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新途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09 20:23:30
分享到:
导语

山东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要实现由单一的货物装卸港口,向聚集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电商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贸易港转变;由单一的运输目的地港口,向集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港转变

文 王延春 | 编辑 袁雪

WPS图片-修改尺寸

国庆、中秋双节长假期间,山东港口青岛港依然一片繁忙,码头的负责人将之称为“港外过节、港内大干”。前湾的集装箱码头泊位饱满,大船云集,海洋联盟欧洲线“中远海运天蝎座”、海洋联盟美西线“中海黄海”等多条船舶靠港作业。

繁忙的自动化码头却几乎空无一人。无论是桥吊、轨道吊还是来往运输集装箱的卡车上都没有司机,曾经需要人工操作的设备,在这里实现了全自动化。码头自动化系统的调配指挥让轨道吊机像夹娃娃机一样自如抓取,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在码头穿梭往返。这座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码头已成为中国港口跨越升级的标志。

青岛港作为一座天然良港,有着1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青岛乃至山东发展变迁的见证者。特别是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青岛港已跻身世界亿吨大港之列。如今,青岛港正跳出港口窠臼,向海向陆,实施多元创新,寻求从货物港,到贸易港、金融港等综合性港口的转身。

一座更大的超级港口平台也正在新生。2019年8月,山东港口挂牌成立,开启了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山东省三面环海,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三个过4亿吨大港的省份。青岛、日照、烟台三个吞吐量过4亿吨的全国主要港口,以及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四个地区性重要港口形成“三大四小”的格局。

多码头既是山东的海洋财富,也造成各港口码头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引发的无序竞争,山东沿海港口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仍存诸多短板。一体化整合一年以来,对各港口的管理进行了重新划分,业务重整。下一步,青岛港如何发挥龙头作用,山东港如何进行各港口的协同,行程才刚刚开始。

青岛港变迁

青岛港从“万里连樯,风帆遮海”的旧时码头如今变成了自动化码头,可谓青岛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是世界第六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位于环渤海地区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日韩港口群的中心地带,港阔水深、不冻不淤,是天然深水良港。

2019年7月,世界载箱量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古尔松”轮靠泊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QQCT),刷新挂靠青岛港超大型船舶纪录。青岛港当前可停靠世界上最大的2.4万TEU以上集装箱船舶,并且还拥有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

这般巨无霸,与1949年中国仅有大中型泊位400多个,其中海港泊位300多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仅有60个的情形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规模的大小早已不是唯一的检验标准。青岛港更重要的转变,是自身定位与观念的现代化。青岛港正在成为全程物流的枢纽和核心,拓展集码头装卸、运输、船代、货代、场站、保税、仓储、查验、分拨、贸易、期货、融资等于一体的全程物流服务,业态如今已经达到60多种,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现代物流观念在全港每一个角落融合提升,完成船代、货代量位居青岛口岸第一位;与前港公司、董家口矿石合作完成外贸船代量位居青岛口岸第一位;与西联公司联手开拓竞争腹地;与大港公司合作完成散杂货船代量创新高;与董家口分公司、通宝公司共同推进原木过驳业务;联合财务公司和永利公司为车队提供金融、保险服务;联合通达公司为车辆提供加油服务。

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也与时俱进地引入互联网思维,青岛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业务集聚。比如,“云港通”物流平台,注册车辆超过4万辆,将码头运输业务流程由线下搬至线上,为“重去重回”配送奠定了数据基础;危化品管理平台上线,实现与生产系统全面对接,备案工厂近3000家。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评价,青岛港已经从传统码头装卸服务商变身为全程物流服务供应商。

通过联手海关、铁路、船公司、公路等机构,共同拼抢海陆交通、内陆腹地,提高港口的辐射能力。今年以来,青岛港内陆港从10个增至18个,海铁联运班列从40条增至54条,全港累计完成海铁联运箱量125.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1.8%。1月-9月,郑州、西安、乌鲁木齐从青岛港进出的海铁联运箱量分别同比增长了8.1%、8.7%、45.8%,为内陆腹地的外贸增长和消费拉动起到了支撑作用。

2019年5月28日,邯郸广平—青岛港班列正式开通。广平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区,是亚洲最大的安全鞋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具实力的新型建材和工业铝材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球磨钢球生产基地。青岛港为这一地区的进出口企业提供了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务,发挥综合物流优势,为客户节省综合物流成本。

