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向西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09 17:27:21
分享到:
导语

西海岸新区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在保持一定工业增速的同时,要完成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产生新的动能;同时还要精准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竞争中,锁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文 苏琦 | 编辑 袁雪

微信图片_20210409172603

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获批成为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到30年后的2014年西海岸新区正式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胶州湾西岸这片土地,内涵和外延经历若干轮变迁,但其重要性一直不曾改变:从青岛对外开放最早的重点区域,到担负着国家新一轮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国家给西海岸新区赋予的使命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同时亦强调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海洋经济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今的西海岸新区还拥有着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和航运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都已经或即将达到千亿规模。

有着如此雄厚的制造业家底,西海岸新区最近的思考与努力,是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在保持一定工业增速的同时,要完成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产生新的动能;同时还要精准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竞争中,锁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西海岸变迁

于青岛而言,“西海岸”凝聚了青岛多年来渴望向西拓展,获得更多的腹地和腾挪空间的“倔强”和执着,而从“拥(胶州)湾发展”到“三湾联动”,从“三点联动”到“三城联动”,西海岸新区在青岛城市更新和产业版图变迁中角色的嬗变,也凸显了青岛一路探索不断奋进的历程。

这里是青岛对外开放最早的重点区域之一:1985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里兴建;1992年经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两区体制合一。

进入21世纪,青岛开始“西进运动”。青岛老港口布局在胶州湾的东岸,2001年左右青岛开始把集装箱港口迁移到胶州湾的西岸,据青岛市委政研室人士介绍,这意味着青岛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代表了一个城市布局的调整,为西海岸新区后来的获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那时开始,西海岸产业发展不断扩容,直至现在经济体量占到全市经济的三分之一。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道路的通达对于一地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经验反映在西海岸的繁荣史上,就不可不提胶州湾海底隧道。历时四年多建设,2011年6月30日,全长7800米,海底长度达3950米的中国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正式开通。从胶州湾东岸的入口驶入,再从胶州湾西侧的薛家岛出口驶出,只需八分钟便可到达。隧道大大缩短了两岸往来的时间,整个城市的空间则大大拉近了。

2012年,原来的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成新的黄岛区,随后西海岸新区于2014年正式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从2012年到2017年间,青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对西海岸新区颇多利好。尤其是被定位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和面向日韩地区门户机场的青岛新机场落户胶州,被视为对拥湾发展战略的一个继续完善。

在此期间,青岛的城市布局也进一步调整。根据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青岛分成: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将青岛打造成“三城联动、组团发展”的海湾型中心城区。其中西岸城区即为西海岸新区,北岸城区为城阳区等,而原来东岸的崂山区则从一个郊区纳入到城区。

2017年以后,青岛进入地铁时代,青岛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又迎来一轮互动与融合。城市的布局也随之眼界大开,原来围绕胶州湾布局的拥湾发展,至此升级为“三湾联动”,即以胶州湾、灵山湾和鳌山湾互为支撑成就大青岛的概念。

依海而生的海洋经济

说起西海岸的家底儿,新区的领导层如数家珍,底气十足。新区整个陆域面积是2128平方公里,其中有282公里海岸线,占了青岛全市海岸线的三分之一。282公里的海岸线,从地理结构上叫海湾夹角式结构,分布着23个海湾。据介绍,23个海湾绝大部分湾底都是沙滩,岬角就是礁石,这种岸线结构非常难得,是天然良港,也是优质旅游资源。现在青岛港95%的业务都在西海岸,前湾港拥有200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董家口港主要是矿石、石油码头。去年两个港口加起来的吞吐量为5.31亿吨,位列全球第七位。

西海岸管辖的海域有5000平方公里,这为其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绝佳的基础。国家在批复西海岸新区时,就曾赋予其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功能定位,西海岸新区也始终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49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02.5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年均增长17.6%,到2019年海洋经济占西海岸新区GDP的比重为36.6%。

据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介绍,西海岸新区已经制定海洋产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海洋产业强链补链16条强力扶持政策。日前,规模10.2亿元的山东西海岸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国际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中心、海水淡化工程装备制造平台等一批重点涉海项目落地,总投资达260亿元。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蓝色药库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海洋科研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此外,新区还依托现有的重点企业,组建了冷链物流产业联盟,带动冷链物流产业规模化发展。

西海岸新区注重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近年来积极引进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人才和要素,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培育“蓝色”新动能,加速发展海洋经济。

