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城乡协同发展的难点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6-02 11:22:18
分享到:
导语

文 苏琦 | 编辑 《财经》杂志

谈起城乡协同发展,理想的场景自然是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人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而非一窝蜂扎堆聚集在大城市。但现实是年轻人还在外流,高铁网覆盖率的提升,固然令大城市居民节假日期间到中小城市和乡镇消费更为便利,同时也让人们出门打工的意愿得到了提升。由于年轻人的持续外流,乡村主要是留守老人在打理的现象也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而由于农村人口布局乃至聚居形态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相关基础设施比如上下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备建设的力度也就不太容易把握:完全不建,会导致环境恶化,村容村貌凋敝,但村村配套,财政上难以负担,而且由于使用人数偏少,显然性价比不高。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生态区域不同,以及距离核心都市和大城市群的距离不同,乡村地区合适的人口承载率和产业形态,也难以一概而论。

这些问题都表明,城乡协同发展的问题不能一刀切。既不能不顾当地生活生产习惯,硬性上马撤村并居工程,也不能不顾当地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一窝蜂发展旅游养殖等特色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真正找到适合当地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产业形态,达到一定的集聚度,带动上下游环节发展,形成一定的网络和规模效应,既能解决就业,就地反哺当地乡镇,又能吸引外部资源的持续投入,形成高水平互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协同发展的链接平台应该围绕产业的集聚地来布局,这个也需要根据现实的发展来推进,宜乡村则乡村,宜乡镇则乡镇,宜县城则县城。至于什么样的产业才是合适的产业,也不宜过多出自行政规划,而应由市场更多发挥选择作用。近年来就有很多预想不到的产业形态和集聚出现,充分体现了市场的集聚效应:有的成为电商之都,有的成为抖音直播之城,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发挥了很好的集聚和释放效应。

当前中国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的高度发达,为市场要素的配置和人流物流的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便利条件,重要的是让市场力量更进一步发挥作用。目前影响城乡资源对流和城乡协同发展的壁垒主要还是存在经年的城乡户籍和产权要素的双元性,有关部门下一步应集中全力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早日实现城乡要素无障碍对流。以旅游资源为例,当前大城市的居民有着畅旺的旅游消费需求,但很多资本面对一些地方过于复杂的土地产权归属而裹足不前。

因此,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应以产业为抓手,以解决就业为核心,以便利资本流动为枢纽。能够留住人在当地就业和消费,才会人气畅旺,有资本的进出,才会有城乡资源更顺畅地对流。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有人气的地方,有着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体现的地方,有着基本水准的生活基础设施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吸引人们持续前来消费的网红打卡目的地。

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创业机会,年轻人才能更积极地响应回乡建设的号召。年轻人扎堆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吸引外来资本和资源,才能更高效地对接和满足来自大都市圈的需求。与此同时,年轻人在小城市和乡镇就业和生活,更有利于他们就近照顾家中的老人,或接到城里居住,或者送入当地的养老机构,从而改变长期以来老人留守乡村、孩子县城读书、年轻父母去大城市打工这种不利于和谐人文生态构建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有了人气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大城市的退休老人们才更愿意来小城镇消费乃至生活居住和养老,在此过程中不仅将大城市的资源分流过来,还能实现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发展阶段更合理的匹配。

总之,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既要正视其中的难点和梗阻点,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刀切,而要以发展的眼光,在发展中解决,靠市场手段和时间的力量,以人为中心,围绕产业和就业做好统筹安排。

编辑:《财经》杂志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