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P2P:清退主调下的生死抉择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9-12-03 13:48:47
分享到:
导语

平稳退出不易、转型方向不明、坚守备案未卜——在行业清退的主旋律下,P2P经营者站环顾四周,发现哪条路都不好走

文 《财经》记者 张颖馨 | 编辑 袁满

图/视觉中国

图/视觉中国

“怎么选?”虽然很早前就已知道选项,但在监管近日催促给出明确答案时,北京某网贷平台负责人依然踌躇。眼下,其所在的平台有三个选择:平稳退出、转型、坚守备案/试点。

据《财经》记者从核心人士处了解,近期北京少数在营网贷平台连续被监管约谈。关于会议的具体内容,几乎所有与会者都讳莫如深。不过,被约谈平台及接近地方监管的知情人士均向《财经》记者确认,北京从未明确要对网贷平台“一刀切”,与试点相关的“动作”依然存在,但门槛会很高。

近期的约谈被部分平台称为“硬钢谈话”。“确实到了生死时刻,接下来会陆续约谈所有在营的北京网贷平台,主要是鼓励平台转型。”上述核心人士透露。

与北京相对,此前湖南、重庆等地金融局宣布取缔辖内全部P2P网贷机构及相关业务;与此同时,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亦指出省内P2P无一家验收合格,未来将对不合格者取缔。而上海、杭州等地,虽然并未明确表示对辖内网贷平台“一刀切”,但眼下两地平台的具体“动作”似乎已给出了答案。

现实情况是,尽管不同地方监管给平台留的“口子”或有差异,但清退依然是当前整个网贷行业的主旋律。

11月12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通气会上表示,下一步,网络借贷专项整治目标清楚、方向明确、手段多样,将以出清为目标、以退出为主要方向、以“三降”为主要抓手、以依法合规的分类处置为主要手段。

业内人士习惯用“过冬”来形容当前的清退大环境。其后隐藏着的,或是监管的“一言难尽”?或是平台的困局?抑或是投资者的无奈?

一名在网贷行业发展巅峰时期选择离开的高管坦言,“回看网贷近几年,确实是一个稍微努力,就容易进去的赛道。‘挂1挡带点刹车’,往前走才有可能顺利‘下车’,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高速路上‘开慢车’?希望这个‘冬天’早点结束。”

“一刀切”与“留口子”

网贷行业究竟是去是留?当下,正处在其发展的关键期。

李均锋在上述会议中指出,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特别是网络借贷专项整治的情况今年来发生根本转变,具体体现在:存量风险得到很好的处置,风险的发散状态已经控制住(10月末全国在线运营机构427家,比去年末降低60%,借贷余额下降50%,出借人数下降55%);在运营的机构已经全部纳入监管的监测内;大部分机构选择退出停业,今年已停业1200多家等。

其中,对于在线运营的427家机构,李均锋表示,年底之前每家都要完成分类处置的路径,一些资本实力强,具备一定金融科技基础及良好内控能力的机构,推动其主动转网络小贷公司,个别符合条件的也可以转消费金融持牌金融机构。

事实上,此次银保监会通气会关于网贷业务的沟通内容,与11月3日曝出的加快网络借贷机构分类处置工作推进会(下称“推进会”)内容基本一致。《财经》记者获悉,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在推进会上指出,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已进入攻坚阶段。下一步工作要坚定以退出为主要方向,压实股东、平台的责任,推动大多数机构良性退出,有计划、分步骤限期停止业务增量。会议同时提出了网贷机构转型的可行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推进会还是通气会上,监管方面均未公开提及市场翘首以盼的“监管试点”。此前的7月,据《金融时报》报道,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P2P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了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指出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上述会议首提的“监管试点”,实际是由“备案试点”而来,更早之前,其被监管称为“备案登记”。

“监管试点这个说法一直都在变化,我个人的判断还是对于试点相关的内容存在不确定性,之前出现的合规备案、备案试点、监管试点等说法,都不是很恰当,未来这个说法应该会发生变化。”某接近地方监管的知情人士日前向《财经》记者强调,与试点相关的“动作”肯定是会有的,大概思路是设定出更严格的规则,机构如果认为自己逐一符合规则中的要求,那就继续往下走。不过,目前对满足所有规则后的下一步工作如何进行,尚无明确消息。

按照监管规划,预期在今年6月完成的网贷备案登记工作,因4月坊间流传出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下称《试点方案》)而搁置。根据《试点方案》,各地争取在2019年下半年开展部分省市的试点备案工作,力争于2019年末完成少量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

《财经》记者此前从多名接近监管的行业人士处了解到,《试点方案》确实存在,但并未正式下发。在确认网贷备案再次延期的背景下,这份文件首次提出的备案试点、对出借人资金限额以及将网贷机构划分为全国性、区域性两类等要求,引发市场热议。