内循环下的青岛港发展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其发展必须放在国家的战略背景下考量。当前,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港口是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支点,承担着勾连内外的使命。

作为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北方第一大外贸口岸,外贸占到总吞吐量四分之三的青岛港,内循环下海外贸易或将缩减的前景,让内外贸航线的调整与平衡变得迫在眉睫。

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苏建光向《财经》记者提出了青岛港的多元化业务拓展路线:

外贸业务是青岛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外贸基本盘不能丢,因此要持续提升外贸货源增量,坚持陆海双向发力。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持续深化船公司总部战略,加密中转航线网络,优化外贸航线布局;陆向,会同物流集团,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优化内陆港布局,构建起北达俄蒙、南连东盟、东至日韩、西到欧洲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同时,要补齐内贸发展短板。规模方面,青岛港内贸集装箱占比约为四分之一,与内贸标杆港口广州港、天津港相比还有提升潜力;在功能定位、市场营销、本地造箱、政策支持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与不足。补短板的途径有加密内贸航线、加强内贸中转、加大“散改集”力度等。

其次是要抓住消费这张牌。今年7月31日,2020进口生活消费品大会在青岛举行,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揭牌。前期,青岛港已会同船公司开通多条东南亚冷链快速航线,东南亚火龙果等水果仅需五天时间即可抵达青岛,极大丰富了山东港口腹地市场的“果篮子”。下一步,青岛港将搭建港航企三方合作平台,推进特色化、专业化的冷链快航、冷链仓储等产业项目落地;将携手船公司打造“运输时间最短、运输服务最优、货物品质最好”的进口生活消费品精品航线组群,畅通生活消费品大通道。

青岛港将加快由单一生产资料运输港向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综合运输港转型,以港口功能升级带动山东以及沿黄流域居民消费升级,将青岛打造成辐射周边的重要消费中心。

向综合性港口转型

从货物港,到贸易港、金融港等综合性港口的转型升级,是青岛港近几年来的主要努力方向,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新近的政策红利更添了把火,政策创新也陆续运行。

结合青岛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建设,青岛港目前正在以金融贸易要素聚集的“原油超市”、以国际邮轮母港为主体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城融合等几大项目为具体的建设抓手。

具体做法包括:

一是会同山东港口贸易集团建设一流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打造原油期货交割、保税油品混兑、北方船供油基地。利用港口优势,推进与国际大矿山、贸易商合作,争取贸易代理、国内委托采购或外商代理销售模式,开展集购分销。

二是以山东港口金融集团为主体构建大宗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大宗商品融资产品形成“动态总量控制、静态质押提货”的融资模式;争取海关政策支持,推广线上电子仓单融资产品,拓展货物加工转口贸易。通过组合方案,搭配多种监管模式,延长客户融资链条,实现全流程融资覆盖。打造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综合平台,并依托平台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三是联合山东港口贸易集团打造精品贸易衍生服务平台。推进与国内主要油品交易所战略合作,培育增值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建成在北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油品交易平台。以期货交易拓展综合金融贸易服务,积极探索打造期现结合的交易市场。

四是与市北区、山东港口邮轮文旅集团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承载区。目标是到2025年,完成启动区商务办公楼、世界之眼游客集散中心、筒仓酒店等项目的开发建设,释放启动区示范效应。参照海南三亚“离岛免税”模式,争取在国际邮轮母港启动区合资运营免税城项目,配套高档酒店、餐饮娱乐项目建设,布局免税购物、娱乐体验等业态,吸引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吸引资金雄厚的大型旅游公司,探索旅游地产和配套产业开发、运营,促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航运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落地。

解码智慧港

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支撑上述新业务的创新拓展,港口的基础设施投资呈现智能化、信息化、综合化趋势。而智能化转型正成为港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基于5G应用的无人驾驶集卡、实时巡检无人机、智慧安防等应用在码头逐步落地,未来的港口将是机器自理运行的无人区。

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王恩世对《财经》记者介绍,他们希望建成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目前已经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5G+自动化”技术等6项科技成果,桥吊单机平均作业效率保持在36自然箱/小时以上,最高效率达到44.6自然箱/小时。同时,围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制定《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2020年)》,让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

《国际港口》科技季刊最近一期杂志对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做了专题报道,文章评价称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是亚洲第一个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也是世界上同类设施最先进的码头之一。码头采用了Navis公司的N4码头操作系统(TOS),一个高效、安全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建起。《国际港口》被誉为世界唯一一个评论先进港口技术的刊物,跟踪全球港口码头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

