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小微企业 “挺过去,活下来”?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13 20:59:58
分享到:
导语

精准施策有效保护中小微企业,对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完成“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三保任务具有深意

文 马庆斌 李娣 谈俊 | 编辑 王延春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大幅压缩,并且更重视“稳就业保民生”,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与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52万相比,今年的就业目标调低了不少。这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倒闭,失业人群增加。从今年一季度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疫情对就业造成较大压力,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打击下面临着生存考验。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中小微企业作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基础,此次疫情中受到较大冲击。精准施策有效保护中小微企业,对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完成“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课题组采取视频会议、委托中小微企业园区运营机构对其所运营的浙江、广东、江苏昆山等两省一市(县级市)园区内企业进行问卷访谈等方式,就中小微企业运营情况和政策诉求进行调研,参与问卷访谈企业数量1100余家,覆盖包括电子/电器、纺织/服装、化妆品、日用品、包装、通用设备、家具、汽配、五金、新材料、塑胶/塑料等在内的多个行业的内销和外贸企业。课题组对问卷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疫情影响下中小微企业面临困难

海外订单尤其是欧美地区的订单突降,个别企业订单为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外贸压力日趋加大,广东、浙江和江苏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有着大量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小微企业,疫情导致外贸企业订单丢失问题较为突出。此次进行问卷调查的广东、浙江1026家中小微企业中,外贸企业占比57%,其中,浙江24%的企业为纯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占比超过50%的企业高达70%;广东13%的企业为纯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占比超过50%的企业达到50%。疫情暴发后,浙江18%的企业短期海外订单完全丢失,海外订单量下降超过50%的企业占比达50%,广东企业中短期海外订单完全丢失的企业占比高达25%,海外订单量下降超过50%的企业占比达51%。江苏昆山不少外贸企业受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生产经营暂停影响,海外订单下降明显,个别企业5月及以后仅有零星订单。

企业用工需求不足,新招录员工数量下降明显。今年1月-2月受春节返乡和疫情双重影响,企业新招录员工需求不足,如昆山地区新招录员工同比下降51%。3月以来,随着疫情全球扩散和就业登记滞后(试用期过后办理登记)等影响,新招录员工数量进一步减少。3月27日,苏州工业园区人才中心举行的招聘会上,招聘企业仅80家左右,相比2019年同期的150家减少近50%。此外,部分以对美贸易为主的企业合同用工,出现了持续下降。

外贸企业对疫情影响中长期化的预期较为悲观。随着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和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相对较足。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浙江内销企业认为超过6个月走出疫情影响的企业占比为21%,认为3个-6个月可以走出疫情影响的企业占比39%,预估3个月内走出疫情影响的企业占比为40%;广东内销企业对上述三种预期的占比分别为15%、30%和55%。相对内销企业而言,外贸企业对未来形势的预判较为悲观,认为疫情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企业生存压力大。浙江涉外贸企业中预计超过6个月走出疫情影响的企业占比高达49%,认为3个-6个月和3个月内走出疫情影响的企业比例分别为17%和34%;广东涉外贸企业对上述三种预期的占比分别为43%、35%和22%。

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较明显,部分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大。不少企业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且未来较长时期可能均处于上升通道,导致相关行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中小微企业原本就面临不同程度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疫情暴发进一步增加了这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受国内外汽车消费需求下降和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下滑影响,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前期垫付大量材料款,导致目前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加大,一些企业还面临海外供应商回款延迟的影响。

部分企业尝试转换经营方向,但转型转产难度大。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影响的一个方法是转换经营方向,推动产品出口转内销。从问卷调查数据看,实现转产的外贸企业有46家,占所调查涉外贸企业比重7.86%,其中转向生产防疫物资(包括口罩、口罩机、熔喷布、医疗设备等)的企业有27家,占比仅4.62%。江苏昆山的部分出口型企业开始加快供应链的国产替代,其产品向国内拓展,部分行业领先企业已将外贸占比降低至20%-30%,但因存在已有产品不适应国内市场、新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大多数外贸企业成功转型转产尚需时日。

“以救急为先、兼顾救难”促中小微企业平稳发展

疫情期间,促进中小微企业平稳发展可考虑“以救急为先、兼顾救难”原则,注重效果,着力提升政策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出口转内销市场环境。督促国内企业按照国际市场通行的预付款方式进行采购,引导外贸企业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打造自有品牌,增加内销市场收入占比。鼓励外贸企业提前筹划内销产品布局调整,对于转型成功的企业适度给予专项补贴。降低疫情期间外贸企业投保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费率。

多举措稳定就业。稳定中小微企业就业对实现“保居民就业”具有重大意义。要加强监测,动态掌握中小微企业就业和失业人数。加强就业市场供求研判,对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风险早排查、早应对。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加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力度。加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补贴支持,建议按照上一年度纳税额的20%发放稳就业补贴,或者按照上一年度纳税额的40%,由政府信保基金担保,提供银行贷款并免收担保费,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的稳岗补助返还标准从50%提高到100%。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通过与职工集体协商,采取协商薪酬、弹性工时、轮岗轮休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和劳动关系。严格规范人力资源机构招聘行为,严厉打击无证照职业中介,坚决打击利用高返费扰乱就业市场秩序行为。

加大金融支持。建立完善政策性融资体系,运用财政贴息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为产业链重点企业进行配套的企业提供银行信贷支持,放大政策性担保杠杆效应。推动各银行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确保2020年对中小微企业信贷余额不低于2019年同期,对发展前景较好但因疫情影响暂时受困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压降成本费率等方法,着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大银行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

进一步发挥融资租赁、融资担保、担保保证、保理等方式的作用。做大做强综合风险池,丰富产品类型,兼顾中小微企业,提高融资服务能力,放大融资规模。加强外贸企业现金流保障,建议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速度,并按照不高于上一年度企业出口退税额的60%,由政府信保基金担保提供银行贷款,并免收担保费。

协助增加外贸订单保险,给予适当费用补助。相对内销企业而言,外贸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动荡风险较大,对各类保险需求也较高。受疫情影响,部分外贸企业因担心海外订单回款受影响而不敢接单。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保险公司提供外贸订单保险服务,消除外贸企业对海外回款的后顾之忧,并适当提供保险费用补助。

推动小微企业集聚入园发展。中小微企业集聚园具有系统化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优势,对于降低成本,提高中小微企业聚集度,形成学习和互助共同体有重要作用。疫情暴发以来,浙江省小微企业园内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整体较好。可加快中小微企业园建设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和企业意愿推动中小微企业入园发展。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协调银保监会,将中小微企业园建设贷款纳入工业项目贷款口径。

(执笔人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课题组成员。马庆斌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李娣和谈俊为副研究员;编辑:王延春)

编辑:王延春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