上述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多地网贷平台陆续完成机构自查、自律检查和行政核查后,《试点方案》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多地监管不得不暂停下一步工作。大家将目光“齐刷刷”地瞄准合规检查稍慢一步的北京。

虽然备案工作推进搁置,但在清退主方向下,地方监管开始加大力度“精准拆弹”。据《财经》记者了解,初期为避免相关风险发生,多地监管大都采取口头指导的方式,以待收规模等标准作为参照,对辖内部分平台进行劝退。

直到上述7月召开的专项整治会,“监管试点”出现并开始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多地的清退行动亦逐渐从定向指导变为“放到明面上”。据零壹智库统计,此前已有济南、四川、云南、深圳、上海、北京等多地发布过清退和业务已结清P2P平台名单,涉及数百家退出或失联的平台。

自10月中旬起,湖南、重庆等地金融局宣布取缔辖内全部P2P网贷机构及相关业务;与此同时,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亦指出省内P2P无一家验收合格,未来将对不合格者取缔。另据《财经》记者了解,有河北省网贷平台收到当地监管下发的良性退出督办函。

不久前,市场亦传出上海将清退全部P2P平台的消息,虽然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从监管处得到反馈,否认了此消息。但据《财经》记者了解,上海地区监管确实有“一刀切”的倾向,部分平台动向或可佐证。

路透社此前报道称,陆金所将退出网贷业务,同时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彼时,陆金所相关负责人并未对该消息进行确认或否认,仅称“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现有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另据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月底发布的(下称“中国平安”,601318.SH,2328.HK)三季报显示,在线上财富管理领域,陆金所控股客户资产规模较年初下降5.0%至3508.57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平安拟合资设立全国性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

被业界称为国内首家P2P的拍拍贷(NYSE:PPDF),亦选择“抛弃”主营网贷业务。日前,拍拍贷宣布,正式升级为“信也科技集团”,旗下包括:针对服务和赋能的金融科技业务板块、面向海外业务拓展的国际业务板块,以及关注未来科技发展的科技生态孵化业务板块。

“目前已不再提6个省市进行监管试点,这几个省市此前已将当地平台情况上报至监管,接下来监管或将出台统一针对全国所有在营网贷平台的政策。”一名接近北京地方监管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北京当前的态度不是“一刀切”,会有与试点相关的“动作”出现。不过,眼下主要工作依然是加速推进平台转型或退出。

另据《财经》记者从核心人士处了解,近期北京少数在营网贷平台连续被监管约谈。关于会议的具体内容,与会者都讳莫如深,仅透露主要是让平台确定接下来的路径:稳步退出、转型,或是继续坚守备案/试点。

近期的约谈被部分平台称为“硬钢谈话”。上述核心人士透露,“确实是在生死时刻,接下来会陆续约谈所有在营的北京网贷平台,主要是鼓励平台转型。”

艰难的抉择

但无论是转型、平稳退出,还是继续坚守进入备案/试点,对不少网贷平台负责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某北京网贷平台高管告诉《财经》记者,考虑转型,但不知道自己擅长转往什么方向,新的方向又能给自己多少发展空间;选择继续坚守,那还会面临着不小的合规成本,但平台目前的盈利情况并不乐观;考虑退出,一方面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则是怎样避免投资人大面积挤兑,进而满足监管说的“平稳”退出要求。

对于网贷平台转型网络小贷,现阶段由于相关牌照处于暂停审批阶段,因此尚不可行。不过,此前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地区研究制定P2P网贷机构向小贷公司转型的具体方案。另据《财经》记者从多家网贷机构处了解,当前其正在筹备申请小贷牌照等事项。

而对于持牌消金机构等转型方向,不少行业人士直言,看似是一条鼓励转型之路,事实却是空中楼阁,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牌照门槛要求极高,绝大部分网贷平台的股东或者关联方很难达到相关要求。

如果选择继续坚守,在“三降”要求下,平台所需覆盖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据上述被约谈平台的高管透露,若坚持进入备案/试点,标准只会越来越高,而且有的标准执行起来确实很难,比如要求上报平台的全员名单。

不过,《财经》记者从接近地方监管的知情人士处获悉,报送公司全员名单在去年爆雷潮之后就已提出,但当时因为行业还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平台配合的意愿、程度不高,各区金融办也囿于人力有限,无法逐一核实,所以该要求当时未完整地执行。但如果接下来想要进入试点或备案,平台肯定没有太多资本去与监管提条件,只能去落实这个要求。

“2018年8月下发的108条合规检查问题清单,主要是以合规为主,但并不意味着你不违规、合法,监管就会让你拿到一个合规的金融身份。接下来监管出台的标准只会更严,如果平台觉得执行标准太高,可以选择退出。”上述接近地方监管的知情人士表示。

