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公平与效率

本文来源于 2014-08-25 11:54:26
分享到:
导语

文 巴曙松/文 | 编辑 陈琳

  巴曙松/文

  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从危机中逐步喘定之际,如何反思这场危机进而相应改进从国际经济治理到微观市场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促使全球经济顺利从危机中复苏,成为全球决策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政策决策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促使研究者和决策者反思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深层次缺陷与不足,从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采取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在该背景下,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此前也译作“托马斯·皮凯迪”)的《21世纪资本论》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著作不仅持续在欧美畅销,甚至有人调侃说,现在曼哈顿吸引进步青年的做派之一就是随手带着一本《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在伦敦等地的公开演讲,其现场气氛的热烈程度,堪比热门摇滚歌手的演出,千人大会场依然是一票难求。

  对于这一现象,不同人士有不同的解读。有研究传播的学者认为这是网络和媒体全球化的产物,有研究政治的学者认为这是有关国家(如美国)大选在即、即将展开角逐的双方都在寻找理论支持的结果,更多的则是从经济金融角度的分析,认为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的流行,揭示了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收入差距拉大等不平等问题的高度关注。正是因为这本书击中了当前全球经济政策的“痛点”之一,所以无论读者是否赞同托马斯·皮凯蒂在书中提出的看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这本新著。

  经济学界的70后新锐

  皮凯蒂1971年生于法国,算是经济学界的70后新锐。他18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学习数学与经济学,22岁那年以一篇关于财富分配的毕业论文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前述在伦敦的堪比摇滚演唱会的千人演讲,就是他返回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演讲时的盛况。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度过一段短暂的助理教授时光后(1993年-1995年),皮凯蒂于1995年重返法国,先是在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任职,其后在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和自己本科毕业的母校ENS任教。2006年,作为ENS社会科学系的主任,皮凯蒂在其博士导师格斯奈里(Guesnerie)以及后来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知名学者弗朗索瓦·布吉尼翁(Fran?ois Bourguignon)的协助下整合了ENS、EHESS、CNRS等诸多法国大学的经济学研究力量,创办了巴黎经济学院(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pSE)。这本书的广泛影响,客观上不仅为作为70后的皮凯蒂带来了强大的专业声誉,也在短时间内让这所创办仅八年的不大的学校知名度迅速提升。

  皮凯蒂在欧洲和美国高校的经历,与他经济学研究的风格是大体一致的。据他本人表示,美国经济学界的最大问题在于对数理模型的过度沉迷,以及由此引发的和现实世界的脱节。另外,由于经济学这门学科在美国受到过度热捧,导致美国经济学界对于其所属的社会科学阵营中的其他学科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和鄙夷,而这进一步导致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明显不够,阻碍了其在许多问题上有现实感的深入研究与进展。

  鉴于皮凯蒂所要研究的领域(即财富分配)恰恰是一个需要经济学者深入研究现实和挖掘历史文化制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皮凯蒂认为美国经济学界在这个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其对财富分配、公平与效率这个古老经济学问题的关注。也部分因为这个原因,皮凯蒂返回法国,着手挖掘历史数据来填补这个领域自库兹涅兹之后一定意义上存在的研究空白,因此他也将这本书更多地定义为经济方面的“历史书”,而非一本单纯的经济学著作。

  从皮凯蒂回到法国之后,可以看到他在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上进行研究的演进脉络。从2003年起,皮凯蒂就开始以其前期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学杂志上持续发表相关论文:按其简历所列,第一篇相关实证论文题为“1901年-1998年法国的收入不平等”,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同年紧随其后的一篇论文继而探讨美国1913年-1998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发表在《经济学季刊》。

  随后皮凯蒂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财富积累和累进税的问题研究中,他于200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相继发表了两篇论文,分别探讨法国历史上的财富积累问题和最高收入群体的演进,2007年又在《经济远景》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美国的联邦税收系统的累进程度。2009年,皮凯蒂将原先的研究问题拓展到了目前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和中国,探讨了这两个国家在1986年-2015年的收入不平等和累进收入税问题。

  在发表这些学术论文的同时,皮凯蒂也曾将其阶段性的成果以专著的形式出版:除去他在法国当地出版的著作,2007年他在牛津出版社出版了《20世纪的高收入群体:一个基于欧洲大陆和英语国家的对比》;2010年他又尝试将原先的视野拓宽到全球,出版了《高收入群体:一个全球视角》。因此,可以说皮凯蒂的研究重点基本上都紧密围绕着财富分配的主题,也一直延续了他结合历史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风格。而这本《21世纪资本论》,就是其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一个集成,可谓其个人研究成果的一个汇总缩影。

  《21世纪资本论》讲了什么?

