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条新闻颇为惹人关注,哈工大深圳分校的录取分数线连续两年高过哈尔滨本部,和深圳未来60%的居民住房将由政府提供的新闻。人们从中看到了区域经济差距所带来的显著效果。
反映在择校上,区域差距导致学生们宁愿去相应缺乏历史积淀和学术底蕴的分校,而不愿意去有着深厚历史传承的本部。这背后的原因不能仅仅归结于学生们的贪新求洋和急功近利,背后的城市选择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分校或许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所在的城市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为未来的择业提供更好的机遇,那么选择分校选择课余更多可以提前热身的机会,再考虑到当前比较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学生们的选择并没有太多可厚非之处。而且随着沿海一线城市对大学软硬件投入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对新生代优质师资力量的引进能力,全方位超越内地城市的本部应该也是指日可待。
孔雀东南飞不自今日始。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沿海一二线城市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就已经超过内地城市。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年轻人有活力、有干劲,文化水平高,有创意,劳动参与率和产出率偏高,对于社保医保而言又属于净贡献者。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年轻人才的集聚效应越明显,越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居住和就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面对年轻人才外流的压力,内地城市也纷纷推出包括落户和住房福利在内的种种优惠举措,但显然不是东南沿海地区对手。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一段时期,沿海和内地、南方和北方、经济先行区和追赶区之间的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这有着以下结构性和趋势性因素。
根据经济梯度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的演进都可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进行得相对顺利,而北方还在艰难的转换过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内地的发展主要靠承接沿海转移的产业和为沿海工业发展提供能源资源。换言之,内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始终不是特别强劲。而像东北和山西这样的地区和省份,反而因为“耽溺”于之前沿海工业发展带来的能源资源供给红利而屡屡错过了培育内生增长机制的机遇。
因此当沿海地区走上靠科技和服务业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对内地的能源资源不似以往需求旺盛,且又面临外需格局调整要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时候,内地发现自己又要面临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动能转换,而这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此转型期间,存量需要消化,增量和新动能需要培育,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相形之下就业的涵纳能力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则阶段性相对偏弱。
由于财政实力雄厚,沿海一二线城市有能力进一步围绕诸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等概念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供给,这无疑更加吸引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前往。尤其突出的一点是,由于享有新动能的红利,这些城市也不像内地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那么强,可以在住房问题上更为强势地强调公共性。而内地土地财政依赖较为严重的城市则不敢真正对高房价动刀子。发展机遇加住房性价比的相对合理性,将会更强有力地驱动区域发展分化。
面对区域发展进一步分化,一方面要加以警惕,避免过分分化。当务之急,是在全国范围内补齐民生短板,至少在下线争取一碗水端平,避免一国之内民众福利过分区隔。此外,要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因势利导各种资源更均衡地分配。这其中养老产业或许会成为一个突破口。
我们既要看到人口增量,又要看到人口存量;既要看到年轻人的优势和红利,也要看到老年人的优势和红利。不少老年人愿意去内地二三线城市乃至风光秀丽生活节奏舒缓的内地小城镇去养老,关键是公共卫生资源和市场化供给的康养资源要跟上,前者需要加大相关公共投入,后者需要更多引入市场资源,在准入门槛上宽松一些,而在监管上加大投入。
在避免过分分化的同时,对区域发展差距也宜以平常心对待。一方面内循环为主体当然是为了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有落差,风水轮流转,彼此间才能循环开来,才能形成一定程度的良性竞争,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