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造的脉络与转型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09 16:19:00
分享到:
导语

青岛是中国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百年来,“青岛制造”演绎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的轨迹。改革开放后,“五朵金花”让青岛这座制造业名城熠熠生辉,然近十年来,“青岛制造”似乎淡出人们视线。如何重新焕发“青岛制造”活力、谋划青岛制造业转型之路,成为青岛必须面对的一道时代命题。青岛蓄势待发

文 王昊 | 编辑 张燕冬

WPS图片-修改尺寸

文/王昊

在中国近代工业历史上,青岛是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随着1899年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修建,这座城市开始有了机车、船舶的制造维修业,诞生了现在的青岛啤酒、电灯厂、火柴厂、卷烟厂等轻工类企业,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现代工业的基因。此后百年,工业制造始终是青岛发展的主旋律,并曾经因为中国纺织行业的“上青天”而闻名,“青岛制造”更是演绎着这座城市发展与繁荣的轨迹。

改革开放之后,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横空出世,让青岛这座制造业名城熠熠生辉。但在经历了一段辉煌之后,近年来“青岛制造”仿佛后继乏人,城市影响力也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焕发“青岛制造”活力、谋划青岛制造业转型之路,成为青岛必须面对的一道时代命题。

青岛制造历史基因:德国制造与“上青天”美誉

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并逐步开始在青岛修建胶济铁路和青岛港,引进自行车、汽车、啤酒等流行内容,带动开展机车厂、造船厂和啤酒厂建设,青岛由此成为中国最早生产自行车、机车和啤酒、碳酸饮料的城市之一。青岛四方机厂、青岛啤酒、青岛自行车公司、青岛崂山汽水公司也起步于此。

可以说,“青岛制造”在诞生之初就拥有浓厚的德国基因,这也为日后青岛继续依托于德国乃至欧洲产业合作促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德两国政府见证下,2011年青岛建立了中德生态园,一批德国及欧洲企业加速落地。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之后在当地以纺织业作为主要投资领域,大力发展纺织业,以及火柴、工厂、制盐等产业。解放前,青岛继续以轻纺工业为主,形成了纱纺、印染、机械制作等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体系,生产规模在全国仅次于上海,是国内三大轻纺工业城市之一,1936年,其纺织工业的资本总额占全国纺织行业总资本的24.4%。解放前夕,上海、青岛、天津三市棉纺织设备占全国70%左右,“上青天”美誉由此而来。1952年,青岛的纱锭、线锭和织机分别是41.73万枚、3.63万枚和1.31万台,生产能力全国第三,这奠定了青岛在中国纺织工业的领头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制造稳步发展:多领域率先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原有工业得到全面改造。在坚持纺织工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的同时,青岛本地继续迅速发展和扩大各项新兴工业与企业规模。其中青岛四方机厂于1952年自行研发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也由此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火车的历史。此后青岛四方机厂又连续创造出第一批铁路客车、第一列双层客车等属于中国铁路工业上的第一,由此奠定了日后青岛作为中国动车组基地的坚实基础。此外,作为我国自行车工业发源地之一,解放后青岛自行车行业继续发展壮大。1954年,青岛自行车产量突破万辆大关,达到10789辆,与沈阳、天津、上海的自行车业并列为中国四大自行车行业。

改革开放后青岛制造异军突起:规模与品牌双丰收

改革开放后,青岛工业焕发青春,步入发展快车道。借助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青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出口创汇为重点,紧紧抓住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历史机遇,先后实施技术引进、品牌发展、大集团和工业园区等战略,加速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了制造业发展结构上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

改革开放前30年,青岛制造业规模逐年跃升,工业总产值跨越了百亿、千亿、万亿三个台阶。

从1978年到1985年,青岛用7年时间进入全国工业产值过百亿元城市行列,实现工业总产值111.4亿元;从1985年到1996年的11年时间突破千亿元,达到1117.4亿元;从1996年到2010年的14年时间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450亿元。在此期间还孕育了一批本地制造业名牌,典型代表如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其中,海尔、海信、青啤等龙头企业更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全球化道路。

