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泰坦尼克星球”上

本文来源于 2019-06-26 11:41:51
分享到:
导语

光靠科学解决不了问题,最需要做的是说服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主要是经济学家或律师),气候问题性命攸关

文 沈联涛 | 编辑 俞燕

世界环境日(6月5日)是思考气候变化这一危及人类生存议题的好时机。

经历有史以来五个最热年份后,气候变化正在全球议程中占据中心位置。联合国警告,有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气候科学家声称,可用以纠正碳排放轨迹的时间,已不足10年到15年。是否发生气候灾难已经不存在讨论的意义,只需关心何时爆发,以及会糟糕到何种程度。

埃隆·马斯克可以砸钱给太空旅行项目,盼望可以在地球崩溃时迁移外太空。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大多数贫困人口,则面临着气温升高、干旱加剧、粮食不足和就业缺乏等难题,只能向北迁移,去气温较低且更富裕的地方。

中东和北非热带区域,有世界人口的6%和可饮用水资源的1%,但人口出生率最高。温度持续升高,撒哈拉和中东的沙漠地区正不断扩张。到2050年,中东和非洲人口将达34亿,超过中国和印度人口总和。

我们为何没能预见这一切?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资者们(认为可以通过投资绿色项目赚钱的人)发明了一个有趣的说法:“我们始终缺钱,且从不投资长远。”

这意味着,在创造股东价值的理念下,企业领导者将关注重点放在根据季度利润报告评估的短期商业模式,从而完全丧失了创造长期价值的规划。大众汽车的排放门事件、波音公司的飞机安全问题、Facebook数据滥用,都关涉公司治理失败——未能处理好长期信任和声誉问题。

大多数气候科学家认为,政府必须采取更多措施以阻止气候变化。但事实上,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和可能的救星,正是企业领袖们。如果公司决策者们不把关注短期利润的视野,转移到关心长时段的生存问题,那么我们就都已置身于“泰坦尼克星球”。

曾几何时,那艘泰坦尼克号的投资者们也认为,这艘船永不沉没。

2017年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CDP)发布的《碳巨头报告》估计,100个化石燃料生产商(其中一些现已不存在)自工业革命以来所排放的工业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量的52%。2015年,224家公司的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年度排放量的72%。

到目前为止,许多人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口头承诺,并在年度报告中玩弄辞藻,再为此花一点小钱。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认真做出改变,以加强对碳排放的控制,更没有帮助、教育其客户,令其知晓为何改变消费行为符合每个人的最大利益。

最新的CDP报告显示,顶级公司越来越意识到,其1万亿美元资产将在未来五年内,因气候影响而面临风险,账面损失可能高达2500亿美元。另一方面,仅实现生产转型,以绿色产品和服务为主,就可能带来达1.2万亿美元的收入,是转型成本的七倍。

气候科学家意识到,光靠科学解决不了问题,最需要做的是说服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主要是经济学家或律师),气候问题性命攸关。但许多主流经济学家仍相信,碳排放是一个“巨大的外部性”(其主要模型之外的市场异常),因为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终将以某种方式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1900年全球人口为20亿,现在达76亿,到本世纪末或许将增至110亿。如果每个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收入水平达到普通美国人的标准,且人均资源消耗也与之齐平,那么世界还需另一个地球。

经济学家对全球变暖和资源稀缺的影响视而不见,因为主流经济学的创始者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未在严重资源限制下生活过。他们发现可将消耗煤炭和化石燃料作为工业革命的动力。毕竟,全球化意味着可以从殖民地获取劳动力、土地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可从其他非高加索世界进口。随时印钞就能买来这些不可再生资源。

由于通过技术发掘了化石燃料(煤炭,然后是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经济学家们将地球视为无需纳入GDP构成因素的成本,而GDP被看作衡量“进步”的指标。GDP之中没有纳入被砍伐的树木这一不可替代的成本,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只会考虑砍伐树木的投入资本和劳动力成本!以利润之名,整个星球和人类成了牺牲品。

世界环境日提醒世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正在升温的星球上,终有一天会热到无法忍受。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导致的碳排放,为地球升温添炭加柴。亚洲人明白,这种超现实情况的正确类比是温水煮青蛙。如果它真的想跳出来,也可以做到。但这世界上,如史蒂夫·班农之流则认为,目前局势的解决方案是与其他青蛙窝里斗。

有没有人出来关掉白宫的真人秀,去做让“泰坦尼克星球”掉头的严肃工作?

(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翻译:臧博;编辑:俞燕)

编辑:俞燕
关键字: 贝聿铭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