可能成为投资竞争力的关键。

短期来看,虽然发达国家公开市场的资产收益率目前因低利率而吸引力不高,但是在房地产、基础设施领域和私募股权等投资上仍然存在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另外,海外部分新兴市场的债券产品也具备一定吸引力。目前,中国公司出海投资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已经有了初步探索,未来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考虑通过加大与海外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在私募股权领域、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类项目上的跟投机会。

风险管理是关键

有效的资金运用不仅取决于资产配置策略,还与风险管理息息相关。在引入偿二代后,投资对于资本占用的要求更为复杂、细致,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越发重要。

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比,中国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上的整体意识相对薄弱,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实践上存在差距。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不断加大,以及负债端产品的现金流变得越发复杂,更优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更系统规范的风险计量及管理控制流程,能够改善偿二代下的资本利用效率,提高保险公司的股本回报率(ROE)。

加强风险管理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确保风控部门的独立性和整体协调能力,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以风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落实风控的关键。

随着转型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也会随之加剧。保险公司在通过增加非公开市场债权资产来应对低利率的同时,也应着重增强对信用风险的甄别和定价能力。

一方面,应尽量均衡对各类不同行业和类型的债权资产的投资,避免因在某一具体类型的资产上配置集中度过高而承担较高的局域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力通过创新的交易结构以及条款设计获得最佳的风险收益比。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曾经历与国内保险业当前类似的状况:利率放开、投资属性强的产品占比快速上升、竞争加剧、资金端成本与投资风险共同上升。

在此背景下,个别保险公司疯狂追逐收益率,采用激进的资产配置策略,在个别资产类型上配置过于集中,最终不敌风险爆发时的冲击,走向破产。相反,成功的大型保险公司在竞争中有所节制,对投资风险严格把控,走得更长远。

目前,国内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加高杠杆、逐利二级市场,在资产配置上过分集中于某类二级市场股票,呈现出与美国两家寿险公司倒闭危机前类似的情况,需引起格外重视。

中国部分销售文化主导的中小保险公司,应该借鉴美国的历史教训,在高速发展时要努力建立投资和销售活动之间的沟通和联动,对投资端的风险进行充分考虑,避免陷入对高风险资产的盲目追逐,更不应以短期的收益提升取代公司中长期的整体稳定。

作者为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编辑王东

【作者:何大勇/文】 (编辑:yanqi)
关键字: 殷鉴 全球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