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稳中有为

本文来源于 2014-09-09 10:45:45
分享到:
导语

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艺术和水平,把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继续积累起来

文 尹中卿/文 | 编辑

当前的经济形势备受各方关注。关于目前的经济形势,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是稳中有喜,二是稳中有忧,三是稳中有为。下面我将对此略述一二。

稳中有喜

首先说稳中有喜。第一喜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其中二季度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1月-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l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剔除去年同期套利贸易的高基数影响增长7.6%。夏粮总产量达到2732亿斤,比上年增产95亿斤;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长势较好。主要指标符合年度预期目标,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第二喜是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2.4%和11.2%,明显高于工业整体增速;服务业增长8%,继续快于第二产业。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水平提高,智能手机销量增长27%,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6.4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增长33.4%。上半年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2.26%、1.87%、2.67%和5.82%。

第三喜是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取消和下放了一系列行政审批等事项,3月1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调动了全社会兴业创业的积极性,截至6月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内资企业同比增长68%,有的省市增长了1倍。船舶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承接新船订单快速回升,同比增长1倍多;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提高到近30%。1月-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8.5%,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1.4%;服务业税收增长11.6%,比第二产业高出7.4个百分点。

第四喜是民生继续得到改善。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控制在4.6%预期目标以内。6月末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连续四个月下降。1月-7月城镇新增就业858万人,同比多增1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低于全年3.5%左右的预期目标。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9.6%和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7.1%和9.8%。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上半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8.24亿人,27个省份建立了省内医保异地结算系统,新农合在90%的统筹地区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28个省份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6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基本建成280万套,新开工530万套。

第五喜是经济风险积累有所放缓。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高耗能行业投资、生产增速均明显放慢,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流动性过剩有所缓和,1月-7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13.5%。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有所控制,截至6月底,地方政府直接债务余额比2013年底增长0.9%,债务增速同比回落12.3个百分点。

稳中有忧

其次说稳中有忧。世界经济整体上还处在危机后的修复阶段,深层次结构矛盾依然羁绊全球经济回升步伐,再加上地缘政治形势更趋复杂,短期内难以实现迅速复苏。国内经济发展正在经历阶段性调整,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分析当前经济态势,国内外环境相当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稳中有忧不容忽视。

第一忧是经济下行压力大于上行动力。今年7月数据整体上不如上半年,8月上旬数据也不乐观,一些先行指标下滑,许多指标弱于预期,出现了一些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我国经济正在从先前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经济增速能否触底或者稳定下来还有待观察。

地方债务风险方面,今明两年有37.5%的贷款到期,地方政府进入融资类信托集中兑付期和还债高峰期,偿债压力激增。在融资平台限制、土地财政吃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难以按期偿付,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也随之出现,应防止资金链断裂引发风险传染。

第二忧是新旧增长点转换青黄不接。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像房地产业、汽车业这样的带动产业。新的增长点正在孕育,传统增长点仍处于结构调整中,新的增长点难以弥补传统增长点收缩的影响。从区域看,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不乏亮点,但尚未形成由点及面的燎原之势,中西部地区受能源资源等上游行业不景气的拖累,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又受到周边国家更低成本优势的挤压,一些地方经济增速回落过大。

第三忧是房地产市场调控面临两难处境。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些新变化,量价齐跌逐步由三四线城市向大中城市传导。5月份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也出现了销量降幅扩大的趋势,价格也出现环比下降,库存消化周期拉长,下行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开始在多个方面显现,上半年不仅开发投资增幅较快回落,房地产业税收增速下滑,家具、家电和家装相关领域消费增速也明显放缓。面对房地产市场调整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各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面临两难处境。如果不救市,势必对经济增速、税收、土地出让金收入以及债务、金融风险积聚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一些地方可能产生链条断裂甚至发生危机。如果继续救市,实际上又走上过分依赖房地产业的老路,进一步加大已经存在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一线城市量缩价涨,部分二三线城市商品房积压严重,有的四线城市商品房价格下行,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趋紧。一旦楼市价格下跌,房地产必将成为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暴露领域。政府必须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预期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做好风险防控预案。

第四忧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深陷困境。目前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市场、成本、资金等多重压力,许多实体经济和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融资成本上升。在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保持在4%以下水平的同时,实体经济依然融资难、融资贵。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6%,主营业务成本增长9%,而应收账款却增加12.6%,利息支出增加11.2%,财务费用增加16.5%。所以,实体经济如何进一步做强起来,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尤其是解决了大量就业的小企业、微企业怎么扶持发展起来,还有很大困难。如果实体经济和困难企业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经济就难以根本上好转。

如何稳中有为?

最后说稳中有为。展望今后经济走势,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和积累的风险,又要看到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稳中有为。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3月份人代会的报告,以及中央政治局两次分析经济形势,对今年全年、下半年乃至明年的经济工作都进行了部署。如何看待今后经济走势,怎样进行宏观调控,目前理论界还有争论。我以为应该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艺术和水平,避免调控不当加剧经济震荡,把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继续积累起来。

一是建议把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短期目标是保增长,这些年来一直强调保增长或者稳增长。李克强总理提出经济运行要把握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下限与通货膨胀上限。现在看来,通货膨胀超过4%甚至5%,短期内没有苗头,但是经济增长低于7.5%的苗头却很明显。我们确定经济增长下限是7.5%?还是7.5%左右?今年人代会确定的是7.5%左右,所以7.6%是可以的,7.4%甚至7.3%为什么不行呢?前几年一味“保8”产生一些问题,如果花太大代价“保7.5”是否值得?我们发展经济不是一定要追求GDP增速,只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能够增加,只要新增就业人数增加,只要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应该有勇气来接受经济增速低于7.5%这样一个现实,甚至可以主动调控。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长期目标,也就是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以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二五”已过去三年,这三年实际上都高于7.5%,后两年低于7.5%甚至是7%,“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任务也可以完成,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可以达到。

二是建议把微刺激与激发内在活力结合起来。前些年特别是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实行了比较强烈的刺激,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看来不可持续,并且留下了许多问题,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所以我们一直讲现在还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事实证明,强刺激不行,那么微刺激就肯定行?微刺激能不能当作灵丹妙药经常使用,需要认真研究。很多同志主张微刺激也不能多用,要尽量少用。应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的活力,激发企业的动力,激发经济主体的能力。

三是建议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如何扩大投资、增加消费、稳住出口,这在经济学上属于需求管理。除了继续加强需求管理之外,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供给管理。从供给角度,从产业政策方面,更多地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发展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小微企业等,在运用需求工具的同时,更加重视运用供给工具,使宏观调控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也更有可持续性。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编辑:
关键字: 中国经济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