  本书第一部分为“收入和资本”。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贯穿本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民收入、资本和资本/收入比,以及简略描述了全球资本与产出的分布是怎样演化的。第二章对于自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率和产出如何演进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析。本书第二部分为“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主要分析了资本/收入比长期演进的未来趋势和21世纪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全球分野。第三章聚焦自18世纪以来的资本变化,先是介绍了英国和法国的案例,第四章介绍了德国和美国的案例,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将地理覆盖范围拓展到全球范围,试图从所有这些历史经验中总结经验教训,以预测未来资本/收入比的可能演进以及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的相对比重。

  作者着重描画了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历史观察,即资本收益率从长期来看总是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尽管在“二战”时期由于政府的强制干预导致这个比值显著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惊讶地发现,这一指标于近几十年又出现了快速攀升的势头,几乎要与20世纪初持平。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20世纪至今的数据基本都印证了这种趋势,德国尽管总体上资本占比的水平不如英国、法国等国高,但是资本/收入比的变动趋势依然是大体相同的。按照皮凯蒂的分析,资本收益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尤其是当经济发展相对进入停滞,因此这种回升势头预示着较为悲观的未来财富分配格局,值得忧虑。

  第三部分“不平等的结构”包括六个章节。第七章重点分析了不平等程度的级别,这些级别的划分一方面是基于劳动收入的分布,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资本所有权和资本收入的分布。第八章紧接着分析了这些不平等的历史演变过程,先是从对比法国和美国开始。第九章、第十章则将分析拓展到了全部国家,分别审视了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不平等。第十一章研究了继承财富的重要性在历史上的变更。第十二章关注21世纪前几十年全球财富分布的趋势。

  皮凯蒂在该部分继续探讨了不平等的现状及其本质。他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机制是催生这种根源性不平等的温床。与通常教科书中强调的市场机制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看法相反,在皮凯蒂的分析框架下,市场越完备越有效率,资本再投资就越有可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如果整个经济体的增长在彼时非常缓慢,这往往使得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可能性增加。那些原本的高收入群体只需投入原有财富积累的一小部分,其资本收益就能跑赢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较低收益,令他们与一般收入者之间的财富鸿沟越来越大。

  与这个逻辑相一致的一个经验证据就是,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经济的低迷反而使得前1%的高收入群体拥有了更大的国民财富占比,而这其中又有越来越多的人是仅仅靠着继承财富而跻身前列的。这个现象在欧洲主要经济体(如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比较明显,而在美国则更甚。皮凯蒂指出,这部分还要归因于近几十年来美国所发展出的超级经理人制度,即这些高阶劳动者正在获取和他们自身生产力不匹配的成倍于其他人群的薪酬。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由于这些管理者事实上具有制定自己薪酬的权力。

  第四部分“21世纪的资本监管”,意在从前三个部分总结具有价值评判和政策意义的结论。第十三章检验了一个与现状相匹配的“社会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第十四章提出了一个关于累进所得税的新的思考。第十五章描述了皮凯蒂所认为的、可能适合于21世纪的累进资本税应该是什么样的,并将它与其他可能的管制类型进行了对比,包括欧洲的财富税、中国的资本管制、美国的移民改革和其他国家保护主义的复兴。第十六章研究了和公共债务相关的问题,以及关于自然资本在减少时最优化公共资本积累的议题。

  皮凯蒂主要提出了实施全球累进资本税的政策建议,他认为尽管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协作障碍重重,但如果能够全球协作成功,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它能将财富有效置于民主的监督之下,这对银行体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监管都是必要的;其二,对资本征税能够在保证经济开放和竞争格局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公共利益而适度矫正私人利益,而如果这个主张和举措仅仅在一个国家层面开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为了实现这样的政策目标,皮凯蒂对于政府在未来国家经济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一直抱有相当高的期望,不仅要求其在税收和社会开支的体制上做出重大改革,也要求其建立起长效的经济干预机制,不仅作为调和资本主义根源性不平等的工具,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剂良方。

