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70周年献礼| 一汽-大众:融合·发展·创新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9-10-15 09:10:00
分享到:
导语

近30年的时间里,一汽-大众让千万个家庭实现了汽车梦想,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经典之选

文 于安琪 | 编辑

微信图片_20191015090845

 

金秋十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刚刚开启,当人们还沉浸在《我和我的祖国》动人的旋律中时,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大众”)率先披露了业绩报告,为共和国华诞献上节日贺礼。

报告显示:一汽-大众9月份累计批发销量达219277辆。其中,大众品牌销量为142688辆,同比增长11.1%,环比增长18.2%;奥迪品牌(含进口车)9月销量为65509辆,环比增长12.4%;而捷达品牌迎来首月销量大捷,9月份销量11080辆,同比增长130%,超额完成销量目标。在整体市场下滑超过7%的背景下,一汽-大众逆势突围,实现了同比、环比销量的正增长。

二十八载,这个“C位出道”、中国第一家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凭借着覆盖全面的乘用车产品序列、不断增强的技术研发实力、把控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营销网络,开辟中国家轿时代的历史先河,也成为塑造今日中国汽车工业与汽车文化的主力军。

融合·沿革中回眸

1991年2月6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营业执照,由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和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一汽-大众正式成立。

从四家公司中脱胎而出的这家合资公司,此前已经历了长达五年的会谈、协商与可行性研究,并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密切关注。最终,由时任一汽厂长耿昭杰与时任德国大众集团总裁哈恩博士(Dr. Hahn)分别代表一汽和大众在合资合同上签字,宣告一汽和大众走到了一起。

这一场景,在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的庆典上,由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再次演绎了出来,二人再一次握手的画面,格外令人动容——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跨越文化、跨越洲际、跨越经济体制、跨越管理机制的合作尝试,难度之大,可以想见;而良性运转至今,一汽-大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合资企业磨合共享的标杆与示范。

人们都说,一汽-大众的发展史,几乎等同于中国轿车行业发展史。

此言不虚。一汽-大众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一鸣惊人的态势极速前进。从1991年第一辆白色捷达车的组装下线,到2018年年产量超过200万辆;从长春一汽出发,到五大基地全面铺开,全国布局700多家核心供应商、1200多家经销商等合作伙伴;从最初的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到覆盖奥迪、大众、捷达三大品牌近20款系列产品的全系列乘用车型生产企业;从年产不足1万辆,到现在累计产量超过1900万辆……近30年的时间里,一汽-大众让千万个家庭实现了汽车梦想,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经典之选。

而对于一汽-大众的诞生地——长春,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镇来说,它的意义更加特殊。改革开放之初,一汽-大众选择在这里落地生根,打造中国总部,既是对这个老牌重工业城市的倚重和信任,也是对于当地制造业勃兴的一种期许。在深化改革的历史洪流中,一汽-大众的形象格外鲜明,它不仅仅是中国区域经济变迁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践行者。

发展·标的战略2025

面对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崛起,面对新品牌与细分市场的不断涌现,面对新能源、车联网、智能化技术应用等重大行业变革,如何能在汽车业技术革命与传统出行方式被颠覆的时代浪潮中保持竞争力,成为摆在一汽-大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挑战越多,机遇也越多。2017年底,一汽-大众正式发布了“2025战略”。这一新战略,提出了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企业,员工和伙伴心中最具活力的公司”愿景,并将“造价值经典汽车,创卓越出行服务,促人、车、社会和谐”作为新的企业使命。同时,战略还提出将推出第三品牌(即后来推出的捷达品牌),与原有的大众品牌、奥迪品牌形成“三驾马车”合力,更大程度满足市场需求;并将新能源战略作为一汽-大众未来发展的重点,大力扩充产品线,发展新能源汽车,深耕新能源领域,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两年来,一汽-大众践行“2025战略”的速度迅猛。新能源汽车方面,一汽-大众率先引进了专为生产纯电动车型的MEB模块化平台,并不断加大投资研发新能源车型,目前已有大众纯电动宝来、纯电动高尔夫、探岳GTE、迈腾GTE、奥迪e-tron、奥迪Q2L BEV六款新能源车型投放市场,根据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一汽-大众产量的25%。移动出行、数字化方面,一汽-大众先后与IBM、华为、清华、联通等多家科技企业签约,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等各类创新业务和综合信息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共创高端数字化移动出行体系。智能化、自动化方面,以华南基地的佛山工厂为例,作为一汽-大众MQB平台应用的第一个生产线,从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绿色园区、智慧社区,以及各个管理层面的可视化五个方面开展智能制造生产规划,成为大众集团的明星样板工厂。除了研发新能源汽车,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及汽车能源结构以外,一汽-大众在生产过程中还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生产模式,通过能源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将能源管理细化到每一个人。

从面向未来的新能源产品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面向工业4.0、打造高效环保的数字化工厂,再以绿色经济为导向构建产业生态链,不得不说,通过一系列的积极布局,一汽-大众已经走上了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以人为本可持续移动出行提供商的转型升级之路。“2025战略”的全面实现,指日可待。

创新·未来即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用户对产品细节需求在不断提升,今天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贴合自身出行需求的个性化设计。与此同时,学习了多年“德国标准”的中国工程师们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能在整车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等多个方面更上一层楼,释放对于本土消费者需求的理解。

在外部市场与内驱力的共同作用下,一汽-大众的技术研发、测试实力获得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一汽-大众已拥有造型试验车间、台架试验中心、造型与虚拟现实中心、测量技术中心、车辆安全中心、试制中心和多个功能实验室等重要技术部门。今夏,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的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在长春落成并投入使用,更进一步表现了一汽-大众对于本土市场的精耕服务与内地研发实力的崛起。据悉,这座具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整车试验基地,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试验场地,填补了中国汽车整车测试领域的空白。仅一期工程就包含耐久强化试验路、气囊滥用试验区、动态广场、综合性能试验区、高速环道五大功能区,能够长期、稳定满足企业各种产品的未来开发、质量测试等多种要求。

回顾一汽-大众研发团队的心路历程,从学习到引领,由“大众制造”到“大众创造”,一汽-大众技术开发能力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学习成长的蜕变过程,从概念设计、虚拟造型到实际车型的开发、总成验证到整车的验证,一汽-大众已经确立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产品研发体系。而通过引用世界领先的大众集团MQB和MLB平台,生产的各个环节大量运用了在国际上具备领先优势的设备、工艺,也从根本上保证了一汽-大众产品在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精密和稳定,保证了一汽-大众在产品预开发、本地化开发、国产化认可、零部件开发以及整车道路试验方面的技术实力。

面向未来,这家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企业,又将有哪些存在于技术与管理上突破,哪些发乎于战略与目标感的变革,哪些迸发于需求与向往的创意,令人充满期待。

编辑: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