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伙伴资本周炜:裁员,互联网进入衰退期了吗?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9-05-21 13:40:00
分享到:
导语

文 郭彦巧 | 编辑

从2018年下半年至今,互联网裁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互联网寒冬论不绝于耳,甚至不少明星互联网巨头近期也频频陷入裁员与降薪潮。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的当下,这些舆论更显风声鹤唳。

但是,“互联网公司裁员不必妖魔化,裁员是公司进行人才优化的战略选择。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在近期举办的“深·TALK”演讲上如此表示。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视频内容】

“深·TALK”是投中网与《财经》杂志联合出品,重磅打造的股权投资行业第一档精品演讲栏目,聚焦中国创投资本领域,面向创业者和投资人,邀请行业领袖,集结商界精英,分享自己特有的创投故事、创投经验和洞见观察,并输出转化为对受众实用、有价值的干货信息。“深·TALK”不只是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层面的业务探讨,更多的是能够触发内心启迪认知的价值分享,总结对行业的深度预判和投资背后深层的逻辑,旨在为行业增智赋能。

本期“深·TALK”演讲主题中,周炜解释近期“互联网裁员”这一热点现象时称,裁员并不只发生在中国,也不只在互联网领域,而是受制于经济周期运行的结果。但是周炜仍认为,即使在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互联网行业依旧是中国最抗风险的行业之一。不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经历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公司“蜜月期已过”,已经从野蛮生长时期进入到精细化运营时代,互联网行业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创投也从眼球经济驱动,开始转为技术投资日趋主流,以收入和利润为驱动。毫无疑问,此情此境,对于创投机构和创业者、创业公司都是一场严峻的大考。

作为创投行业的资深从业精兵,周炜表示,如今世界变化的速度超于预想,成熟的经验很可能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创投机构也因此亟待变革。创投人需要不断清零、独立思考,在寻找独角兽的过程中,融入新生代人群,珍视年轻化、多样化的独特见解及其带来的行业趋势和机遇。他认为,只有迅速接收新视角、学习新技术,才能与行业共同成长,避免被淘汰。

 

以下为精彩演讲实录:

 

周炜:裁员,是最近特别热的话题,在我投资的一些、现在已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公司里,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为什么会面临裁员,这是行业遇到了什么问题,还是一个正常现象?是只发生在互联网领域,还是国家各行业整体面临的问题?

最近,“裁员”与“裁员辟谣”陷入了一场攻防战。往往是裁员新闻刚出来,就会有裁员公司立即辟谣:我们是正常的人员调整。

 

互联网公司裁员不必妖魔化

裁员不是好消息。因此,在如今中国经济放缓、国际谈判的时刻,裁员消息总是处于新闻头条。但我的观点是,互联网公司裁员不必妖魔化。

为什么?首先,我创业11年、做VC 12年,在过去看到过至少四轮经济起伏和裁员。过去在凯鹏华盈中国基金(KPCB)十年,也看到了硅谷的起起落落。因此,裁员并不是只在中国,而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以及每个国家都多次发生过。

 

对于裁员,我认为不用过度焦虑。即使在裁员的大环境下,我仍然认为互联网行业是中国最抗风险的行业之一。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裁员人数较多,但各大公司的招聘也仍然旺盛。人才优化是大企业的必然战略选择。

而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拐点。很多人认为,历史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线性的平滑曲线,但现实并非如此。很多事情都是在量变过程中,突然在某一拐点发生质变。而我认为,从2015、2016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面临这一拐点。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期间中国一直高速发展,人均GDP从世界倒数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创业投资也进行了20年,毫不客气地说,在这一高速发展过程中,创投基本以眼球经济驱动。此行业看重的是用户数量,投资也以此对公司进行评估,技术投资并不是主流。但是经过长时间的野蛮发展之后,现在已经进入到以收入及利润驱动的时代。从2014、2015年开始,单纯的用户数量增长已不能说明问题。

 

互联网多边关系的蜜月期已结束

从眼球经济驱动到收入及利润驱动,这一变化带来的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公司的蜜月期已过。这一蜜月期,可以是互联网公司与资方的蜜月期,与资本市场的蜜月期,也可以是公司与员工的蜜月期,以及公司与行业上下游关系、供应链关系的蜜月期。总之,蜜月期结束了。

 

过去20年,所有人对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持宽容态度。投资人不追求眼前利润,管理层对公司采取粗放管理,上下游或各种拖款,或互相“支持”。大量不盈利的中国公司去硅谷参观Facebook、谷歌、苹果,但首先学到的是提供丰盛的免费午餐、晚餐、早餐等福利,而并没有学习到他们是如何盈利的。谷歌等公司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它们可以躺着赚钱,市场上已经没有竞争者。而中国公司所处的环境是,任何一个行业甫一出现就面临五千家竞争对手。因此,在完全没有收入和利润的情况下,用福利竞争,也只是在过去20年的中国才可能发生。

