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惊恐和崩溃: 透视股灾的八本书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19 10:42:54
分享到:
导语

文 臧博 | 编辑 臧博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跌宕起伏、远未平息,一场新的金融风暴又从华尔街扑面而来。

多事的2020年3月,在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之下,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均遭遇重击,美国政府连续出台多项经济振兴方案却未立竿见影,美股近期更是频繁遭遇暴跌,十天之内触发四次熔断。美国股市乃至世界经济的下一步走势,均令人深感忧虑。

金融危机如同水中投物,最初震荡虽在华尔街,随后却会如波纹状持续外溢,最终的冲击将波及世界各国。而历次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虽各具特性,但在一些大的方面多有雷同之处。因此,每次金融危机爆发,或者经济过热而导致危机隐忧,金融从业者和学术界总会出现一种“回访历史”的潮流,以从过往危机中汲取思想资源。有鉴于此,本次书单选入八本回顾金融危机历史,反思其渊源、过程与影响的著作。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讲述金融危机的名作《1929年大崩盘》,便是逢经济危机便会被无数人回访的作品。自1955年面世以来,历次华尔街股灾与变局中,这本书都会被加印或重版,以至于作者也说,这本书每次被摆上书架,便对应着又一次泡沫危机和投机风潮。1929年的美国股灾无比惨烈,被称为“屠杀百万富翁的日子”,《1929年大崩盘》全面、系统而准确地评述了这次危机全过程,近80年后依旧是解读1929年经济危机和金融投机问题的经典之作。

历次股灾中常能见到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动物精神”——大众的信心高涨或跌入谷底,都将对股票价格和经济活动产生直接和重大冲击。在资本市场中,信心的有无至关重要,公众从兴奋到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对资产价格以及金融部门以外的经济活动造成极大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等意料之外的威胁,造就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下降,想必也是华尔街股价大跌的外部导源之一。

两位诺奖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合著的《动物精神》,便着眼于这一维度,通过分析数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惨痛事实,指出强大的心理驱动力可以大大削减一个国家的财富;在资本市场,动物精神展现了一个简单的逻辑——信心很重要,没有信心也很重要,当公众情绪从极度喜悦到焦虑甚至害怕,其在股票价格以及经济活动上的影响可能极其恐怖。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梳理了近400年来金融危机的起源、过程与影响,并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呈现金融危机的模式、规律,以及金融危机中的非理性因素。每逢经济危机时,公众必然经历“疯狂、惊恐和崩溃”的三阶段,而这种非理性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胜过任何精确的计算。

这是加尔布雷思的名作,是长久以来学术界和证券投资界大量引用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第一版于1955年面世,此后长销不衰,近80年后依旧是解读1929年经济危机和金融投机问题的经典之作。更有意思的是,《1929年大崩盘》每次大量重印并被摆上书架,往往对应着又一次潜在的泡沫危机和投机风潮。此后,不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离岸基金热潮中,还是1987年的股市风暴,甚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总会有人在经历“阵痛”之后将目光转向过去,反思1929年的那次股灾,回溯加尔布雷思的看法。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被称为“屠杀百万富翁的日子”,危机后的四年中,1500万人失去工作,堪称金融史上一场惨烈的股灾。加尔布雷思这本书专注于这场金融危机,全面、系统而准确地评述其全程,旨在审视历史的教训及金融界盲目乐观和操纵权力的后果,并“揭出病根,引起疗救的注意”

历史总在重复自己,经济周期会不请自来。当下很可能面临着新一场金融风暴,90年前的大萧条是否会重现?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熬过那些日子?答案或许能从这本描写大萧条的书中找到线索。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着重于描述政府在大萧条时挽救经济的努力,关于新政及其立法的笔墨颇多;后半部分则关注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长镜头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大萧条带给美国的影响。

作者亲历过他所描写的历史时期,得以从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的角度,以白描的方式,冷静、客观地向人们展现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为读者临摹了一个充斥着种种矛盾的时代,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凝重与悲怆、忧伤与希望。

