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指标超出市场预期,GDP增速提前企稳,使得不少观察人士对于经济判断趋于乐观,也因此将近期召开的一系列决策层会议的信号理解为“边际收紧”或“逆周期需求侧政策的结束”。笔者有不同看法:经济仍稳中承压需夯实,要继续确保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为配角,金融监管保持定力,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3月增速受益于低基数:仔细剖析,一季度GDP超预期主要来自于3月数据大幅好转。但切勿为浮云遮望眼,春节移位带来的低基数对3月指标反弹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今年春节比去年早,节后工厂开始复工始于2月下旬,远早于去年的3月上旬,这提振了3月工业产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1月-2月反弹3.2个百分点,笔者估计其中一半的反弹来自低基数。
此外,3月出口大幅反弹至接近15%的同比增长,既与复工时间早有关,还受到了4月增值税和出口退税税率降低之前,企业早交货早开票的冲时点潜在影响。这两项因素消退之后,4月的工业生产和出口增速大概率会回落,内外需仍面临挑战。
净出口的改善难以持续:从支出法三大项看GDP,一季度消费并不景气,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9.2%回落至7.1%,投资增速也显著回落,特别是企业的设备类投资势头放慢,显示信心仍然较为疲弱。唯一的亮点是净出口(即贸易顺差)的反弹,但主要来自于3月出口的一次性飙升。鉴于当前全球经济局势,净出口的改善不具有持续性。 笔者仍然认为,今年全年出现经常账户赤字的概率不小。
就业方面仍不能掉以轻心:3月份官方调查失业率依然保持在历史水平中枢的上限附近(5.2%),而私人部门的一些调查指标,譬如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比例,以及在线招聘网站显示的雇佣需求,也略有恶化。
4月高频率指标并未继续攀升:内需方面,4月前三周的电煤消耗量同比增速比3月回落,汽车销售也仍然低迷;出口方面,作为亚洲出口风向标的韩国,4月前20天的出口增速同比下滑9%左右,依然疲弱。总体而言,这可能预示着中国4月经济指标难以延续3月份的大幅改善的势头。
鉴于对当前经济数据好坏参半,形势稳中承压的判断,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4月19日)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4月22日),在充分肯定一季度经济成绩的同时,也表示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会议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笔者解读,经济工作层面释放的政策信号是:既要继续确保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夯实经济企稳势头,又不走老路、防范风险,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本轮逆周期政策的基调——货币政策作为配角,金融监管保持定力,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
笔者认为,未来两个季度将是全面实施已宣布的财政宽松举措的阶段,来托底经济下行压力。增值税减税、社保缴付比例下调,以及地方专向债券增量,这三项加总相当于GDP的1.75%,且其中一半的措施是以更能提振私人部门信心的方式——减税降费来实现。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适度微调,但依然保持在相对宽裕状态,为与财政宽松相关的政府债券发行提供便利。预计广义信贷(官方社会融资总量+政府债券)的增速继续上行的幅度减缓,因为社融增速反弹已部分集中释放在一季度。然而,即使信贷规模增长不会继续超预期,但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传导,企业对长期的信贷需求将有望增强,信贷的结构和质量也会继续改善。
政治局会议重申了 “结构化去杠杆”和“房住不炒”,会议表示要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笔者认为,潜台词是要以结构性改革来夯实周期性拐点。
过去三年,供给侧改革1.0阶段的“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很大成效,稳住了杠杆率,提升了产能利用率。下一步则是供给侧改革2.0阶段,通过改革、城市化,提振全要素生产率,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挑战。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企的混改和激励机制改革;改革中大型城市群户籍制度,深化城市化。最后,辅以金融市场高水平监管和开放,来加速人民币资产国际化。
在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改革举措及时接力的组合下,笔者对2019年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柳暗花明抱有信心。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编辑: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