如今,我可以确定地说,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公司的蜜月期已经结束,已经从野蛮生长时期发展到精细化运营时代了。

 

告别野蛮生长,中国创投需要用“硬核指标”证明自己

全球风险投资,只在世界上2.5个国家证明可以长期存在。一个是美国,美国于1972年创立KPCB和红杉两个市场化基金并且获得高回报,这可以算是VC行业爆发性成长的起点。另一个是中国,中国创投大概有20年的历史,是全球创新世界的一极。另外半个是以色列,它有大量原生技术,但缺乏本土市场。

而曾经非常火爆的VC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欧洲以及中国台湾,现在已经开始沉寂。所以,VC到底是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延续的商业模式,我是深有质疑的。

我认为VC模式如果不能自我革新,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在当前环境下,不仅是创业者,包括投资人,以及创投行业的任何参与者,都应该思考,当蜜月期过去以后,我们必须通过财务指标来证明自己。

 

我曾经总结过一个“独角兽三定律”,包括越野定律、红灯定律、火箭定律。越野定律是说创业好比越野赛,在赛道的不同位置暗含着不同的挑战,需要具备与赛道相匹配的能力,即知赛道,知门槛,知能力。红灯定律是指一开始都在同一起跑线,但差距以及成功就在于每个红灯闪烁前能否超过竞争对手一点点。 而火箭定律,即不要妄想一飞冲天,多级加速才是正道,同时火箭发射的特点除了一级一级往上推以外,还一级一级往下扔。

具体到创投行业而言,中国创业者的学习速度非常快,可以说是光速。一个投资人在十年前可能小学生水平,需要我不断讲解,他不断学习。五年之后他可能比我厉害,七年之后他可能成为我的老师。十年间,他不断积累,已经完全不同,而我与十年前可能并没有质的差别。

但是如果一个创业者,经历十年高速成长之后,团队的所有成员还能以同样的速度紧紧跟随而不掉队,在全世界都很少存在。如果真有不掉队的人,每一个单独创业都可以创建一个几十亿美金的公司。

    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创业团队中一定会有些人跟不上,该优化调整时必须调整。基于这一道理,我认为裁员、人员变动,本身就是一个企业通过人才优化,让有能力的人来支撑企业发展,而让一些跟不上的人去充电的过程。

 

经验可能反成“包袱”,创投机构需率先变革

作为投资方,并不希望只是站在资本方的角度不停地让创业者变革,因为创投机构需要率先变革。

首先,任何时候都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战略,VC也必须随时改革自己。作为VC,一直希望投资革命性的企业去颠覆所在的行业,这是令我们兴奋的事情。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谁来颠覆我们?凭什么别人都能被颠覆,只有VC不被颠覆?

同时,市场永远不缺新机会,成熟经验不一定在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适用,经验也可以成为包袱。在中国比我年龄小的合伙人有很多,但在硅谷KPCB做合伙人时,他们认为VC合伙人需要大量经验,50岁之前做合伙人太早。或者认为VC是一个终生职业,不用着急进来。当年我认为这些看法是对的,但今天我并不认同。因为世界变化太快,VC模式本身的神秘感已经消失,年轻一代对回报预期的忍耐力以及延迟获得的忍耐力远远降低,这是一个现实。

再者,一些具备爆炸性威力的新企业,是专门针对年轻人群体的行为创建的。比如十几年前Facebook等公司爆发时,一大批VC错过了这些企业,原因在于他们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

      

如今这种现象仍在发生。当下新人群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是“存钱、存钱、再存钱”。但是现在90、95后的付费习惯已经养成,成为消费主力军,呈现出线上消费为主、个性化强和消费升级的特点。

另外,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是之前任何一代都不能超越的。以前人们热衷国际品牌,而对于年轻一代人而言,更热衷于中国本土品牌,如国漫、瑞幸咖啡、High tea等。

所以,在目前情况下,VC变革中需要一个风格多样化、年龄多样化的团队。同时,不能再纠结于只让经验成熟的人投资项目,年轻一代也必须有出手机会。另外,我们必须不断清零、独立思考,理解新人群,加入新人群,才有机会从另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到问题的内核与本质。

 

总而言之,随着新技术不断革新,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过去20年是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升信息连接效率的时代,而现在以及未来十年,需要的是借助AI、先进技术减少供需不平衡。因此,裁员不会只发生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公司,而是会大面积发生。而且不只公司在裁员,代际之间也在裁员。如果创投老一代不努力,年轻一代会裁我们的员。如果不去接纳新时代的新人群以及新想法、新技术,同样也会被抛弃。

我们正面临一个时代发展的拐点,一个在技术、观念、人群各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接受新事物,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谢谢大家!

 

(文/郭彦巧)

(视频制作:刘阳 钟诚)


编辑:
关键字: 周炜 衰退期 资本 伙伴 互联网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