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坦的崛起之路

本文来源于 2014-12-15 13:57:39
分享到:
导语

文 约翰·米尔斯海默 | 编辑 yanqi

书 摘

要预测亚洲的未来,就需要一种国际政治理论来解释崛起中的大国可能会如何行动,体系内其他国家会怎样应对。我们必须依靠理论,因为未来的很多方面现在还不知道。

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对中国崛起有些重要见解。一言以蔽之,我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如果继续增长,就会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美国却要全力阻止中国取得地区霸权。而中国的大部分邻国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韩国、俄罗斯和越南会联合美国遏制中国权力。结果将是激烈的安全竞争,战争颇有可能。中国崛起之路并不平坦。

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再持续几十年,就大概要按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行事,也就是说要试图模仿美国。说详细些,会尝试按美国称霸西半球的办法称霸亚洲。中国会这么做,主要是因为这样称霸最有利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生存。而且中国卷入了许多领土争端,自身实力越强,争端的解决就越有利。

若我的理论正确,中国将设法拉大与邻国的力量差距,特别是印度、日本、俄罗斯一类大邻国。中国会希望自己特别强大,使得亚洲没有一国有条件威胁自己。大概不会追求军事优势,以肆意用兵征服其他亚洲国家。中美一大不同,在于美国开国时可谓既小且弱,居于大西洋沿岸,必须向西扩张才能变大变强,支配西半球。相比之下,中国国土已经广大,要做和美国一样的地区霸主,并不需要征服更多领土。

当然,中国领导人个别情况下也可能认为必须进攻别国来取得地区霸权。但更可能的情况却是,会寻求发展经济,挟强大的国力为邻国划定可接受行为的界限,并明示要是邻国不守这种规矩,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说到底,这就是美国在西半球做过的事情。

一个强大得多的中国,就会尝试把美国赶出亚太地区,和19世纪美国把欧洲列强推出西半球差不多。我预料,中国很可能打造本国版的门罗主义。事实上,这一政策也已初见端倪。比如中国领导人清楚表示,他们不认为美国有权干涉南中国海上的边界争端。

我们怎么指望中国和美国行事不同?中国人比我们更有原则、更道德?中国人不那么民族主义?不那么关心民族生存?既然肯定都不是,那中国大概就要以基本的现实主义逻辑为指导,寻求做亚洲的地区霸主。

中国追求支配亚洲主要是为了尽可能确保安全,但还有一个原因,和部分邻国的领土争端有关。傅泰林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23桩边界冲突,已经主要靠愿意作重大让步而和平解决了17桩之多。但还剩下6件领土争端,似乎不能或至少现在不大可能指望其中各方能巧妙进行外交解决。若要争取有利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胁迫。说详细些,就是中国若是比邻国都强得多,在用军事威胁强迫对方基本按中国的意愿达成协议时就处于有利位置。

有人可能说:中国确实要试图统治亚洲,但是可以用一种特定的巧妙战略,和平达到目的。这要求中国按邓小平的名言保持低调,尽可能避免卷入国际冲突。邓小平的原话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国所以应该韬光养晦,是因为要避开麻烦一直发展经济,最后强大到足以在亚洲起支配作用,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也就成为既成事实。

这种办法看起来确实很吸引人,但行不通。已有证据表明,长期来看,中国无法成功实行邓小平定下的外交对策。2009年之前中国很成功地保持低调,既没有引起邻国恐惧,也没有引起美国恐惧。但之后已经卷入了多起激烈的领土纠纷,逐渐被亚洲其他国家看作严重威胁。

与其他国家关系恶化,一方面是因为事实上不管中国怎样释放善意,其他国家也不可能确定中国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更不用说未来。

这一问题又因为“安全困境”而变得更加严重,安全困境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用来增进自身安全的手段往往有损其他国家的安全。某国采取某一政策或者制造武器时可能认为它们是防御性的,但该国的潜在对手却总会认为该国这些动作是进攻性的。例如美国像1996年时那样把航母移动到台湾海峡附近,或者往西太平洋调防潜艇,其领导人都确实觉得是防御性措施。中国却不然,认为这些行为都是进攻性的包围战略,而不是防御性遏制战略的一部分。

而中国诸邻国都知道拖延对自己没好处,因为均势正变得对它们和美国不利。所以它们就有理由趁中国还相对弱,马上针对有争议的领土挑起争端,而不是等到中国变成超级大国。最近的争端看起来明显不是中国对邻国挑起的。

《大国政治的悲剧》,(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本文摘自该书第十章,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yanqi
关键字: 之路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