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太平洋两岸紧张局势的核心问题。
在《未来是亚洲的》一书作者帕拉格·卡纳看来,未来的全球权势将由亚洲和西方文明共享。
在西方国家眼中,亚洲崛起的速度令人惊惧。因为直到196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都贫瘠不堪,仍然是农村地区,人们务农为生;若按2010年价格计算,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但仅仅50年后,亚洲发展到更具城市化、工业化特征,并在贸易、收入和创新等领域对西方的地位构成挑战。
麦肯锡刚刚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深入聚焦“亚洲之未来”。报告从多个侧面着重说明,为何亚洲一方面充满商业吸引力,另一方面又被看作令人忧虑的竞争对手。
首先,发达亚洲,包括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韩国和新加坡,上述国家人均收入超过3万美元,高度城市化且富裕,其GDP总量占全球GDP的10%。亚洲的这一部分为其他地区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但其社会正在快速老龄化。
其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经济体,其GDP仅次于美国,并且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消费大国。到203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将可比拼西欧和美国之和。中国也日益成为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本提供者。
第三,11个国家组成的新兴亚洲(东盟国家加上不丹和尼泊尔,但不包括新加坡),其人口年轻,增长迅速且文化多样。
第四,边缘亚洲和印度,这一部分基本上覆盖了南亚和中亚,也包括阿富汗。亚洲这部分区域的总人口达18亿,虽然仍是农村人口,但强在都很年轻。
总括起来,今天这四个亚洲地区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产生了世界中产阶级的40%。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地区崛起在和世界其他地区开展贸易,但如今面向区域内的贸易已增长到整个亚洲总贸易额的60%,区域内部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到整个亚洲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6%,区域内空中交通更是占据总量的74%。
伴随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亚洲大部分增长将来自提速中的城市化进程。亚洲排名前20位的城市,将如同超大型集团企业,跻身世界收入增长最快的最大城市行列。
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美国优先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正促成亚洲国家强化其内部联系,更趋向本地化和区域化,贸易、金融、知识和文化网络等领域概莫能外。此外,传统上亚洲储蓄盈余的基本流向是伦敦和纽约,再以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形式回流亚洲。
如今形势迥异。越来越多的亚洲金融中心涌现出来并相互竞逐,将剩余资本从发达亚洲和中国注入新兴亚洲和边缘亚洲,为其增长提供资金。
简而言之,区域内金融与区域内贸易如影随形。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没有人希望完全依赖任何一个参与者,而是希望与其他城市以及有生命力的创新中心建立联系。
如卡纳所说,“大多数亚洲人对‘中国主导的亚洲’一词的接受程度,不亚于欧洲人对‘美国主导的西方’理念的接受度。”
但是,亚洲如此光明的增长前景是否命中注定?
以人口发展趋势来看,全球一半的年轻人正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则前述问题合理的回应似乎是肯定的。
但这一发展轨迹至少面对三大波折。
首先,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极易受到全球变暖影响。人口众多、增长更快,这意味着能源消耗更高,碳排放更多,自然环境恶化也更严重。
其次,尽管更多亚洲人摆脱了贫困,但亚洲国家国内分配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仍在加剧。部分原因是城乡差异,以及人们在高价值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在扩大。
第三,地缘政治竞争意味着多元化的亚洲国家之间会出现紧张状态,如领土、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差异可能迅速升级为冲突。
西方的两代领导人,以非常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这些威胁。
瑞典女学生葛丽塔·桑伯格在联合国演讲时,斥责了年长的这一代领导人,指其对气候变化毫不作为。这位年轻人理想主义地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以逆转共同的命运。
作为对照,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安理会却口口声声表示“爱国主义”是解决全球问题的路径。于气候变化只字未提。。
全球化的出现,是由于贸易、金融、数据和人员流动增加。这样的趋势,爱国者无论怎样保护其边界也是螳臂当车。
在多极化世界中出现一个多极化的亚洲,这意味着尽管世界观不同,“美国第一”的调门不管唱多高,所有人终归要彼此合作。爱国者们也应牢记,正是丰富的多样性存在,才使世界达到平衡。
(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翻译:臧博;编辑: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