经过改革开放后前30年的发展,青岛海尔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企业品牌,青啤已经成为我国啤酒出口第一的品牌,中车四方成为国家高速列车的第一制造商。可以说,从萌芽初生到茁壮成长,青岛制造业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构建起了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

前10年青岛制造风光不再

进入21世纪后的第二个10年,青岛制造的强大发展驱动力有所减弱,这直接导致青岛的城市竞争力不断下滑。从全国GDP排名看,最近10年,青岛全国城市GDP排名下降较为明显,由2009年全国排名第10位降为2019年第14位,10年间下滑4位。同时期国内其他重点城市同期排名则有较大提升,例如成都、武汉、南京、宁波等。尤其是成都、武汉,10年前分别落后于青岛2个与3个名次,10年后却分别反超青岛8个与7个名次(见表1)。

微信图片_20210409161345

青岛制造业增长乏力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有关。青岛仍较为依赖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在战略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方面发展均滞后,未能抓住新产业发展良机,新兴产业占比小,增速低。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青岛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47亿元、1033亿元,分别占GDP比重为2.1%、8.8%。同期,深圳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9231亿元、10156亿元,分别占GDP比重34.3%、37.7%。此外,2019年,青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2%,分别比全国水平低5.9个和3.2个百分点。

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工业竞争力评估结果来看,青岛工业竞争力在全国已处于全国第二梯队,排名第10 (见表2),这表明无论从规模速度、效率效益、绿色发展、创新驱动还是人才基础等角度来看,青岛制造业在过去10年都错失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微信图片_20210409161350

与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青岛制造业打响品牌经济、重大项目纷纷落地的热闹景象相比,青岛制造业发展略显平淡,尤其是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反而错过了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发展浪潮。

原因何在:创新不足、活力不足、开放不足

分析前10年青岛制造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可以从创新不足、活力不足、开放不足三个角度来寻找原因。

创新不足。创新力是制造业保持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未来经济发展潜能。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列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前三甲,而青岛则位列第13位。

此外,青岛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培育等方面也亟待改善。据万德数据显示,2018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R&D内部支出为108.5亿元,而近年来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的深圳市,同期高新技术企业R&D内部支出则高达1378.8亿元。青岛近年来在创新投入方面虽有所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多年稳居全省第一,但与国内领先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仍需奋起直追。

活力不足。与深圳、杭州和武汉等国内制造业先进城市相比,青岛近年来的经济主体活力明显不足。从上市企业数量排名看,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青岛全市上市企业数量仅有35家,远落后于深圳(288家)、杭州(136家)和武汉(58家)。从上市企业占比看,青岛全市上市企业占比仅为0.96%,远低于深圳7.93%的比例。然近一两年,青岛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研究制定相关专项政策指导扶持企业上市并取得不俗成绩,2019年全市上市企业9家,创历史新高。2020年截至目前已上市企业4家,拟上市IPO达31家,发展活力后续可期。

开放不足。作为港口城市,青岛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这也导致过去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业发展势头有所放缓。从利用外资看,2016年,青岛利用外资总额领先武汉,但从2017年开始,武汉已反超青岛,并且差距仍在扩大(2019年武汉利用外资123.1亿美元,青岛利用外资58.4亿美元)。从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看,近10年来,青岛不仅在总规模上落后于深圳,而且增长率也显著低于深圳。从外贸货物进出口规模看,2018年,青岛外贸货物进出口总额5321.3亿元,增长5.7%,落后于全国平均增速9.7%的水平。2019年,青岛加大开放力度,全市实现外贸货物进出口总额5925.6亿元,增长11.2%,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大部分港口城市,初步扭转了开放不足的发展态势。

青岛制造蓄势待发迭代升级:拥抱工业互联网与新经济

青岛制造业在经历过往的辉煌与一段蛰伏之后,未来转型之路在哪里?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如何重新集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培育一流企业?面对以上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青岛制造业正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发展浪潮,顺应“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新经济业态。