在此情况下,《财经》记者注意到,部分平台虽然对外声称积极筹备备案/试点,但已大力压缩网贷业务。在成本可以覆盖的情况下,申请备案/试点仅作为平台在谋划新出路时的“二手准备”。

而对于选择退出的平台,眼下如何做到“平稳”,亦是一大难题。“退出通知发布后,会不会引发新的挤兑?如何制定出一个让投资人满意的兑付方案?”某上海网贷平台CEO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网贷行业的投资人都如“惊弓之鸟”,想要做到平稳退出,确实不容易。据了解,此前该平台CEO已提交离职申请,但考虑到当时回款已出现困难,还是选择留下制定兑付方案。

的确,网贷行业投资人已经经受不起突如其来的“冲击”。在《财经》记者接触的多名投资人看来,很多网贷平台当初都披着光鲜的“外衣”:豪华创始人团队、名人“站台”、所谓的国资背景或者靠谱的股东、高大上的海内外荣誉……但如今,一切化为泡影,只留下投资人的无奈和懊悔。

“有的平台资产交叉,过于复杂,后续相关负责人处置完全没有门路;有的平台注册地和经营地不在同一个地方,后续报案会出现地域冲突,导致无法立案;有的平台立案后,进展无从得知;有的平台则迟迟未立案,原因不明。”在自身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部分投资人选择“抱团”采取进一步措施。

反思金融科技监管

前述加快网络借贷机构分类处置工作推进会提及,截至今年10月末,全国纳入实时监测的在运营机构数量已降至427家,比2018年末下降59%。

427家,比对行业巅峰时期的3500余家,行业发展从鼎盛到如今临近“冰点”,有市场人士质疑监管对网贷行业态度为何一直在变化,亦有人质疑或许监管从一开始就抱以否定态度。

“这样说未免过于绝对,不能简单说是纯粹的变或不变,得结合具体的阶段来看。”有核心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比如当前的清退主旋律就不是突然出现,实际在今年初曝光的《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下称“175号文”)中,就已定调。

彼时,175号文指出,除部分严格合规的在营机构外,其余机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和速度。同时,稳妥有序推进风险处置,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精准拆弹,确保行业风险出清过程有序可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底线。

从备案延期来看,接近地方监管的知情人士直言,自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开始,监管不断发现新问题,P2P平台上的业务“花样繁多”,比如有的平台违规销售资管产品,或者违规给金交所导流等情况频发。监管不仅要研究旧问题,还要应对新问题,相应地在期限等方面就会出现调整。

根据《财经》记者整理的自2016年8月以来的网贷行业监管政策(见图),可以看到在推进网贷风险整治工作中,监管陆续出台了整治“现金贷”、互联网资管业务等方面的文件。

此外,在网贷整治过程中,监管与市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博弈。这也给备案工作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可以看到,前期中央监管是将权限放于地方,但后来发现各地验收标准不一,部分地方监管更是在某些环节‘甩锅’,不愿承担相应责任,这就给平台提供了监管套利的空间。”某网贷平台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试点方案》出现时,就说明中央监管意识到并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但地方监管亦有自己的苦衷。“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说地方要对相关的业务进行监管,但最终却要地方承担责任。很多人把‘帽子’扣在地方监管头上,我们就像生活在‘北极洲’,怎么走都是‘南(难)’。”某地方监管人士在向《财经》记者提及网贷监管时,调侃称“一把辛酸泪”。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认为考量监管的态度应该回溯到更早的阶段。“说监管从头到尾不支持,这是不公平的。最初肯定还是希望有一个新的模式,去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监管与行业一直都在互动,也给了行业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和空间。”沈艳直言,早在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了网贷机构的信息中介定位,但当时很多机构“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受信用中介的监管,却享受着信用中介身份带来的“福利”,“一窝蜂”地涌进这个行业,不考量自身经营模式是否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盲目冲规模,以致风险频发,监管的重心越来越转向如何处置风险。

亦有行业人士希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贷。“从目前情况看,转型是第一要务,监管试点为辅,如果这两点做不到,就有可能要退出市场,但退出市场也可能会对投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思聪直言,在一个多元的经济体里,创新是第一要务,没有创新不会有发展,看待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如果我们拉长时间轴,从未来五年、十年去看,会是怎样的结果?希望大家对中国的金融创新多一些包容。

“咱们国家监管不成功的案例是P2P,刚开始没有发现现有监管跟不上它的科技,没发现这么多人赖账且没法催账,这是金融科技监管的一个案例。”11月18日,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谢平在2019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上指出,中国是金融科技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但亦逐步意识到金融科技可能引发一些新类型的金融风险。而金融科技在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变量就是监管,因此中国一行两会近期都在研究金融科技怎么监管。

编辑:袁满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