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民生两不误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12 11:03:23
分享到:
导语

文 财经 | 编辑

近来关于基建多投入一点还是民生多投入一点颇多争论。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很多时候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没有必要人为对立,更没有必要人为割裂。更为可取的思路是将两者有机统一,互为促进,统筹兼顾,取得更好的效果。

民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央强调“六稳”之外又着重推出“六保”,充分表明对事关民生的各项事业的重视。相关工业也在布置落实当中,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大力践行底线思维,中国的民生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对于大力推进新基建或新一轮基建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反映在人们对过去十多年间基础建设过程中进退得失的一些反思,一方面是担心是不是过于集中甚至超前,导致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财政的可持续性,尤其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债务还在不断累积中。

这些应该说都是老问题了,一直伴随着这些年的基建事业。这些担心和意见不无道理,有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改进工作,提升基建效率,重视财政安排的可持续性。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到基建。有不少貌似超前的基建事后都证明为中国统一超大型消费市场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没有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贯通全国,以及电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布局,建立在高效物流体系和互联网平台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就不可能蓬勃发展,城乡消费市场的打通、工业品的下沉和农产品的进城也不会那么顺遂,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也不会发挥那么大的作用。

所以当人们用消费的突出拉动作用来质疑基建投资必要性的时候,恰恰是犯了倒果为因和以分裂的眼光看问题的毛病。这也提醒人们在分析基建投资问题的时候,不仅要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看问题,还要善于算大账、算总账,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基建对经济发展的乘数和倍增效应。

当前疫情仍未完全终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比较大,复工复产复市复商仍面临较大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维持一定的投资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无疑有其必要性。民生要兜底,就业压力要缓解,困难群众的生活要保障,所有这些都需要财政支出,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财政赤字的压力无疑会越来越大,进而陷入寅吃卯粮不可持续的局面。

当然,基建本身涉及的财政可持续性必须加以重视,在进行资金安排时必须更加精打细算。与此同时,这也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好时机,把喊了多年的更有效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口号落到实处,此其时也。当前民营经济面临巨大的经营和转型压力,国家除了在税费减免和员工薪酬补贴方面可以考虑发力之外,通过投资渠道的提供来为民营资本寻找出路,也是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共度时艰的题中应有之义。

另外, 我们一方面面临基建资金一定程度的紧张,另一方面又面临大量资本和金融资源沉淀在既往基建项目以及各种投资领域,如何更好地盘活存量资本,将其投入到新一轮基建中,形成未来的优质资本,需要从政府到市场各个部门携手提供解决方案。金融创新也喊了很多年,理应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而国有资本部门如果通过现金流比较充沛项目的参与,在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之间打通通道,或为关键破题之举。

除了投资效率、财政可持续性和资金来源等考量,人们对基建的就业拉动能力也多有议论。这个同样需要以全局的眼光来加以判断。既往经验表明,都市圈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并有效带动当期和远期就业岗位的增长,因此除了瞄准尖端科技创新的所谓新基建外,围绕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推进基建投资也是主要发力方向,当能更好统筹基建投资和民生之间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基建和民生是能统筹兼顾互相促进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厘清民生议题本身的若干层次。民生有大民生,有小民生,两者也要统筹兼顾。总之,中国的问题一定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在发展中寻觅出路,靠发展寻找动力。

编辑: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