船舶海工也被视为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重大支柱产业。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是全国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被业内视为产业链最齐全的基地,已形成了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方向的产业集聚效应。由此衍生的装备制造和航运物流也迎来快速发展。海西湾畔,龙门吊高耸入云,一个个在建的海工装备体积庞大,宛如“巨无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依靠自主研发创新,拿下海上石油工程装备多个世界之最。去年底,全球最大吨位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正式交付巴西客户,为英国石油北海油田生产的钻井平台也即将交付使用。

海洋经济之外,西海岸新区还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着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和航运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都已经或即将达到千亿规模。家电电子已经达到1400亿元规模,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海内外知名品牌。汽车制造方面,上汽通用五菱在西海岸新区有70万台产能的基地,新能源车也在扩大布局之中。上述产业集群共同撑起了青岛的工业脊梁,也为青岛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38%)的工业产值。

2019年,西海岸新区实现GDP3554亿,约占全市总量的30%,考虑到其面积仅为青岛市的六分之一,人口是青岛的五分之一,成绩不可不谓亮丽。

培育产业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虽受疫情影响,西海岸新区依然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黄岛区的GDP排名在全国同类区县中位列前五,相当惹人注目。不过在西海岸新区领导层看来,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西海岸新区不能固步自封,而必须尽快围绕工业互联网等核心目标培育起一系列新兴高端产业,尽快实现创新驱动和新旧动能转换,才能为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机制。

西海岸新区的党政官员坦承:“新区目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也是我们比较痛苦的时候,工业产值要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还要通过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改造替代一些旧的产业和产能。挑战确实大,但我们有信心在这一轮改革中冲在前面。”

在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方面,西海岸新区聚焦重点产业,紧盯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头部企业,以及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经济产业,精准招商,遴选高技术、高效益、高产出、高成长性的工业企业落户。在他们看来,只有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等产业领域加快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填空式招引,在高端化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深耕细作,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遍撒胡椒面的招商已经过时,粗放式提供土地等要素的传统优惠政策模式也已走到尽头,为此西海岸新区提出创新招商模式,挖潜扩容优化资源配置。具体的做法是精准、高效地供给要素,调优产业结构,优先满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用地、政策、资金等方面需求,通过趋优配置资源要素引导产业转型发展。此外,还要盘活存量,充分利用闲置的57宗3108亩土地、53处厂房进行载体招商,吸引“短平快”项目快速落地。目前,已盘活利用土地549亩(含5个工业楼宇用地383亩)。

多年的对外开放为西海岸新区沉淀了丰厚的招商引资平台和渠道红利。西海岸新区通过德国、日本“国际客厅”,加强与中外企业、机构在资本、技术、人才、经贸方面的交流,整合优质要素资源,推动“大高外新”特别是日韩项目向新区集聚。

在存量红利之外,西海岸新区还依托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特殊区域政策叠加优势,成功引进了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落户新区,依托保税混油业务模式吸引了英国BP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壳牌等世界原油巨头企业在山东投资布局,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BP石油、日本伊藤忠项目落户新区。

此外,西海岸新区还利用儒商大会、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等重大活动,充分对接企业、洽谈合作,也取得了不俗业绩。

新的引领:工业互联网发力

在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提出把青岛打造成为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之后,拥有海尔、海信、双星等诸多智能化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及平台建设标杆企业的西海岸新区,迅速充分体认到自身在实现这一个目标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及应该发挥的作用。

工业互联网既面向用户又面向企业,门槛高于消费互联网,是典型“一把手工程”,西海岸新区成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工委、管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区长担任执行副组长,明确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目标、方向和任务,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除了专设领导班子,西海岸新区相关部门还强化政策扶持,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大数据和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工业互联网推进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以财政支持撬动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青岛市认定的工业互联网“555”项目给予1:1配套支持。2015年以来,共兑现区级工业互联网相关扶持资金5395万元。

工业互联网的上马和推进,于企业来说有着高投入、回报时间长、效果不确定等风险因素,尤其是中小企业观望情绪甚浓。因此推出试点,形成示范效应,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必由之路。西海岸新区创新实施“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设立1.5亿元扶持资金,单个项目最高奖补1500万元,以试点示范项目引爆“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发展,推动“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率先实现突破,形成行业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已组织实施首批10个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项目,兑现首批奖补资金1223.6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4.5亿元。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认定青岛市工业互联网“555”项目77个、山东省现代优势产业+人工智能项目21个,认定山东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8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8个,已经推出海尔、赛轮、海信、双星、青岛港等诸多具有业界标杆意义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平台。

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不仅为成就几家头部企业,而是借此实现整个青岛工业企业的升级换代,全面开放应用场景至关重要。西海岸新区坚持以工业互联网需求侧为驱动,鼓励企业拓展工业互联网在动态仿真、智能装配、数据采集、过程监控、质量检测、产品追溯等领域应用,扩大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开放,全区工业企业入库青岛市工业互联网改造项目658个,开放工业场景100个。