本书也是讲述金融危机之实质的经典作品之一。书名中所谓“疯狂、惊恐和崩溃”,正是指金融危机的三个阶段。作者梳理分析了近400年来金融危机的起源、过程与影响,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呈现金融危机的模式、规律、起因和影响,以及金融危机中的非理性因素。作者认为,非理性因素如此频繁地让直接或间接卷入危机旋涡中的人们更加混乱,这本身就像一个笑话;疯狂、恐慌和崩溃的产生及其最终的规模也取决于当时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结构。

金德尔伯格开创的金融危机历史研究法,将继续引领后来者不断探索。本书总结的一个普遍性的、最具适用性的教训是:非理性可能会胜过精确的计算。

这是一本讲述下一个熊市何时到来的书。拉塞尔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一个大熊市通常是通缩(或者至少是正在发生的通缩风险)引发的;而正是这股通缩的力量使得股市见底。现有的资本市场理论通常漠视历史研究,而大部分金融历史书籍都淡化历史实践中的原理。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实用的历史金融市场研究。

拉塞尔认为,大多数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股票是一种资产,实际上它们是“资产与负债之间的一小块希望”。作者通过观察市场在熊市底部的运作机理,帮助投资者为未来的挑战尽可能做好准备。本书回顾和剖析了美国股市历史上几次大熊市的底部 ——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为投资者提供了一部金融领域的指南,并归纳出绝佳抄底机会所具有的特征。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出版本书,但作者的本意却与书名相反,他们要强调的是经济危机并没有太多新鲜之处,而是一再重复一些固有元素。他们经过深入的研究、严谨的分析,指出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的相似。本书便旨在揭示800年间金融领域的跌宕起伏规律。

当前世界很可能面临着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如果不对过往的危机进行深度分析,便无法弄清楚当前可能面对的风险和潜藏的威胁,毕竟如莱因哈特和罗格夫所说,过度的债务积累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期总会显得并没有那么严重和危险。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莱因哈特和罗格夫凭借纵贯数百年的数据整合分析,造就这本优秀的关于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著作。本书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当前和以往危机的读者,都是必读的作品。

盖特纳被誉为“拯救美国经济的焦点人物”, 帮助美国渡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他在这本回忆录中回顾了美国如何成功渡过了政治和金融系统的最终压力测试;在讲述危机台前幕后的同时,解释为了修复近乎破碎的金融体系,防止国家经济走向崩溃,避免第二次经济大萧条,自己如何做出各种艰难抉择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定,却也失去了美国人民的支持。

书中也呈现了盖特纳部长鲜为人知的一面,从他在外国度过的童年开始回忆,直到讲述了早期作为年轻的财政部官员,如何帮助应对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金融危机,然后描述了在华尔街繁荣破灭之前他所见、所经历和所错过的诸多旧事。盖特纳也描述了危机后的余震,包括政府努力解决高失业率,一系列残酷的关于赤字和债务的政治斗争,等等。

本书从内部人的视角对当前世界金融风暴进行了独特描述。作者是一个亚洲金融业的监管者,曾亲身参与有关监管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设计的重要讨论。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审视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07年-2009年这场全球危机的种种原因,并对危机各国(地区)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救援措施进行了反思。

作者在书中指出,自己毕生接受的都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培养,但如今也开始质疑主流经济学的各种前提假设,尤其是自由市场意识形态。作者认为,主流经济学不但没有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同样无法对如何走出危机给出有价值的建议;21世纪的亚洲,拥有世界人口的55%,无论是好是坏,对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因此要观察世界,仅从西方的视角出发远远不够。

在这本书中,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质疑了导致人们深陷金融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可以扭转经济局面并恢复财力的全新见解。在资本市场里,动物精神展现了一个简单的逻辑:信心很重要,没有信心也很重要。当公众情绪从极度喜悦到焦虑甚至害怕,其在股票价格以及经济活动上的影响可能极其恐怖。

两位作者探讨了动物精神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成功地说明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分析之所以往往失灵,是因为它不仅对失业及信贷市场这样的制度体系熟视无睹,更在于疏于分析那些难以记录的行为模式。在资本市场中,信心的有无至关重要,公众从兴奋到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对资产价格以及金融部门以外的经济活动造成极大影响。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

编辑:臧博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