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洋经济加速补短板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9-09-12 12:55:50
分享到:
导语

“深圳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是抓住了电子等行业崛起的机遇。但如果不能抓住下一轮新技术和新产业崛起的机遇并深度嵌套其中的话,深圳就可能会倒退”

文 焦建 | 编辑 苏琦

“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在8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中,在提及深圳如何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时,提出了上述三项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举措。

这些“涉海”举措可按时间进行排序,支持深圳探索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应是首次在中央级文件中被正式提及;而在2017年5月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首次被提及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今年6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则公布称:深圳正全力推进创建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随着一系列政策及措施的不断推出,深圳在推动发展海洋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的一系列短板,正在一一被补齐。

对标筹谋

随着周边地区安全形势变化,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遭遇摩擦,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作为建设海洋强国前提和基础的海洋经济开发的热情,亦在迅速升温。

“随着我们走入深海、朝海洋强国迈进时,常常会遭遇一硬一软两大问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安然对《财经》记者称,硬的就是中国缺少大国重器,要在研发和产业化上补短板;软的是我们缺少国际海洋规则制度的国际话语权,在整套法律体系上都需要补短板。

作为打破这一窘境的探索之举,在2017年5月出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了要让深圳和上海共同推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的“硬件优势”是作为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城市,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接香港,连接南海和太平洋,拥有257.3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

深圳目前的涉海企业有7000多家,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到2020年预计达3000亿元),同比增长4.63%,占全市GDP9.6%;此外,深圳港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但对中国不少沿海城市来说,对深圳可能依然并不太“服气”。

“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产业板块、科技板块、文化板块缺一不可,深圳在这些方面均不占优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一位研究人士曾对《财经》记者称。该校地处的山东省青岛市,多年来已形成了海洋科技研发及海洋产业发展等多重优势。

在一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排名中,除在海洋科技创新具备一定实力,深圳在排名看重的航运服务、金融法律、科技教育等软实力方面均不占优。但过去数年,国家在出台涉海政策时呈现出对深圳的一定“偏爱”:2015年11月,其被明确“以深圳为试点、创建基于生态系统的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2016年5月,深圳蛇口区域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2016年11月,深圳又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

“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需要一个既有雄厚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又有发展海洋经济先天优势的城市,通过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共同发展。”有相关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称:深圳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其还同时具备自贸区、保税区等叠加的制度优势、创新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

简而言之,产业而非单纯区位,未来而非以往,应是深圳频获“政策礼包”的重要原因。

深圳自身亦有抓住机遇的强烈愿望。“深圳各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危机意识是:深圳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是抓住了电子等行业崛起的机遇。但如果不能抓住下一轮新技术和新产业崛起的机遇并深度嵌套其中的话,深圳就可能会倒退。”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春宇对《财经》记者表示。

海洋及航天领域,正是深圳预判后尤为重视的两个新领域。为把握机遇,海洋经济已被列为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深圳亦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列为城市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并纳入到了其最新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

“深圳放眼国际,对标伦敦、新加坡,这能看出深圳的雄心,其亦希望(在海洋经济领域)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龙头。如果将视角拉长到未来二三十年,南海的资源和能源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仗,深圳也希望在南海开发和环南海区域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张春宇表示。

2019年6月,深圳明确制定出了具体的行动目标: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将全力推进创建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打造一个全球海洋智库等“十个一”工程。按照规划目标,到2035年,深圳将基本建成陆海融合、经济发达、科技创新、生态优美、文化繁荣、保障有力,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所谓“十个一”工程,是指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院、一个全球海洋智库、一个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一个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一个以“中国海工”为代表的海洋标杆企业、一家海洋开发银行、一只海洋产业发展基金、一个国际海事法院和一个中国国际海洋经济博览会。

而从现有的涉海教育来看,不少相关学校很多是渔业水产改名过来的。深圳建设上述海洋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创新,从国家和国际竞争角度进行建设,所以定位目标都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而不局限于现有的海洋大学序列。据《财经》记者了解:深圳或将选择与欧洲的著名海洋高校合作。

安然认为,南方需要一个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不仅能够适应当地产业、偏重于科技,更能弥补当前的短板。

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由来

《意见》中提及的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亦被业内普遍认为是给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无论是组建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还是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类似资源集聚都在释放一个信号:海洋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基础研究创新与金融‘两条腿’来支撑。”安然称。

就涉海金融领域而言,目前深圳相关部门亦提出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包括:1.专业性的海洋金融机构不足;2.缺乏契合海洋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海洋产业体系的多维金融需求难以满足;3.未形成多层次、市场化支持海洋经济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4.政策性保险、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健全,保险业的保障性功能未能充分发挥;5.对航运金融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支撑和支持。

而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深圳“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体系”。据了解,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结合自身在金融领域方面的优势,深圳近年来一直希望率先探索建设一个海洋领域的专业性开发银行。早在2017年底,其相关规划已上报国家相关部门。

海洋经济实际上是一项高风险产业,投入规模大、预期回报不稳,深圳探索设立国家海洋开发银行的初衷之一是为了给海洋产业投资提供低成本资金,此外深圳亦希望通过该行进一步提升其在金融核心要素领域里的资源配置能力。

相关的倡议自此亦是层出不穷:今年全国“两会”时,多名在深全国人大代表就联名建议称,希望将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落户深圳前海。

8月16日,广东省政府在其官网发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3305号(资源环境类187号)提案答复的函”,其中也提出:深圳市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制定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初步框架方案。

据了解:深圳正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制定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初步框架方案,其中提出通过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以民营资本为核心,创建以开发性金融模式运作的多边海洋银行建设思路,并通过海洋贷款、投资基金、国际智库建设、数字金融四措并举,将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打造成为金融平台、海洋智库、智能网络的结合体。

目前看,国际上开发性金融机构很多,但似乎并没有类似定位的开发银行。综合各方建议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探索方向可能也会显得更加市场化,其还可能会由更多市场化机构出资,甚至包括一些国际资本也可能会参与进来。

“我们团队最初萌发了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设想,并提出了雏形方案。其中一个出发点是,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官方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有AIIB、丝路基金等支撑,但这些倡议或组织多是政府间的。在目前逆全球化声音越来越强、国际经济合作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可能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比如南海共同开发,南海周边的六国七方提出过各种方案,但个中分歧较大,都被搁置了。”张春宇称,“我们试想,如果能够成立一个政府和民间共同发起、以各国民营资本为主导的多元化机构,可能会降低合作敏感度,在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起到更好的效果,甚至在开展南海共同开发方面也可能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编辑:苏琦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