  促进全球经济界

  对公平与效率的再思考

  皮凯蒂这本书基于广泛的历史资料与数据,覆盖了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20多个国家,同时采用不同的理论架构进行分析。作者试图通过经济分析和大量数据重新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试图解释在较长的历史阶段收入和财产分配的演进过程和特征,由此汲取经验。可以说,这是一本试图通过经济历史的进程,以历史的眼光与经济学的分析,重新理解历史并得到新结论的著作。

  《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出版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赞成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期待者有之,担忧者有之,但是这本书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也表明财富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平与效率的古老话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纵观全球经济学界,皮凯蒂并不是第一个或者说唯一指出欧美以及全球财富不平等正在加剧的研究人员,但此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产生如此大的冲击,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欧美国家增长陷入停滞或者缓慢增长,在反思金融危机的根源、希望对经济金融体系进行改进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以十分简洁的分析框架挑战流行于欧美的主流认知,提出这种不平等深植于西方社会所仰赖的资本主义体制,是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同时告诫如果不加限制,这种不平等在未来只会进一步恶化而非得到缓解。

  翻阅对于这本书的各种书评,可以看到不少赞美者,例如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布兰科·米兰诺维奇称这本书是“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著作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连续发表评论称,这本书是“最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著作”。

  本书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指出书中数据有显著缺陷、对资本的定义过于简单和模糊、难以用一个单一的资本收益水平代表实际上收益水平差异巨大的各种资本等。也有专家学者指出,皮凯蒂的论证过程中忽视了政府对穷人转移支付的部分,忽略了金融体系在整个逻辑链条中所起到的作用。另外,皮凯蒂关于实施全球累进资本税的政策主张更是被斥为“难以操作的空洞政策”。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者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单独考察欧美国家而不对应地将新兴经济体结合起来考察,也不能反映资本收益率等变动的主要因素,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制造业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极大地改变了这些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回报水平等。还有批评者认为,法国目前实施的许多收入分配政策,实际上就带有皮凯蒂的经济分析的影子,但是实际效果有目共睹,法国的经济增长依然疲弱不堪。

  有批评者说,皮凯蒂在对市场机制提出批评的同时,对政府的行为给予了非常大的期望,但是他忽视了经济学上经常讨论的政府也常常失灵的话题,而且政府失灵往往比市场失灵对经济的冲击更大。

  当托马斯·皮凯蒂这本书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时,其中文版的出版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中文版的出版至少可以让中文读者了解全球范围内经济思潮演变的趋势及其部分原因,同时,如果可以引发关于公平与效率的深入思考,也是更值得期待的。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开始进入转型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平稳放缓,如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经济社会支持,是经济界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尽管中国有着与欧美不一样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但是在继续强调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如何公平地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这本书引发的许多争议在中国同样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例如,根据皮凯蒂的分析,任由资本不断再投入可能确实会导致社会群体间收入与财富差距的扩大,但如果政府(特别是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政府)限制资本投入,这种差距是不是就一定能得到缓和?有没有可能资本管制对收入分配所带来的正面作用事实上明显不及经济增长因此受到打击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这些都需要结合不同的国情进行深入分析。

  皮凯蒂这本书重点探讨了资本收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较少分析资本收益的可能规律(例如其分布与波动周期等)。皮凯蒂确实提到资本收益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为什么资本的投入最后落实到实体经济的增长这一部分显得如此之少以至于资本收益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如此大的鸿沟?抛开一些可能的乘数效应,是否还有可能和资本投入的行业有关?如果确实存在相应的规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金融体系的改进来引导资本进入那些更能催生实体经济增长的领域,从而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本收益之间的差距收敛?

  因此我更愿意强调的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应当是在新的全球环境下重新提出了关于财富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平与效率的重要课题,但是对于这一课题的回答,则需要结合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历史传统等进行具体的研究,就如同皮凯蒂研究法国等国家的历史经济数据一样。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这是作者为《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所写的译者序,有删节

编辑:陈琳
关键字: 公平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