青岛港承担着山东码头改造示范者、引领者的使命。山东港口正抓紧研究制定自动化码头技术标准,加快实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信息系统、传统码头智能化改造等重点工程。

这背后是“连钢创新团队”的不断突破创新。“连钢创新团队”是以张连钢为带头人的自动化码头创新团队。据介绍,他们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同类码头需要8年-10年才能完成的研发建设任务,自主创新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具体技术创新包括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技术及系统、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自动导引车(AGV)循环充电技术及系统、非等长后伸距自动化桥吊、氢动力轨道吊技术及系统等。

自动化码头从运行到今年9月份,吞吐量完成417.5万标箱,作业船舶2618艘次。从开港运营时夺人眼球的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到目前的单机平均作业效率保持在36自然箱/小时以上,不断刷新由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山东港口青岛港生产业务部部长毕涛介绍,下一步,青岛港将抢抓新基建和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机遇,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突破点,推进传统码头改造,搭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智慧港口生态系统。

一是拓展新场景,复制推广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模式,加快推进传统集装箱码头和干散货、液体散货、件杂货码头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二是搭建新平台,发挥“云港通”平台优势,整合港口上下游数据资源,向各类客户提供数据服务产品,提升港口信息服务与协同创新能力。

三是发力新基建,引入行业头部企业,建设智慧绿色港口研究中心,融合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加强对空轨集装箱运输系统、无人集卡等项目的研究运用。

打造“超级航母”的愿景

对于正在从经济强省向海洋强省过渡发展的山东而言,其一笔宝贵的资源——山东沿海港口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仍存诸多短板,各港口码头争相上马、重复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缺乏统筹引发无序竞争等诸多问题。

2019年8月6日,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开启,2019年山东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2亿吨,同比增长10.9%,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5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7%,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

山东港口七个港口联手,连续开通了12条航线,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港为枢纽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围绕各自区域腹地形成海上支线布局”的干支线网络配套发展格局。

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后,青岛港在战略布局上做出相应转变:一是山东港口集团将青岛港定位为集团发展的“龙头”;二是与几个兄弟港口的关系由原来的各自为战变为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自2019年12月起,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环渤海湾港四大港口集团“一把手”陆续完成轮换。港口之间的行政壁垒被打破。换帅背后也意味着,港口集团的新变局。

据了解,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之初,其资产划拨方案是由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集团根据账面作价出资至省港口集团,渤海湾港集团以账面值与省国资委核准的整合港口企业资产评估之和作价出资至省港口集团。四大港口集团总资产超过500亿元,被整合的港口中有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这三个超3亿吨港口,三大港口实力不俗,港口集团这一艘巨轮已规模初现。

《财经》记者调研中发现,原来各港口一是内部竞争激烈,港口建设同质化严重,互相争夺腹地资源,导致港口资源无法高效集约利用;二是港强贸弱,枢纽港、贸易港功能不突出。总体呈现“港强贸弱”的特点;各个港区产业联动不强,港域配置资源能力较差,未能体现枢纽港的辐射作用;三是服务腹地小,发展空间受限。山东港口主要的腹地资源受限于本省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同时还要面对邻省市港口如天津港、大连港、河北港口集团甚至连云港的竞争。四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尚未普及,智慧化程度不高。

要解决山东各港口内部的上述问题,必须厘清山东港口集团与有关各方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明晰政府监管职责。山东港口集团根据全省各港口功能定位、发展战略,承担港口规划等主体职责,实施港口综合开发,引导港口功能拓展,推动港产城的融合发展。化竞争为合作,提高山东港口整体竞争力。

苏建光介绍,山东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要在原有港口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由单一的货物装卸港口,向聚集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电商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贸易港转变;由单一的运输目的地港口,向集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港转变。山东省还应打通各港口海陆双向互联互通,利用好港口资源,吸引更多的航运要素向山东港口集聚。加速山东各港口由目的地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升级。

如今,山东省港口集团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展经济腹地向内陆延伸,服务辐射亚欧大陆桥纵深腹地。而海铁陆路联运的硬件对接,则扩展出相应的新线建设,“一市一线、一城一港、覆盖山东、面向世界”的网络布局,以及连接日韩、东盟、中亚、欧洲的过境物流大通道正在建设中。

编辑:袁雪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