拥抱“互联网+”:近年来青岛制造业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使“青岛制造”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目前青岛的“两化融合”指数已达到77.98,比全省平均指数高出近17个点。一批企业成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典范,已有赛轮金宇、森麒麟、双星集团等12家企业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中车四方股份等企业的15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支持。目前全市已认定酷特智能C2M个性化定制平台等8个互联网工业平台、海尔空调胶州互联工厂等33个智能(互联)工厂、青啤五厂数字化车间生产系统等81个数字车间和特锐德KYN28柜自动化生产线等236个自动化生产线,覆盖全市优势产业链。

尤其是海尔COSMOPlat平台,将互联网创新基因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打造基于平台支撑和数据驱动、适时感知消费需求、动态配置要素资源的新型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截至2019年,海尔COSMOPlat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已有15家互联工厂,已赋能建陶、纺织、农业、模具、机床、服装、食品加工等15个行业物联生态,覆盖全国12大区域,并在20个国家复制推广。

作为曾经的纺织工业重镇,青岛纺织工业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典型代表如酷特智能,率先在全国探索出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工业互联网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个性化定制”模式展开的消费者直接对接工厂的C2M商业生态,并由一家传统服装企业进化成为平台生态的时代企业,跨界帮助全国多个行业的近百家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咨询、辅导和改造。

在橡塑材料这一传统产业领域,青岛已培育出软控智慧工厂与智能轮胎整体解决方案、双星物联网生态圈与绿色轮胎整体解决方案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加速建设全球橡塑材料创新中心。特别是双星物联网生态圈战略,其针对汽车后市场的服务要求以及工业4.0的智能化生存模式,以“服务4.0”打造双星服务品牌,以“工业4.0”打造产品品牌,并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应用打通了产业链,构建基于产业链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为行业提供智能装备、整体方案和标准服务,快速实现了传统轮胎行业的转型升级。

基于近年来在智能制造方面积累的雄厚基础,目前青岛正式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愿景。市政府陆续发布《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高起点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向下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向上承载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工业“人、机、料、法、环”全流程全要素资源,融合信息技术和工业机理,贯通产品全生命周期,构建产业全价值链生态体系,为工业企业实施五大类16项全场景赋能,为工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

积极培育新经济,五大领域正在积聚力量: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领域,青岛正积极抢抓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与AR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加速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以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拓展“智能+”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与家居、轨道交通、医疗、高端装备等青岛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应用。目前华为、商汤、科大讯飞、腾讯、云天励飞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纷纷落子青岛,形成互为场景、互为基础、互为生态的协同应用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现集聚迸发之势,正引领青岛制造驶入蝶变升级新车道。

智能传感器领域,随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传感器作为信息和数据来源的基础,已成为各种智能物联的关键共性技术。青岛歌尔微电子正蓄势发力,致力于为消费电子、新基建等领域提供高性能传感器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领域,依托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等整车企业,青岛正积极推动整机制造发展,建设国内知名的新能源乘用车、氢能商用车、物流车、客车、特种车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环节,特锐德依托智能充电网络技术的领先优势,促进电网、互联网、车联网“新三网融合”,搭建了电动汽车充电云平台。

生物医药领域,青岛正积极发挥海洋科技创新优势,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加快推动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海洋小分子药物新品种等特色海洋药物。与此同时,正积极攻关抗肿瘤诊断筛选、基因检测和编辑等技术,开展肿瘤早期诊断、药物过敏、肠道菌群、产前无创检测等基因技术研究。

集成电路领域,依托青岛制造业对芯片的巨大需求,通过引入芯恩国内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CIDM)项目,青岛正以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力争在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测试环节实现重大突破,开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终端应用需求,建设集成电路产业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产品生产和人才培养培训“五位一体”集成电路产业高端集聚区。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智能机器成为新的生产工具,信息网络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制造业发展模式、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面临深刻变革。面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时不我待,青岛紧跟科技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引领性,具备潜在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如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区块链、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唯有如此,“青岛制造”才能实现再次辉煌。

(作者为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编辑:张燕冬)

编辑:张燕冬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