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靠财政,中期靠开放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9-08-09 17:49:23
分享到:
导语

6月份指标大幅反弹源于暂时性因素,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短期内,应提高政府债券发行额度、上调实际财政赤字,以保持财政政策后劲。同时,尽管目前产业链转移尚属雷声大雨点小,中国优势仍在,但需要进一步开放来夯实

文 邢自强 | 编辑 陆玲

中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有所回落,GDP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6.4%放缓至6.2%。从支出角度看,基建投资略微走强,但消费及制造业投资持续走软,同时净出口的贡献率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服务业相对平稳,但工业增速比一季度放缓0.5个百分点。

今年前两个季度经济前高后低,部分原因是政策提前发力以及增值税减税对三四两月数据此消彼长的扰动(即3月和一季度前置生产活动,4月和二季度回落)。但究其根本,在于经济自身动能还未开始改善时,外部不确定性再度高企,造成低位徘徊的企业信心再次承压。二季度在制造业投资羸弱的同时,就业市场亦面临一定压力,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就业分项指标创出多年新低,相应地,消费未有起色,笔者估算的实际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7.1%放缓至6.8%。

不过,二季度整体放缓的经济数据中,6月份单月的大幅反弹引人注目,因此被部分市场观察者认为是经济见底的信号。笔者认为,6月数据普遍跳升部分源于一些暂时性因素,可持续性存疑。首先,“国六”排放标准实行前经销商加紧打折去库存,6月汽车销售大幅反弹,这属于一次性促销,未来几个月必然增速回落;其次,今年每到季末工业生产提速,似乎有一定的前置因素;最后,6月份地方债发行重新加速,也允许地方债资金作为部分重大基建项目资本金,促使基建回升并拉动相关上游生产活动,这体现了逆周期政策调节的作用。

虽然6月数据超预期反弹,但经济自身动能未见明显改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新开工及销售,以及除汽车销售外的社会零售数据仍显疲软。此外,7月份高频数据也显示造成6月数据的部分一次性因素已开始消退,发电耗煤量和汽车销售再度回落。

往前看,应当借鉴4月看待一季度经济指标的经验,清楚地认识到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首先,G20大阪峰会后尽管贸易局面缓和,但不确定性并未消散,持续的外部不确定性仍会影响企业信心,累及资本开支及就业市场。其次,全球经济景气正大幅下滑:全球PMI新订单指数已跌破50,接近2015年-2016年低位。最后,5月底以来,伴随着个别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事件,余波可能仍抑制市场主导的信用创造。

为了应对下行压力,短期内,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保持地方专项债的较快发行节奏,支撑基建投资。考虑到全年新增专项债发行有望在9月底完成,若三季度经济增长仍放缓,可在未来数月宣布提高年度发行额度、上调实际财政赤字,以保持财政政策的后劲。同时,在全球主要央行即将进入宽松周期之际,货币政策也有更多空间继续配合基建融资,通过降准或公开市场操作提高流动性,进一步降低银行间利率。此外,还可以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引导市场LPR最优贷款利率走低。

与此同时,7月政治局会议展现了决策层保持政策定力,避免大水漫灌式刺激,保持过去两年结构性去杠杆的阶段性成果的决心。事实上,6月基建支持力度加强以来,监管层已适时严控房地产融资,防范资产价格风险,而这次会议更进一步明确坚持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取向。考虑到本轮逆周期政策更为审慎,以及外部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周期的广泛影响,笔者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仍将保持在6.2%左右。

近来投资者关注产业链是否会因为贸易摩擦加快转移。诚然,外部不确定性持续越久,企业面临的摩擦代价就越高,也就更愿意通过转移生产地以规避不确定性。

首先,受关税影响,美国进口的确正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越南、印度和韩国。细项数据显示,已加征关税的产品,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下跌30%左右;分行业看,中国在美国机械和交通设备、杂项制造业进口的份额显著下降。

虽然中国接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自2018年来略有放缓,但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并未随之上升,与频繁出现的单个制造商搬迁的新闻略有不符。究其原因,首先,制造商做出搬迁会面临成本上升,因此其最终决定仍需要时间;其次,关税不确定性抑制了全球总需求,因而降低了产能利用率和投资的紧迫性。

比较发现,当前中国吸引全球产业链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面对保护主义,决策层可通过进一步扩大实体经济改革开放,放松股权比例限制,保护知识产权,缩短负面清单,让全球产业链不想搬、搬不走,持续提振全要素生产率。短期靠财政,中期靠开放,笔者对于今明两年达到实现小康社会需要的经济增速,以及2025年左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依然乐观。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编辑:陆玲)

编辑:陆玲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