业界普遍认为,在海尔等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的带领下,拥有深厚工业底蕴和科技赋能优势的西海岸新区,在推进青岛实现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目标的征程中必将行稳致远。

推动产融结合,建立多样化金融生态

西海岸新区实体制造业基础已经打下,新一代业态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集聚态势已经初现,继续向高端发展资本的力量必不可少,但从数字来看,西海岸新区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并不匹配。

2019年数据显示,西海岸新区GDP 3554亿元,金融GDP不到100亿元,占比只有2.8%。

西海岸新区目前拥有银行55家,保险71家,证券9家,地方金融组织近100家,累计上市公司近20家,建立起初步涵盖了金融、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种类齐全、层次丰富的金融体系。机构数量虽较为可观,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支行、支公司、营业部,分行、分公司等高层级金融机构少,一方面经营审批权限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这里产生的金融附加值少。

其中缘由与我国行政体制划分有关:西海岸新区虽为国家级新区,金融牌照审批则按行政区划,按照惯例,地级市才有分行落地的资质。西海岸新区没有配套相应的金融特殊政策,从而造成了新区内金融机构级别低的现象。

专家们问诊,行政体制机制的问题难以在短期解决,不应该将眼光只放在传统持牌金融机构,而应该差异化竞争,建立一个符合当地产业特色、尤其是能推动产融结合的多元化金融生态。

针对当地制造业基础强大,制造企业众多的特点,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会长杨再平认为,金融供给侧必须要动态跟进制造业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这样形成的金融生态才有利于形成精准赋能,事半功倍。

具体来说,制造业一般有七个周期,即应发期、转化期、成长期、集成期、重组期、持续期和更新期。金融要跟进这七个不同的周期,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在转化期,需要的是科技金融、风险投资,还有保险;在成长期,关键一点就是突破单个资本的局限,助推形成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等;在重组期,并购金融就尤为重要。

在一个地区,不同制造行业的周期会交错存在,金融多样性由此就格外重要,需要去满足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提供不同机构、不同类型的融资模式,建立不同的风险和价格体系。

“不是每一个区域都要聚集起所有的金融机构,肯定会要有侧重点,例如深圳的强项在科技金融,上海是航运国际金融中心。地方政府往往对金融的理解就是资金量,但实际上金融的要义不仅是量,更在于把恰当的钱用到恰当的人、用到恰当的项目、恰当的时间。”杨再平表示。

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岛西海岸新区金融业发展潜力很大。下一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和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叠加优势,突出海洋金融、贸易金融,加快集聚新兴金融业态,增强金融改革发展内生动力,打造青岛西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好“自贸区”这张牌

如何把自贸区青岛片区这张名片用足用好,充分挖掘其含金量,成为西海岸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据西海岸新区相关负责部门介绍,自贸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创新成效初显。青岛片区总共有106项试点任务,目前已实施90%以上,总结形成6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13项入选山东省首批复制推广创新案例,3项报送商务部参选第四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包括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模式、金融开放创新措施等工作,都得到商务部副部长肯定性的批示,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管理等几个创新案例,海关总署也给予备案和批示。

第二,改革红利逐步释放。重点是五大产业方面,包括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业等。以现代海洋为例,青岛片区在全国首创了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模式,探索建立以一单式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如果下一步海运到铁路联运完全实现,将全环打通服务体系,有效推动现代海洋产业提升。

国际贸易也是自贸区的一个重点努力方向,目前完成了国内首票的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混兑业务突破了百万吨大关,也首创了全国沿海港口外贸原油国际中转业务。原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正式启动,181万桶阿曼原油在青岛片区进行了实物交割。完成全国首票20号胶期货保税交割,拥有指定交割仓库6家,核定库容26万吨,占全国的70%。

此外,西海岸新区也是全国棉花进口的一个重要口岸,为此自贸区也首创了进口棉花的“集成查检、分次出区”模式。自贸区还首创了成品油“云计重”快速鉴定新模式,在全国口岸首创进口大宗商品智慧监管模式,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新模式。

据介绍,自贸区还积极探索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自贸区有关部门加强创投、股权合作、投资基金的招商工作,在原现汇、跨境人民币、利润再投资和债权转股权传统出资方式的基础上,引进山东自贸区首家股权投资有限合伙企业青岛交银海控科创基金,打通了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新区的新渠道,首次实现突破。

不谋一隅者,不足以谋全局。作为青岛组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引擎,西海岸强,则青岛前路光明;西海岸强,则青岛雄心壮志的实现就有了坚实之基。

编辑:袁雪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