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复兴:借力“一带一路”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9-10-10 13:53:52
分享到:
导语

文 任保平 | 编辑 郝洲

西安市曲江大唐不夜城夜景。图/视觉中国

西安市曲江大唐不夜城夜景。图/视觉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如西部大多数地区一样,陕西经济发展也实现了量的巨变,体现出了数量追赶的特征。1952年陕西GDP是1.92亿元,1978年陕西GDP是81.07亿元,2018年达到了24438.32亿元,70年时间,陕西生产总值增长了1.2万多倍。进入“十五”时期以来,陕西省的总产值每五年超越两个省份,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19位提升至2018年的第14位,在西部地区的位次由第3位提升至第2位。陕西省的财政实力也不断呈现量级的飞跃。1978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19.76亿元,1999年突破百亿元,2011年跨越千亿元大关,达到1500.18亿元,2017年跨越2000亿元,达2243.11亿元。

再以西安经济为例,改革开放前西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7.6%,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以年均12.1%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西安的产业结构分布也与世界不断接轨。1978年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布为19.05∶57.55∶23.40,经济发展十分依赖工业拉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西安市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放在优先位置予以重点推进。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调整为3.1∶35.0∶61.9,第三产业对西安市经济的贡献率已达 70.4%。

此外,对外开放有效提升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国际化水平。2018年全市外贸总额达到3513.78亿美元,目前在西安注册的外资企业已达3000余家,其中属于世界 500 强的企业150余家。

总结70年的发展经验,陕西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陕西和全国一样面临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任务。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陕西省带来了新的大发展机遇。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提出,围绕加快推动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强化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构建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以轨道交通和航空为引领,推动枢纽型交通和综合性交通网络建设。着力布局“一带一路”沿线标志航点。高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创造陕西特色经验。深入推进与海航战略合作,深化与京东战略合作。

二是构建国际产能合作中心。重点推进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哈元首苹果友谊园建设。引导企业在我省对外投资产业聚集度较高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探索共建陕西产业园区。支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沿线国家拓展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农业技术开发合作渠道,形成产能合作示范效应。

三是构建科技教育中心。推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外创新机构合作设立创新合作平台,开展跨国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持续推动落实与教育部签署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议定事项,进一步扩大全省教育对外开放,打造丝路职业教育基地。

四是构建国际文化旅游中心。扩大人文交流合作,夯实各类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搞好陕西动漫游戏产业基地、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项目建设工作。将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打造成重要的丝绸之路主题国际展会,扩大陕西旅游国际影响力。

五是构建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围绕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定位,加大外资机构引进力度,争取有意向的银行落户陕西和西安。争取境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落户陕西和西安。

围绕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西安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增强,使“大西安”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集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建成。

为此,一是要以科技教育的溢出效应来助力大西安建设,使大西安走向智慧型城市;二是以城市合作的联系效应来助力大西安建设,以西安为主牵头建立“一带一路”城市联盟,建立城市间共享的信息平台,通过合作使大西安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三是在产业、项目、资源、人文等多领域交流合作,努力将西安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四是充分利用自贸区建设,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助推大西安建设。

(作者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编辑:郝洲)

编辑:郝洲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